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发展研究

2021-03-02 01:19李慧余明明
关键词:旅游产业耦合安徽省

李慧 余明明

[摘 要] 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测算评估与分析得出:近十年(2009-2018),二者各自的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相比较而言基本属于文化产业滞后型;二者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从中度失调(2009-2010)、濒临失调(2011-2013)到中级协调(2014-2016)、良好协调(2017)、优质协调(2018),再结合安徽省文旅融合的现存问题,为促进二者进一步协同发展,从概念解读、政策推行、产品系列及保障措施四个层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耦合;安徽省

[中圖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21)01-0023-07

一、引言

目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张海燕,等基于产业融合理论,分析了两个产业间的互动机制和路径选择[1]322;程晓丽,等分析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机制,结合安徽省现状,提出了渗透型、延伸型和重组型三种融合模式[2]161;宋子千系统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旅融合发展的相关国家政策[3]6。总体而言,以定性研究为主。耦合协同发展是指要素或系统之间在互惠互利、配合得当的基础上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由低级协调优化到高级和谐共生的演化过程[4]107,是定量研究系统之间双向影响的有效工具,也是目前学术界研究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关联性的新尝试。以“旅游产业”“文化产业”“耦合”为并列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截至2020年6月1日,仅有文献25篇。范红艳[4]104、翁钢民[5]178、方忠[6]39、孙剑锋[7]207、周彬[8]203等基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分别对全中国、河南省、福建省、山东省、内蒙古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发展进行了测算和分析。

在融合发展背景和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以安徽省为例,通过构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评估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并结合安徽省文旅融合现状,对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概况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有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

据《安徽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旅游产业方面:2019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65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国内游客8.2亿人次,增长13.6%;旅游总收入8525.6亿元,增长17.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3.9亿美元,增长6.3%;国内旅游收入8291.5亿元,增长17.9%;2019年年末全省有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607处。文化产业方面:2019年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124个、公共图书馆125个、博物馆204个(含民营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38个;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5处、合并国保项目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15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2项、省级名录479项。

(二)数据来源

课题组通过《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9)》《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0-2018)》《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0-2018)》《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2019》《安徽统计年鉴(2010-2019)》《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2018)》等,及通过向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咨询,获取了2009至2018年相关指标的数据。

三、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综合评价模型

首先,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借鉴已有的研究基础,再结合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据系统性、科学性、代表性、数据可得性的原则,为两子系统构建各包含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耦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咨询专家的基础上,采用相对较客观的熵值赋权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建立和计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应的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函数。主要步骤及结果如下:

1.建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应的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函数F(x)和G(y)

其中ai、bi分别为相应指标的权重;Xi、Yi分别为预处理(利用离差标准化进行非负化处理)后的指标值;xi、yi分别为原始指标值。

2.指标权重的计算

安徽省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系统耦合发展评价综合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1。

(二)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

根据物理学容量中的耦合系数模型,借鉴相关学者的前期研究[9]173,构建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两个系统之间的耦合评价模型如下:

其中,C表示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度,C能反映出两个子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强弱,但不能解释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利用目前最常用的离差最小化原理构造耦合协调度模型。

其中,D表示两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度,T表示两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α、β均为待定系数,且α+β=1,对于两个子系统,通常取值α=β=0.5。D的取值范围为[0,1],且根据D值的变化,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度等级划分如表2:

四、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发展测算分析

(一)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根据公式1、2计算出2009至2018年的安徽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数F(x)和G(y),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式3、4、5计算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D,并根据表2的等级划分标准对其进行评估,见表3和图1。

从表3和图1可以看出,2009至2018年间,除个别年分外(2016年旅游产业、2015年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有所下降),安徽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均处于稳步提升状态。旅游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分值由0.0991增至0.8974,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分值由0.0494增至0.7586,可见提升较明显。

