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雷 金美伶 师东菊
摘 要: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新形势的变化,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本文通过研究辅导员与大学生构建和谐关系所必备的要素,提出二者和谐关系构建的额方法。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和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07.036
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辅导员做到育人先育己,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做好引导大学生正确价值取向,教育大学生爱党爱国,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想要做好此项工作,就必须能够与大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 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的内涵
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的内涵,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施者与受者。但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日趋复杂化。已经不仅仅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施者与受者。辅导员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关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考核大学生的行为操守,引导大学生的正确三观之外,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危机预警和心理危机干预。创新创业训练,让大学生具备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让大学生面对毕业,减轻就业压力,解答就业困惑。
2 辅导员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重要意义
2.1 为顺利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的古训——《学记》中写道:“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一语道破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只有让大学生认可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信服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才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愉悦的氛围下开展,从而提高政治教育的实效。而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信赖也会增强辅导员的工作信心和热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如何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付诸行动。所以,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和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2.2 树立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刚刚脱离父母的大学生,年龄尚小,社会阅历尚浅,对是非的辨别能力尚不成熟,所以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靠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为他们把握方向。辅导员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通过科学的理论,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理解并信服,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和谐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3 新形势下辅导员与大学生建立和谐关系的障碍
3.1 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状态
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全是“95后”和“00后”,这就注定了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性。因为“95后”和“00后”出生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时期,从小接触的环境和条件都较为优越和现代化。他们的父母也大多具有较高学历,注重孩子的各方面培养。所以这部分大学生常常容易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而由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也都较为娇惯,使得他们从小就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即以自我为中心,也导致了抗压能力较差,因为顺境中成长的孩子,一旦遇到不能随心的事情,便容易难以接受,导致心理崩溃。这种较为脆弱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对学习生活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3.2 网络新媒体的开放性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让大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接触到各种类型的资讯,“95后”和“00后”更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网络,相较于“80后”的辅导员,他们的思想更开放,对新鲜事物的感兴趣程度更强烈,接受速度更迅速,这就容易与辅导员产生所谓的“代沟”。但是,如果没有辅导员作为网络讯息的“过滤器”,为大学生把握方向,大学生就很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己,甚至接触到错误的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3 缺乏真正有效的沟通
大多数大学生反映与辅导员“不熟”,这跟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辅导员除了进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训练,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党团建设等多项工作,“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确实是辅导员工作的真实状态。而高校的扩招和辅导员的配备往往不成正比,很多高校很难做到教育部下发文件中规定的1∶200的比例,1名辅导员带300名大学生其实是心照不宣的常态。繁重的日常工作占据了与学生沟通的时间,这就导致了辅导员在工作中难以对所有大学生做到面面俱到,导致了师生情感淡漠,缺乏有效的沟通。
3.4 辅导员缺乏平等意识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模式,很难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尽管高校大力推广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学模式,但是实施起来,还是存在着困难。辅导员在面对大学生时,很容易代入管理者的角色,居高臨下,忽视了大学生对自尊的强烈需求,常常发号施令,期待学生能够完全按照辅导员的主观意识去完成指令,极易造成大学生的叛逆心理,从而与辅导员站在对立面,甚至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阻碍辅导员与大学生和谐关系的建设。
4 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和谐关系构建策略
4.1 建立培训机制,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
高校应注重辅导员的培养,制定培训计划。让辅导员能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更加有理有据。举办讲座,提高辅导员的政治文化修养,这是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因为辅导员是接触大学生时间最长,频率最高的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所谓润物细无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往往比照本宣科的教导更加生动和有效。只有辅导员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够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是非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行比赛,激发辅导员的荣誉感,制定奖励机制,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制定多方向培训内容,如心理危机预警,职业生涯规划等,提升辅导员综合素质。时代的发展,要求辅导员不能仅仅是思想政治辅导员,还应该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辅导员,如产生心理问题时需要辅导员的专业疏导,面临毕业时需要辅导员的就业指导等,所以这就对辅导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辅导员必须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技能才能够顺利开展学生工作。
4.2 以生为本,转变教育理念
若想要建立辅导员与大学生和谐关系,首先,应做到多沟通,少指责,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辅导员应理解大学生的心态,刚刚脱离父母管制,挣脱成绩压力的他们了,对大学校园充满了自己的想象,他们期待中的大学是自由的,是輕松的,是快乐的,他们具有批判意识,他们自我主义及强,有强烈的自尊西,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如果辅导员还是采取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进行教育和管理,必然会得到学生叛逆的结果,应该诚恳的面对学生,倾听学生,真正的做到沟通,而不是一言堂。做到信息的双向交换,才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采取对策。面对内向不愿意与辅导员进行面谈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建设微信平台,辅导员信箱等网络渠道,多方位的听取学生的心声,解决学生的问题。
4.3 公平公正,杜绝功利主义
教育的公平公正是高校的一项重大考验。作为在选拔班干、评奖评优中有着绝对主导权的辅导员,他们是否能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不仅影响着评选结果,影响着大学生的切身利益,还会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甚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三观。选拔出真正出类拔萃的学生,才能让其他学生心服口服,更好的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激发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在奖学金的评选中,辅导员应仔细甄别真正贫困的学生,将奖学金发给真正有需要的学生,而不是弄虚作假,拿着奖学金挥霍的学生,不让贫困的学生心寒和自卑,让他们真正得到国家的福利,心无旁骛的学习。
5 结语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主体,站在教育工作的主导地位,而大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角色和角度的差异,导致师生之间难以互相理解,更不可能平等沟通。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掌舵人,必须意识到,新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关系已经产生了质的转变。辅导员不能以发号施令的姿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大学生,而要有理有据,平等沟通,公平公正,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让高校教育工作在和谐的氛围下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白仲琪,杨婷婷,伍麟,等.大学生与辅导员信任关系调查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7,(01).
[2]朱琳.焦点解决模式下辅导员和大学生关系的评估和重构[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