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证调查,构建民族文化责任心理论维度,据此编制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问卷,899名大学生接受测试。结果显示: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指标良好,可以用来测试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呈现如下特点: ①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主要由无形责任和有形责任构成;②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与学校类型、年级和是否单亲等差异显著,与所学专业、性别、家庭来源地、家庭收入水平、父母职业以及是否独生等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调查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21)01-0105-08
一、问题提出
文化责任心是指个体具有对人类过去改造和开发自然的物质和文化(具有较大科学的、艺术和社会等价值)成果的保护、继承和创新的责任心。文化责任心有人类文化责任心和自身民族文化责任心两种定义,本文将文化责任心定义为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责任心。从当前大学生所处的人文环境出发,本研究将民族文化责任心分为有形(物质文化)和无形(非物质文化)两个维度[1]14。有形文化责任心是指个体对静态的、固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的文化责任心;无形文化责任心是指个体对流动的、动态的意识形式存在的文化责任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用中华文化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探索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发展状况,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从研究现状看,主要是对文化遗产的内涵[3]124[4]127、保护[5]19[6]70、开发[7]158[8]230等的宏觀研究较多,从微观角度研究较少[9]139[10]38。本研究参阅已有研究[11]89[12]148[13]68[14]53,深入分析文化责任心内涵及结构,编制具有一定信、效度的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测试问卷,试图系统考察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发展状况。
二、问卷的编制
(一)理论模型的构建
编制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半开半闭式专家和学生问卷。对本科生的调查采取以班为单位的团体测试。对教授和博士使用专家问卷,对教授被试的调查采用访谈、信函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对博士被试的调查主要是以学院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本研究考虑到被试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各维度和成分的赞成率较高,决定选取赞成率为85%以上的维度和成分,并综合开放式专家访谈中的一些建议,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构建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理论结构模型。
(二)测量题目的收集与编制
本问卷编制遵循原则有:(1)题项与成分一致性原则;(2)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原则;(3)克服社会道德期许原则;(4)样本典型性原则。
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相关理论分析和本次半开放、半封闭问卷调查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出发建构民族文化责任心结构模型,通过筛选与概念和成分相匹配的项目,编制初试问卷,结合专家访谈的建议,设计了各个维度的成分和题项。问卷题项来源主要有:一是公认成熟量表相似或相同的人格特质题项;二是本研究的自编题项。题项编制的程序如下:一是收集国内外有关责任感、责任心、价值观、个性、有形文化、无形文化等相关的测试题;二是根据题项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确定测试题项,最终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确定问卷的题项。
(三)正式测量
1.研究程序
(1)发放问卷650份,整理回收有效的问卷486份,最终经测谎鉴别获得有效问卷428份。
(2)对初始问卷测量的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再根据分析的结果调整因素和项目来确定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的正式问卷。
(3)再次对有效问卷进行因素分析,以验证问卷的因素结构和项目的有效性,并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分析。
2.研究工具
(1)用自编的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问卷,采用5点计分,以单选迫选的形式进行调查。
(2)用SPSS 22.0 For Windows软件作为统计工具。
3.结果与分析
项目分析结果显示,问卷24个题项的T值都达到非常显著性的水平,表明问卷每个题项都有很好的辨别力,KMO系数(KMO系数为0.824>0.5)说明变量间有较多的共同因素,适合作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的24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转轴方法为最大变异法,根据理论构想和碎石图,获得2个成分,可以解释项目总方差的49.621%[1]22。
(四)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问卷两个因子的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669和0.763,总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751,问卷的信度较为理想;问卷2个因子与问卷总分相关分别是0.906和0.721,相关较高;问卷两个因子间相关为0.410,有较低的相关,说明题项区分效度较好,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五)讨论
在初始问卷编制时,为使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本研究采用人格测量工具编制的方法,尽量使成分与题项匹配,题项充分反映成分内涵。根据项目分析结果显示,问卷24个题项T值都达到非常显著性的水平,每个题项均有很好的辨别力,都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因素分析结果,保留负荷值在0.40以上的题项,删除14个题项,仅保留10个有效题项,保证题项本身的质量。经过问卷信度考察,得到同质性信度为0.751,表明问卷有良好的信度。通过相关分析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通过效度结果分析表明本问卷有良好的效度。
三、问卷调查
(一)研究方法
1.被试选择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国内8所高校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1 600份问卷,回收1 123份问卷,经过测谎辨别剔除224份无效问卷,最后获得899份有效问卷。
2.研究程序
主试通过统一培训,使用标准化的指导语,采取以班为单位的团体测试,施测时间为15分钟,测试结果用SPSS 22.0处理。
(二)研究的结果
1.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总体情况