近年来,安徽省以政策导向和项目建设为主抓手,促进旅游产业稳步提升。皖南各市突出休闲度假和田园综合体项目,皖北各市以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为重点,合肥市围绕国家旅游休闲区的建设进行推进。全省旅游产业稳中快进、成效显著。2019年,黟县、霍山县荣获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2个乡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三),安徽省旅游集团、黄山旅游集团、祥源集团连续跻身中国旅游集团20强。可见,安徽省正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由“偏重皖南”向“全域旅游”、由旅游观光型向休闲体验度假型迈进。文化产业方面,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2019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获评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国7个),黄梅戏入选国家级非遗优秀保护实践案例,凤台花鼓灯传承人记录项目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奖。安徽省正由文化大省向文创大省迈进。

(二)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通过表3和图1中对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综合发展水平的比较,除个别年份外(2016年为旅游产业滞后型),近十年安徽省基本属于文化产业滞后型。其次,近十年,二者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从中度失调(2009-2010年)、濒临失调(2011-2013年)到中级协调(2014-2016年)、良好协调(2017年)、优质协调(2018年)。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由两个产业内在属性决定的,也是旅游和文化的市场需求不断个性化、多元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两个产业的融合更有着良好的政策导向环境。首先,从国家层面,2019年提出:各地要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紧抓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6个着力点;“到2022年,建设30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2020年,推动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其次,从安徽省文旅融合的政策环境看,2014年,把“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工程”作为七大重点工程之一;2017年,把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培育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等作为重要任务和目标;2018年提出: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教育、体育、农业等深度融合发展。安徽省文旅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文旅线路上,黄山世界遗产游、九华山佛教文化游、天柱山禅宗文化游等已成为全国旅游精品线路;文旅新业态上,黄山黎阳创客小镇、徽州民宿客栈、宣城文房四宝文化园、巢湖三瓜公社等层出不穷;文旅演艺上,《徽韵》入选国家首批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文旅项目建设上,2019年,安徽省30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投融资优选项目,总数居全国第二。

1.文旅融合存在的问题

第一,近十年文化产业滞后型为主,说明文化产业的发展落后于同时期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安徽省文化产业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或发挥,亟需加快文化产业的提升,以促進文旅协同更好地融合。第二,相关扶持性和操作性政策不到位。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探索性的政策,但大多是宏观上的理念和态度,落地执行或推广层面的政策不充分,使得很多地区都在各自的实践中摸索。第三,产业融合的广度、深度不够,形式单一。比如从旅游的角度,文化未全面渗入到旅游者的食、宿、行、游、购、娱等各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旅游尚未跟创意设计、动漫、网络、影视、会展等文化产业全面互动。第四,区域发展不平衡,依然是“南热、中温、北冷”的格局[10]3。以文旅线路为例,大多还是依赖于原有的皖南招牌景区或优势资源为主,做到了锦上添花,但为其他温冷地区雪中送炭或者无中生有(深度挖掘)不足。

2.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探讨

第一,概念的新解读是文旅融合深入拓展的基础。在概念上,对旅游和文化应该有更广义和广域的认识,文化几乎是没有边界的,而旅游的边界也在实践发展中无限拓展。在此基础上,才能发现二者之间更多的融合机会、融合路径和更丰富的融合成果。尤其是对于传统旅游资源匮乏的皖北地区,可以深入挖掘本土饮食、习俗、历史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抓大、不放小”地展开区域合作,可以攀龙附凤,以资源互补或功能互补,借助热点地区的带动作用,也可以展开弱弱联合,即与周边温冷点地区合作。[11]10另一方面,不仅促使旅游与文化的跨界合作,也可以促使旅游、文化与其他行业、产业的无界共生,从促进旅游与文化的共赢转为追求多赢的融合目标。

第二,政策的推行力是文旅融合进一步推广的保障。从以上政策分析可见,无论单方面从旅游产业还是文化产业的角度,或者文旅融合的角度,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引导性的政策日益完善,相对缺失的是执行和监管政策。对此,可以通过操作性和推广性较强的各种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标准化工作建设保障和助推文旅融合的发展,尤其是文化园、创客小镇、民宿客栈等文旅融合的新形式、新业态,鼓励成功案例所在的企业或单位编写企业标准、参与编写安徽省地方标准,进而申报行业标准以至国家标准,继而通过这些标准的宣贯、实施和推广,促进文旅融合成功案例或模式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目前,安徽省在美丽乡村、民宿客栈、全域旅游、研学旅行等文旅融合新业态方面已出台了一些地方标准,但与文旅融合的发展实践相比,还是相对滞后。至于监管,鼓励成立跨文化、旅游行业的管理协会以及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行业协会等文化旅游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自律、监督和服务作用。

