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娟,王 茹,王麒颖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八医院,海南 海口 570100; 2.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海南 海口 570206; 3.琼海市人民医院,海南 琼海 571400)
妊娠恶阻是指在妊娠早期出现呕吐、恶心和倦怠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食入即吐,在中医上又称为“病儿”“子病”“阻病”,主要是由于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引起[1]。目前西医主要给予补充维生素、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静脉补液等手段进行对症治疗[2-3]。针刺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恶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安全性较高[4]。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脾胃虚弱型妊娠恶阻患者80例,探讨针刺八脉交会穴联合揿针埋针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恶阻的疗效及对SAS、SDS评分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脾胃虚弱型妊娠恶阻患者,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7.59±3.81)岁,孕龄4~11周,平均孕龄(8.19±1.17)周。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7.65±3.85)岁,孕龄4~11周,平均孕龄(8.23±1.20)周;治疗组年龄21~35岁,平均年龄(27.53±3.77)岁,孕龄4~11周,平均孕龄(8.15±1.14)周。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妇产科学》中关于妊娠恶阻的相关诊断标准[5]:发病于妊娠早期到妊娠16周,主要临床症状为频繁恶心呕吐。
1.2.2 中医诊断标准 符合参照《中医妇科学》中关于妊娠恶阻的相关诊断标准[6],在妊娠早期出现呕吐、恶心、倦怠等,称之为 “恶阻”。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证:隐隐作痛,胃脘胀满,时缓时急,喜温喜按,纳呆便溏,四肢不温,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小便清;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
1.3 纳入标准 ①患者符合妊娠恶阻的诊断标准;②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证;③宫内单胎妊娠;④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妊娠肝炎、多胎妊娠等疾病者;②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等严重疾病患者;③多胎妊娠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给予揿针埋针疗法,保持患者处于仰卧位,取穴:内关穴(双侧)、足三里穴(双侧),采用酒精对穴位进行消毒,采用镊子夹取华佗牌揿针(0.20 mm×13 mm)的环形针柄,然后将揿针垂直刺入内关穴和足三里穴,轻按埋针的部位,直到患者出现酸胀感,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拇指对埋针部位进行按压,每次每个穴位进行按压1 min,每天按压揿针3次,以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宜,揿针留针时间为48 h,治疗时间为每周末。
1.5.2 治疗组 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针刺八脉交会穴治疗,患者保持坐位,取穴:八脉交会穴中内关穴(双侧)、公孙穴(双侧),加足三里穴(双侧),保持全身放松,采用华佗牌毫针(0.25 mm×25 mm)平刺或斜刺针刺,内关穴和公孙穴进针深度为15.00~20.00 mm,足三里穴进针深度为20.00~25.00 mm,得气之后采用提插捻转补法,小幅度进行捻转10 s后留针30 min。1次/d,每周一至周五治疗5 d,周末休息2 d,两组患者接受治疗4周。
1.6 观察指标
1.6.1 临床疗效 治愈:治疗后呕吐恶心停止,且诸症全部消除,没有出现反复,尿酮体呈阴性;有效:治疗后呕吐恶心等症状得到缓解,进食明显改善,或治疗后呕吐恶心停止,但是停止治疗之后又出现复发,尿酮体呈阴性或好转;无效:治疗后呕吐恶心等症状没有改善,尿酮体呈持续阳性[7]。
1.6.2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妊娠恶阻消除、尿酮体等症状改善时间。
1.6.3 中医症候评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症候进行评分[7]:呕吐、厌食、消瘦、头晕、乏力、尿量减少、大便干结、腹胀、舌象和脉象进行评分,有症状评分为1分,无症状为0分,总分为10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症候越严重、病情轻度:评分为0~3分,病情中度:4~8分,病情重度:9~10分。
1.6.4 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 该量表包括20个项目,用于评定患者主观感受是否存在焦虑[8],标准分值是评分乘以1.25,然后取整数,评分越高代表症状越重。
1.6.5 抑郁自评量表(SDS) 该量表包括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总体健康和躯体疼痛,总分为100分[8],评分越高患者症状越重。
1.6.6 生活质量 治疗前后采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该表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9]。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中医症候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及SF-36量表评分等计量数据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等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7.50%和95.00%,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对比 [例(%)]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中医症候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降低较多(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较多(P<0.05)。见表4。
表4 两组SF-36量表评分比较
中医学认为妊娠恶阻主要是由于孕妇患有胃、脾及肝之虚,患有热、痰和郁之疾,导致孕后冲气上逆而犯胃,胃失和降所引起[10],清代医学家肖埙《女科经纶》中记载:“妊娠呕吐属肝挟冲脉之火冲上”。目前在临床上主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手段包括补充维生素、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静脉补液等,相关研究表明胞二磷胆碱、利多卡因等药物可用于治疗妊娠剧吐,但是西医的对症治疗只能改善妊娠恶阻所引起的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临床表现,不能从根本上治疗,不能减轻患者痛苦,治标不治本[11]。妊娠恶阻在中医学上认为其病因主要为胃失和降而冲气上逆所致,目前临床上治疗原则为调气和中、疏肝和胃和降逆止呕等[12-13]。本研究对照组患者给予揿针埋针疗法,取穴为足三里穴和内关穴,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合穴,针刺足三里穴具有健脾益胃和升清降浊的作用;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与阴维脉相交汇,起到沟通三焦、和内调外的作用, 内关穴具有和胃止呕、宽胸理气的作用。揿针能够通过久留皮内,起到缓和持久地刺激穴位,起到通络止痛、行气活血的作用,使气血有源、经脉调畅,从而激发机体正气、固护机体,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4-15]。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针刺八脉交会穴,选取八脉交会穴中的内关穴、公孙穴,其中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 与胃联络,通于冲脉, 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络穴,与阴维脉相交汇,起到沟通三焦及和内调外的作用, 公孙穴和内关穴共同起到和胃止呕和宽胸理气的功效;足三里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胃的下合穴,具有健脾益胃和升清降浊的作用;针刺上述穴位既具有健脾化湿及和胃降逆的功效,又具有调理冲任和平冲降逆的作用[16]。
本研究采用针刺八脉交会穴联合揿针埋针治疗妊娠恶阻。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提示联用针刺八脉交会穴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可能是由于其具有健脾化湿、和胃降逆、调理冲任和平冲降逆的功效。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用针刺八脉交会穴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妊娠恶阻患者多伴有抑郁和焦虑情绪,本研究采用SAS评分和SDS评分用于评价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评分、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较多(P<0.05);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较多(P<0.05),提示联用针刺八脉交会穴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揿针埋针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恶阻具有通络止痛、行气活血的作用,在揿针埋针的基础上联用针刺八脉交会穴能起到健脾化湿及和胃降逆的功效,又具有调理冲任和平冲降逆的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针刺八脉交会穴联合揿针埋针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恶阻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SAS、SDS评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