张建锋 鲁伟
虽然体量足够大,但在陈邦眼中,爱尔眼科还不够强。图/中新
作为首批登陆创业板的28家公司之一,爱尔眼科(300015.SZ)是毫无争议的白马股。
自2009年上市以来,爱尔眼科的净利润从0.9亿元到2019年的13.79亿元,增长约15倍;市值从69亿元到3664亿元,增长52倍。
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直言:“如果不是借助资本市场提供的平台,公司的体量和服务量可能会只有目前的五分之一。”
如今的爱尔眼科,是全球规模最大、诊疗量最多的眼科医疗连锁集团。最新数据显示,爱尔眼科旗下的眼科医院及中心数量达600余家,其中中国内地500余家、中国香港7家、美国1家、欧洲80余家、东南亚12家。
虽然体量足够大,但在陈邦眼中,爱尔眼科还不够强。军人出身的陈邦有着更为宏大的目标与雄心:由做大到做强,打造一个“百年爱尔”。
陈邦认为,创业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他时常提醒同事们:一定要心怀爱与善良,勿忘坚守与专注。正在“二次创业”的爱尔眼科“必须充分自信,更要十分清醒”。
爱尔眼科的主业是向患者提供各种眼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医学验光配镜等眼科医疗服务。截至2021年2月19日收盘,爱尔眼科总市值为3664亿元,这是首批登陆创业板的28家公司中市值最高者。
陈邦对此很清醒:市值代表了投资者的预期,但时刻都要脚踏实地。爱尔眼科是“最受投资者尊重的上市公司”中的“常客”。在湖南省上市公司协会秘书长王靖夫看来,爱尔眼科在规范发展、投资者保护等方面,都获得了上市公司“朋友圈”的高度认同。
这一切,来之不易。
1965年,陈邦出生在湖南长沙,他是一个典型的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
经历过商海起起落落后,1996年,31岁的陈邦决定回到家乡长沙发展。一次,陈邦因突发性耳聋住进长沙市第三人民医院。此次住院,成为陈邦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陈邦之前在上海从邻居那里了解到,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手段是当时眼科医疗领域十分先进的技术。住院期间,在与主治眼科医生闲谈中,其了解到长沙还没有这项技术,这让陈邦看到了商机。
彼时,中国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医院合作,提高医院的技术水平,发展医疗事业。
当时近乎身无分文的陈邦,付了10%的订金,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拿到了一台价值几十万元的超乳设备,与长沙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合作。“就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了眼科这个行业。”
2000年,中国大刀阔斧地进行医疗体制改革,将医院分成了营利性质和非营利性质,允许社会资本兴办营利性医院。
市场嗅觉灵敏的陈邦果断把握住了这个契机。2002年,兼并了长沙钢铁厂的职工医院,改制后变成营利性医院,2003年拿到营业执照,这也就是爱尔眼科的前身。
回顾个人早期创业、创立爱尔眼科的过程,陈邦说:“31岁之前我做过很多东西,做眼科实际上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但偶然中也有必然,以前积累下的经验帮助了我,同时也得益于中國改革开放的大背景。”
爱尔眼科属于医疗行业,虽不是重资产行业,但是所需的投资规模并不小。在初创时期,公司要租赁房屋、购买设备等,对资金需求较大。但彼时的中国金融体系对这类企业要求甚高,银行贷款走不通。
登陆资本市场融资,是彼时陈邦的想法。“最开始接触我们的是一些国际资本,实际上在我们和医院合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触,成立爱尔眼科后,也一直保持着沟通。”陈邦回忆道。
考虑过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但经过分析研究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在国外上市,因为资本市场和服务市场是分离的,爱尔不可能有很大的影响力,估值也不可能很高,所以我觉得不是最佳选择。”陈邦回忆,还是先把爱尔眼科连锁的商业模式踏实做好,把这个基础真正打牢以后,再考虑在国内上市。
暂时不能上市融资,爱尔眼科只能从其他地方想办法。“能够用的创新融资方式我们尝试过很多,包括承兑汇票、融资租赁等,各种各样的融资方式,我们都想尽了。”陈邦直言。