第三,产品的系列化是文旅融合充分实现的标志。“以点带面”,形成系列产品,扩大影响力。首先,这个“点”可以是核心文化资源,渗入或者体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方“面”,如2017年 “开放的中国:锦绣安徽迎客天下”外交部安徽全球推介活动中,“镶着金边的女王”“绿茶之中的王子”“神奇黄山的精灵”“山中走来的隐士”四款茶旅融合产品一炮打响;其次,这个“点”可以是旅游产品,为其旅游六要素等“面”注入文化内涵,如针对研学旅行产品,要进一步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植入,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传承,做到寓教于游。另外,这个“点”可以是任一旅游地或者合作的旅游区域,围绕这个“点”呈现各个“面”文旅融合的成果,2016年,安徽省旅游局发布“游安徽不得不”系列(包括精品民宿、旅游商品、金牌小吃和特色皖菜、“秀”、成语故事、中国名茶、星级服务等),大获好评。因此,各地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或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或打造核心旅游产品、或围绕全域的文旅融合,从各个层面找到各自可以切入的“点”大做文章。[12]33

第四,保障措施是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的助推力。营销方式上,注重“官宣”与“民间”、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以常用的节事营销为例,安徽省现有的节事活动一般都较为传统,且与优势景区或资源捆绑,如黄山国际旅游节、宣城文房四宝旅游节、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等,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营销模式,发挥民间力量,创新设计更充满活力的营销活动。如可以把散落在全国各地极具积极性、创造力和传播力的安徽籍学子聚拢起来,通过不定期开展安徽籍学子免费游家乡及相关短视频大赛等,发挥他们的“乡愁”情结和回报家乡的热情。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智能化拓展文旅融合的空间,发挥“安徽文化云”平台功能,如加入导览、导购、导游、导航的功能。通过专业调整、项目设置等引导高校和企业文旅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文旅融合相关的研究与实践。

五、结论与讨论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二者互动互补、共赢发展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十年(2009-2018),安徽省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均处于稳步提升状态;但相比较而言,相对于同时期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安徽省基本属于文化产业滞后型(除2016年),文化产业的潜力亟需提升和充分发挥。

近十年(2009-2018),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从中度失调(2009-2010)、濒临失调(2011-2013)到中级协调(2014-2016)、良好协调(2017)、优质协调(2018);结合安徽省文旅融合的现存问题,为促进二者进一步协同发展,从概念解读、政策推行、产品系列、保障措施四个层面展开探讨。

不足之处:理论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待完善,指标本身应该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而旅游和文化两个产业的范畴均不断拓展延伸,其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新的旅游产品或新的文化业态层出不穷,但因数据不足未被纳入统计指标,如动漫行业;其次,实践中,安徽省各区域旅游产业和文化產业的基础条件、实际发展状况各不相同,二者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也应分类探讨。本文以期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4):322-326.

[2]程晓丽,祝亚雯.安徽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9):161-165.

[3]宋子千.从国家政策看文化和旅游的关系[J].旅游学刊,2019(4):5-7.

[4]范红艳,薛宝琪.河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4):104-109.

[5]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经济地理,2016(1):178-185.

[6]方忠,张华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39-45.

[7]孙剑锋,李世泰,纪晓萌,秦伟山,王富喜.山东省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与优化[J].经济地理,2019(8):207-215.

[8]周彬,张梦瑶,钟林生,虞虎.内蒙古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测评[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4):203-208.

[9]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2):171-177.

[10]丁进,范星宏.安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旅游篇[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1-4.

[11]赵金金,于水仙.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时空演化研究——以皖北地区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0-19.

[12]路亭,刘琼.红色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33-42.

[责任编辑]王立国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耦合安徽省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高效降解菌耦合颗粒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瑞萨电子推出光电耦合器适用于工业自动化和太阳能逆变器
基于INTESIM睪ISCI的流固耦合仿真软件技术及应用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