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红梅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的起步阶段,是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阶段。良好的教育能帮助学生构建三观、培养良好的社会观念。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对小学生德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较为细腻的情感,思想也较为丰富。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育方式上多下功夫,逐步拓宽德育的路径。
一、以阅读为载体,浸润德育
一本好书就等于一个好老师或好朋友。优秀的书籍如蒙蒙春雨一样浇灌在渴望甘霖的幼苗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将爱国主义、传统美德、革命理想、道德情操等内容浸润到学生的心田,让这些价值观在小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为了帮助小学生树立好三观,教师要引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了解国家历史。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不少汉字了,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上下五千年》等历史书籍,通过经典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产生兴趣,并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近代历史书籍可以推荐《甲午海战》等。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读物,教师可以推荐《习惯成就未来》,通过故事或榜样,让小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在推荐读物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除了书籍,还可以通过影视、广播、新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感受优秀民族文化、伟大的科学技术等。在这一系列的阅读中,道德素养能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二、以教学为载体,全学科渗透
小学中高年级德育是全面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教育,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习惯上的良好品格。德育的内容应该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要想有效提升小学中高年级的德育实效,就要在各学科中充分落实德育,在各个学科中有层次、有目的、有方法地渗透德育。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科目,除了要严格执行课程教育计划和目标外,还要其他学科辅助落实德育的教学工作。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自然、科学等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学内容。各科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科内容,有意识地穿插德育内容,让学生在不同學科的学习中,学会认识自己、尊重他人、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国家。例如,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能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是怎样实现的。通过具有感染力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逐步培养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只要教师有效挖掘,不失时机地引导,就能在各科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以实践为载体,增强德育实效
“知道—会做—做好”是树立小学生良好三观、培养道德素养的三部曲。在德育教学中亦是如此,学生虽然从书本中知道了何为美德,但是还要贯穿于实践中。新课改要求将学生置于教育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德育中,教师也要将学生放到社会舞台的中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刻地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节日,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国庆节之前,在班级放映“阅兵式”“神舟系列”视频。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小小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奉献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品格,学会热爱自然、热爱乡土、爱护环境。
实践活动不能仅由学校组织,教师也可以发挥家长的育人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例如,让家长在家庭里建立激励机制,以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从小事做起,逐步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和道德素养。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孩子犹如一张纯洁的白纸,他们的思想行为完全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至关重要。教师要通过阅读,让学生对基本道德素养有初步的认知,再通过全学科渗透学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三观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让学校、家庭在德育的实践中形成合力,让德育从认知走向落实。多元化的德育路径,能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富源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