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校在读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对遗体捐献的认知、态度和意愿差异的调查

2021-03-02 01:41:14卞晶莹孙珍珍徐德国
解剖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捐献者遗体医学院校

卞晶莹 孙珍珍 徐德国

(南京中医药大学,1 护理学院,2 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南京 210023)

遗体捐献,是指自然人生前自愿表示在死亡后,由其执行人将遗体的全部或者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以及生前未表示是否捐献意愿的自然人死亡后,由其近亲属(包括配偶、子女、兄妹等)将遗体的全部或部分捐献给医学科学事业的行为[1]。近年的统计数据说明,遗体捐献登记人数仅占我国人口总数的0.01%,而实际捐献的遗体数量仅占登记人数的4%~20%[2],如上海的实际捐献率为25.89%[3],北京18.43%[4],在这些聚集高学历人才的大城市中志愿捐献遗体的人数很少,其他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解剖尸体和使用解剖标本仍然是目前解剖学教育最基本的教学方法[5]。曾有专家指出:“理想状态下4~6人共用1具遗体进行解剖学习”。而我国的现状是为供医学教育而捐献的遗体很稀缺,平均20~30个临床专业医学生才能解剖到1具遗体[6],非临床专业和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甚至没有机会动手解剖,只能参观标本,靠模型及医学图册学习解剖学内容。

医学生作为遗体捐献的受益者,其态度和行为直接关系遗体捐献事业发展,但非医学生基数庞大,他们的态度和意愿对全社会的辐射和影响作用不容忽视。此前相关调查的研究对象大多是某地区市民或某医学院校临床专业医学生,关于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比较研究较少,且样本量小。本研究调查分析南京市高校在读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对遗体捐献的认知、态度及捐献意愿的差异,旨在了解、对比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在遗体捐献方面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探索提高捐献率的途径,使大学生整个群体能成为推动遗体捐献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和方法

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东南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在读医学专业学生和非医学专业学生共计1 407人。调查过程中,医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94份,有效回收686份,有效率为98.8%,非医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713份,有效回收710份,有效率为99.6%。

1.2 调查内容

问卷分为4部分,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对遗体捐献常识的了解途径和认知程度,对遗体捐献现状的态度及展望,以及捐献意愿和原因。

1.3 统计学处理

对调查问卷进行双人录入后,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2组之间的差异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被调查者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1 396名南京市在读大学生中,医学生686人,非医学生710人。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

2.2 遗体捐献认知程度和了解途径的调查

大学生对遗体捐献的认知程度总体较低,对捐献细节也知之甚少,其中医学生对问卷每一条目的了解程度均高于非医学生。除在“是否知道遗体捐献途径和程序”这一问题上,医学生和非医生的了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5个条目两者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将不同性别、年龄、生源地和宗教信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生源地对大学生是否了解遗体捐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了解遗体捐献的城市生源地大学生多于乡镇和农村生源地大学生。不同性别、年龄和有无宗教信仰对大学生是否了解遗体捐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了解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获取遗体捐献知识的途径占比从高到低排列为学校教育(60.9%)>媒体(48.8%)>听别人说(32.5%),非医学生为媒体(59.4%)>听别人说(27.2%)>学校教育(26.9%),其中媒体包括网络、电视、报纸和杂志等。学校教育是两者在认知程度上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两者在所列出的每种了解途径方面的分析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遗体捐献认知程度(%)

2.3 遗体捐献相关态度的调查

结果显示,除认为“尊重遗体就是尊重捐献者家属”和“捐献遗体是自己的事,不用家人同意”这2个条目医学生和非医学生的态度无差异外(P>0.05),其余11个条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关于对“捐献者及其家属应有何回报”的态度大多数医学生和非医学生都认为应该给予一定的回报。有72.7%医学生和有64.8%非医学生希望“给予一定表彰”,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可以“给予一定经济回报”的医学生有50.1%,非医学生有53.0%。

2.4 遗体捐献意愿和原因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百年之后,医学生中愿意捐献自己遗体的占60.2%,非医学生为56.8%,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生源地和是否有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捐献意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愿意捐献的医学生中,“ 为医学发展”(92.5%)是愿意捐献的主要原因;而非医学生愿意捐献的主要原因为“生命的延续”(74.2%),其次是“为医学发展”(73.4%)。