时间来到2006年,当时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借给爱尔眼科800万美元,条件是公司在财务、技术质量和审计等多方面加强规范。此后,公司规范程度实际上基本符合了上市的要求。
2007年,经过充分研究和详尽调研后,陈邦决定带领公司登陆中小板。在此背景下,爱尔眼科开始改制并引入投资,设立现代化公司股份制结构。然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殃及国内资本市场,新股发行按下暂停键。
2009年,A股推出创业板,“早已准备好”的陈邦看到了希望。但当时中国香港、韩国、美国等其他地方的创业板大部分都不太成功。
在是否转战创业板的讨论中,赞成反对双方各执一词,陈邦团队综合听取了保荐券商和公司内部的意见,最后形成统一:不管在哪个板,只要把自己做好,结果应该不会差。
最终陈邦团队决定,从中小板撤出,登陆创业板。2009年10月30日,爱尔眼科作为首批创业板上市公司之一登陆深交所,成为创业板首批挂牌上市的先行者。
爱尔眼科IPO最终募资9.38亿元,是原计划募资金额的2.76倍,上市首日收盘市值69亿元。“当时我记得10月30日,是28家公司上市的时候,分了三批去敲钟,实际上敲钟的时候并没有很激动,反而特别平静。”
“现在回忆起多年前的决定,我觉得没有错,当然这个也归功于国家对创业板的大力支持和监管。” 陈邦感慨,登陆创业板对公司迅速把握市场、壮大公司力量,及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这是爱尔眼科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回顾上市11年来的历程,陈邦表示,营利与医疗之间其实没有本质的矛盾,但有长期和短期的矛盾。无论营利性医院还是非营利性医院,要发展就要有持续的投入,才能保持技术的高精尖和服务的高质量。“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主要区别只在于盈利是否可以分红,在医疗管理上基本相同。如果医院没有赢得社会信赖,只能关门。”
在陈邦看来,医院是慢热型的长线行业,赢得社会的信任需要时间。图/视觉中国
在陈邦看来,医院是慢热型的长线行业,赢得社会的信任需要时间。医院品牌起来后,盈利亦是水到渠成。“有的医院本末倒置,以短线心态做医院,就容易出现竭泽而渔的行为。说到底,医院能否做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管理者的价值观。”
登陆创业板之后,爱尔眼科的业务量持续攀升。2009年至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从6.06亿元增至99.9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从0.92亿元,攀升到13.79亿元。
业绩大幅增长的背后,是整体规模的快速扩张。投资新建加国内外并购双线并进,是爱尔眼科不断做大的主要途径。
2010年,爱尔眼科兼并收购了包括北京英智等六家眼科医院的股权。同期,公司自建或增资扩股分别在昆明等城市投资设立了连锁医院。2010年末,爱尔眼科运营的连锁医院已达31家,相较于2009年10月上市时的19家连锁眼科医院,增量不少。
收购和新建措施持续推进。2013年,爱尔眼科医院网点已达49家。随着规模的扩大,爱尔将视野放到了国际市场。
“从市场来说,中国十几亿人口,全球有七十多亿人口,公司要进一步做强做大的话,不可能不考虑国际化。另外考虑到中国医疗行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全球化布局这颗棋子少不了。”陈邦表示,2014年爱尔眼科已经开始谋求向海外发展,考察了国际上许多标的。
中国香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踏板,成为了爱尔眼科全球化布局的第一站。2015年,爱尔眼科以2.12亿港元收购亚洲医疗服务100%股权和亚洲护眼20%股权。
2017年,爱尔眼科收购了美国的AW眼科中心,完成对欧洲最大的眼科连锁机构Clínica Baviera,S.A 86.83%股份的要约收购,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连锁眼科医疗机构。
通过国内外并购及新建,2019年,爱尔眼科境内医院105家,门诊部65家;并购基金旗下医院275家,门诊部37家。当年底,爱尔又成功收購了新加坡上市公司ISEC眼科集团。
“爱尔眼科的全球布局实际上是非常慎重的。”陈邦表示,并购都是通过审慎的调查,一步一个脚印来进行的。“之前,公司曾考虑收购美国境内屈光手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一家公司,但最后觉得风险太大放弃了,事后看是正确的。”