总体上,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均分为4.19),但两因子配对差异非常显著(P<0.001),无形责任显著高于有形责任。这与程为民,熊建生调查研究结论“当代大学生基本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是一致的[15]69。究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中华文化有5 000年悠久的历史积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渗透力[16]55,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基本形成,在积极、健康和正能量的中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的作用,绝大多数大学生会对中华文化认同并负有责任感;另一方面在当代部分浮躁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弥足珍贵,因而文化责任较高。大学生认为无形遗产是不能再生的,具有不可替代性;而有形遗产是可以再生的,具有可替代性,因而无形责任高于有形责任。通过调查研究结论表明,当代大学生文化责任心发展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不仅仅关系着大学生本身的健康成长,更是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17]101。“作为未来社会中流砥柱的大学生,其对文化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文化素养的高低以及对文化的认同程度,更是关乎文化的兴衰和国家的强弱”[18]60。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有责任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自觉接受咱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文化的自尊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传扬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
2.當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的具体差异
学校类型的差异分析:从表1中可看出,在总体和两因子上普通本科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责任心发展水平均显著高于重点本科(双一流)的大学生。究其原因,主观上有可能是重点高校学生在自身成长历程中一直备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群体的娇宠,容易使其形成“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因而缺乏对社会文化应有的责任。客观上有可能是普通高校学生管理方面有关措施更严,使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来自学校以外的消极、负面的思想;而重点高校提倡学术自由,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相对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而普通高校大学生文化责任心高于重点高校大学生。
作为“双一流”的重点大学更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应防止人才特别是“精英”人才的外流,而“精英”人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自信和自豪是阻止其外流的基本前提,作为培养精英人才基地的“双一流”大学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有危机意识,防止帝国主义和西方反华势力对我中华文化的渗透、诋毁和攻击,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以及国际国内形势,通过改变学生信息接收的方式如生活化、具体化和情趣化的教学案例,增强本科生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年级差异分析:从表2中可看出,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在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无形文化责任心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根据事后比较,大一年级显著高于大三年级。究其原因,有可能是:大一学生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阶段一直接受正面的、积极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大学学习充满向往、希望甚至神奇,因而对于社会文化持比较积极的态度;而大三学生随着对大学生活逐渐适应,具体表现为对学校的校纪校规已经非常熟悉,对自己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大大增强,站在大学生活“中点”到“终点”的十字路口,开始分化,形成“择业军团”“考研军团”和“出国军团”三维结构走向图[19]28,在各自的选择中承受不同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同时又遭遇激烈的竞争,作为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感冲突特别明显的大三学生,难以正确看待部分突然涌入的消极负面思想,使原有价值观念受到一些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冲击,因而容易形成对社会文化的消极态度。
作为高校教师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肩负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应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踏实细致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处于心理危机阶段的大三学生,对大三学生采取重点关注并差异化的辅导策略,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宣传民族文化,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养。
是否独生差异分析:从表3中可看出,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无形文化责任心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究其原因,有可能是:独生子女相比非独生子女生活上有较多照顾和包办,行为上较多限制和干涉,需求上较多满足和给予,容易被剥夺社会生活能力,养成任性、逆反、自私、自我等不良心理品质,久而久之,与周围人的交往能力,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参与社会能力明显不足,因而对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有形文化如古代建筑、字画和器具等由于“看得见、摸得着”与非独生子女间没有差异,但对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有重大社会历史价值“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文化如民族艺术、民风和民俗等则难以引起独生子女的重视。
父母除给予独生子女物质满足和精神支持以外,还应重视家庭教育特别是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家长应将家风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如通过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采艾草等活动,教给孩子“忠”;通过生日聚会、春节团圆、清明节祭祖等活动,教给孩子“孝”;通过参加家族集会,家谱、家风修订会,教会孩子“爱国”“诚信”“守法”“勤俭持家”等优秀品质。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家庭文化环境建设,父母应给孩子做好表率,家庭的装修、物件的摆设以及字画的安放等方面都应有中华民族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家长通过做好独生子女表率“导之以行”,通过各种聚会活动“晓之以理”,通过家风、国家和民族史的传述“动之以情”,通过家庭文化环境影响“持之以恒”。总之,应将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民族文化和良好的家风结合起来,根据自家孩子的心理认知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
是否单亲差异分析:从表4中可看出:非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大学生(P<0.05)。原因可能是: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家庭教育成功与否是孩子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的关键,单亲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结构形式,大致可分为离异家庭和父母一方去世的残缺家庭两种。“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 面临着亲情的残缺和教养的失衡, 他们体会不到完整家庭所具有的温馨的生活环境, 感受不到和谐的家庭气氛, 缺少足够的家庭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20]80。儿童与其照看者之间通过积极的交往形成的稳定的依恋关系,是其心理乃至身体正常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单亲大学生成长中经历家庭的破裂或者亲情的丧失, 心理和精神遭受过重大打击,往往情绪比较激动,由于缺少家庭人际交往和父母的依恋,不能满足其爱的需要,易形成自卑、孤僻、嫉妒、冷漠、暴怒等人格特征。在单亲孩子受教育的中小学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课和心理健康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差,导致包括单亲大学生在內的所有大学生民族文化素养和心理应对能力难以提升, 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同伴交往中对单亲孩子的偏见, 容易使他们形成对社会逆反心理,因而文化责任较低。
