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琳
12岁的施应锁,是纪录片《长大》中的主人公,家住云南省漭水镇明华村水拉河,一家六口人,最贵的财产是山腰上的房子以及一头牛,小锁最好的朋友就是這头牛。
2019年,小锁离家去镇子上读初中。开学没几天,老师就带着他们上了一节特殊的课——诗歌户外采风。上课的地点在开阔的户外草地,老师教大家拿起一片叶子,卷成一个小孔,透过这个“镜头”观察这片天地、倾听自己心中最真实的声音,并让大家写下自己的第一首小诗。
小锁有一首诗,题为《朋友》:放学回家的路长长的/只有我一个/家里的牛圈大大的/只有小牛一头/当我抱住它的时候/我们都有了朋友。写完诗的小锁再次回到大山中,依旧和小牛做朋友,但对于小锁来说,似乎有什么东西不一样了……
小锁的同学,来自单亲家庭的12岁的穆庆云,在和妈妈视频对话时,第一次念出了自己的诗歌:小鸟是大鸟的孩子/白云是蓝天的孩子/路灯是黑夜的孩子/母亲去广东的时候/我把我的鞋放在母亲鞋的旁边/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如是,上了“人生中第一节诗歌课”的小朋友们,已经开始学会用诗歌表达思念,许下心愿。
正如纪录片中“是光”诗歌公益组织创始人康瑜所说的:“其实诗歌并不能够改变什么,比如不能够让他们的家从很远的深山里面搬到镇子上,也不能够让他们的父母都陪在孩子的身边。诗歌更像是一个翻译器,当这些孩子有感情的时候,他就能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希望外面的人也能够看到这群孩子:他们是在闪光。”而漭水中学校长的回答,更清楚地道明了诗歌的意义: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摘自《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