资料显示,2018年爱尔眼科在中国香港、欧美市场的医院为公司贡献了10%以上的营收及净利润。
在评价爱尔眼科近几年的全球化战略时,陈邦称,“我们深耕中国,利用全球化布局,以国内的发展助推全球的发展。”他对《财经》记者表示,这个策略,实际上和国家目前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相吻合,国际布局对于爱尔眼科来说是一张重要的牌,一定要打好。
2020年中,通过定增,爱尔眼科以18.7亿元价格,收购奥理德视光等股权。同年12月,公司又发布了收购大理华山眼科医院有限公司70%股权的公告。
对于并购,陈邦总结了三点经验:被收购公司的财务表现要健康;技术或模式要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能实现优势互补;系统的整合比收购更重要。
在保持稳定扩张的同时,与艾芬之间的医疗纠纷事件,让爱尔眼科以另一种姿态,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该事件的主角之一,武汉爱尔眼科医院经核查认为患者符合手术适应证,白内障术后五个月发生视网膜脱离与手术不存在直接关系。
尽管医院在医疗管理执行上存在不到位的问题,但武汉爱尔还是第一时间联系患者,希望通过第三方鉴定,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面对旗下超600家医疗机构,爱尔眼科如何对各医院实现有效的掌控?
陈邦表示,连锁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管严管松,而是合理授权、松紧适度、与时俱进,既要发挥总部的引领、支撑、督导作用,也要释放各级分支机构的创造性和活力。
在国内多个省区形成“横向成片、纵向成网”布局,并在国际眼科舞台崭露头角的爱尔眼科,虽然规模迅速扩大,但在陈邦心中,还不够强。
谈到爱尔眼科的未来时,陈邦坦言:公司现在比以前大了些,但还不足够强。“越向前走,越觉得我们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需要一代人到两代人的努力和拼搏,才能达到理想的目标。”
尽管目前爱尔眼科已是全球体量最大的眼科医疗集团,但在陈邦看来,毕竟成立至今只有短短18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此,爱尔眼科决定从2020年开始“二次创业”,并制定了十年规划,提出了三个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要在中国打造一个拥有世界级临床、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医院,同时打造八九家国家级以及区域级的医学中心,通过这些医院带动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医院的发展,提高整体医疗水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爱尔的第二个目标是将医院网络布局到广大的城县乡域,让当地的老百姓能够享受到可及的、高质量的眼科医疗服务。
第三个目标是希望通过全球布局,依托临床教学科研和投资新技术的方式,为人类的眼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依据这三大目标,陈邦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专注,对主业保持定力,拒绝其他不熟悉的行业;放眼全球,不断创新;苦干、实干加巧干。
人才战略一直是爱尔眼科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战略之一。
陈邦觉得,公司是一个合作平台, 医疗人才、研发人才、管理人才都要能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学习进步,加强合作。
在激励方面,爱尔眼科成立至今进行过三次股权激励:第一次是期权,第二次和第三次是限制性股票。
“考虑到医生和区医院紧密的关系,爱尔眼科推出了合伙人计划,核心医生和管理团队与公司共同成立医院,让核心员工成为医院的主人,工作目标更加长期化。公司也会适时收购,让员工享受资本增值。”陈邦表示,这样的激励措施改变了眼科医生的执业生态,有力推动了公司的发展。
1月18日-19日,在爱尔眼科召开的医疗业务与经营管理年会上,陈邦发言时大屏幕上写着四个红色大字:“百年爱尔”,下面是八个黑色小字:“道阻且长,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