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单亲离异家庭孩子会越来越多,加强单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是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创设良好师生关系、建立有针对性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高单亲大学生对社会群体的心理接纳是对其民族文化教育的前提,调动其参加民族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是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关键。由于家庭结构的裂变,单亲大学生与父母的纵向依恋关系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会使其转向老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据此,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其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学校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建立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针对具体的每个学生开展个别辅导,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和对社会的接纳度。另外,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引导单亲大学生参加中华文化实践活动,使其在文化活动中弱化消极行为,强化积极行为, 发挥民歌、民俗、民间故事和传统表演等课程资源的作用, 通过宣讲、表演和展示等文化实践活动, 培养单亲大学生文化认同。
专业差异分析:从表5中可看出,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不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但根据事后比较结果,无形文化因子上文科专业、理科专业、工科专业均显著高于经贸专业。原因可能是:经贸专业本科生主要学习对宏观经济计划、调控和管理,容易形成社会经济重于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因而无形文化责任心较低。
性别、家庭来源、父母职业、家庭收入差异分析:从表6、表7、表8、表9可以看出,大学生文化责任心与性别、学生家庭来源地、父母的职业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等变量均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可能的原因是:环境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学生的性别、家庭来源地、父母职业、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是大学生成长的非典型性的环境变量。
(三)教育建议
应将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教育学生形成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乐而忘忧、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忠孝仁义、团结友善的优良品质。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做好独生子女、大三学生和单亲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心理辅导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有危机意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增强学生中华文化自信,进一步提高民族责任心。
(四)结论
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由无形文化责任和有形文化责任两个因子构成。
本研究根据心理测量学原理编制了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调查问卷,该问卷有比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发展状况的测量工具。
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责任心与学校类型、年级和是否单亲等差异显著,与所学专业、性别、家庭来源地、家庭收入水平、父母职业以及是否独生等差异不显著。
[参考文献]
[1]赵兴奎.大学生社会责任心结构及发展特点[D].西南大学,2007:14-22.
[2]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12)[N].人民日报,2019-08-06.
[3]李军.什么是文化遗产——对一个当代观念的知识考古[J].文艺研究,2005(4):123-131.
[4]苑利.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学解读.江西社会科学[J].2005(3):127-135.
[5]安德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与经验[J].民间文化论坛,2017(4):17-24.
[6]韩成艳,高丙中.非遗社区保护的县域实践:关键概念的理论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77.
[7]李娴,高院.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与实证[J].贵州民族研究,2019(6):158-165.
[8]陈雅忱.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地方性开发路径[J].经济地理[J],2020(2):227-232.
[9]倪彩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民间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文化遗产[J].2019(2):139-144.
[10]杨晓能.文化遗产的多维探索——全球视野的文化遗产国际论坛综述[J].美术观察,2019(1):38.
[11]王媛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89-91.
[12]王功敏.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148-151.
[13]刘占奎,岳冬青.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认同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1):198-202.
[14]宁峰.民族文化遗产传承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10):185-189.
[15]程为民,熊建生.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分析——基于国内十余所高校7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6(4):68-71.
[16]刘媛.基于文化自信视角的大学生民族认同感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17(10):53-55.
[17]谭德礼.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101-106.
[18]王绍霞.大学生文化观与文化素养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60-64.
[19]韩俊彦.大三学生的特点、问题及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2003(3):28-30.
[20]赵国安,赵鸿宇.单亲大学生自身发展问题的思考与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79-81.
[21]姜荣萍,郑允佳.目标脱离、尽责性与睡眠拖延:无聊与自我调节的中介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24-131.
[22]薛振东,马宇飞.论陆地边疆文化戍边[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0-25.
[责任编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