“被任意使用”是医学生和非医学生不愿意捐献的主要原因,分别占比47.6%和43.6%。非医学生中受“死后应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影响不愿捐献的有42.7%,而医学生为30.4%。

表3 遗体捐献相关态度(%)

3 讨论

3.1 遗体捐献认知程度和了解途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整个群体对遗体捐献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其中医学生的认知程度比非医学生高。在了解遗体捐献的大学生中,城市生源地的比例高于乡镇和农村,这与城市信息化建设完善、教育资源优质、媒体宣传应用广泛和年轻高学历人才聚集等原因有关。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学校教育获取遗体捐献相关知识的医学生比例远高于非医学生,比例接近于媒体途径的占比。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医学专业与遗体捐献联系紧密,医学院校通常会设置解剖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和人文关怀等相关教学课程[7],而非医学院校很少有此类课程;②医学院校会举办例如感恩遗体捐献志愿者、慰问遗体捐献者家属等社团活动或学院活动[7],而非医学院校几乎没有此类社团及活动;③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其专业特性决定了他们对于遗体捐献的话题更敏感[8],对相关资讯的关注度高于非医学生。

国内关于大学生对遗体捐献的认知程度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基本一致。汤淼等[9]报道,在校医学生对于遗体捐献有所了解的有46.98%。唐晓等[8]和陆俞凯等[7]均报道,大学生整个群体对遗体捐献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佳。因专业特性和学校教育,医学生认知比非医学生更准确,但是关于遗体捐献办理途径的问题,两类学生的错误率都很高。

3.2 遗体捐献相关态度分析

本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捐献遗体的行为和意义认可程度较高,其中非医学生认可度稍低。有少部分人认为遗体捐献不可思议,这与国家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有关部门建设不完善,办理手续繁杂有关。另外,一些医疗部门及买卖尸体的黑市不恰当地使用遗体,导致遗体资源被不同程度的浪费,也使部分接触遗体的人群对捐献产生抵触情绪,误解遗体捐献的意义[10]。所以被调查者大都希望健全遗体捐献事业体系,如制定详细法规、简化捐献程序和增强监督力度。

对捐献者及家属的权益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认为捐献者及家属应获得回报,同时,为了达到让亲属寄托思念、缅怀和赞扬捐献者以及树立良好的社会榜样等目的,应建立遗体捐献碑和陵园。有研究表明[11],如果用适当的方式去纪念遗体捐献者,并且得到医疗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大众可能会改变对遗体捐献的看法。这也提示我们,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对捐献者及家属权益的保障[12-13]。

3.3 捐献意愿和原因分析

本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捐献意愿并无差异,比例均不高。唐晓等[8]和许丁艺等[14]调查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医学背景对捐献意愿影响的积极效应并不突出。医学生虽然对遗体捐献的认知程度较高,但是捐献意愿并没有因此更强烈,主要原因是担心遗体“被任意使用”。Alexander等[15]报道医学生的遗体捐献意愿随着参与尸体解剖过程的增多而逐渐降低,这与教辅人员对尸体操作动作粗鲁、尊重遗体观念淡漠有关[16],也与部分学生不尊重遗体和器官标本的行为密切相关[17]。而非医学生不愿意捐献的主要原因除担心遗体“被任意使用”外,还因为坚持“死后应入土为安”的观念和“家人不同意”。这与传统的身体文化和相关生命伦理观,如死亡伦理观、丧葬习俗和孝道观等有关[18]。

3.4 对策建议

①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可通过宣传栏贴海报、广播、居委会走访宣传等方式弥补农村信息化的不足。改善农村教育资源缺乏情况,向乡镇、农村等地输入优质教育资源,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人生观和死亡观。②高校增加有关捐献的社会公共卫生教育课程及相关活动,非医学院校加大捐献知识的普及力度,医学院校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③医科院校设立捐献纪念室、感恩教育基地等,收集记录捐献者的故事,展现捐献者的人格魅力,举行各种仪式,端正学生对大体老师的态度。④发挥媒体传播速度快和范围广的优势,普及科学知识,宣传捐献常识,提高公民文化素养。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捐献者及家属的社会舆论环境[19]。⑤政府部门应健全遗体捐献法律法规,设立统一的遗体接收机构或部门,完善并简化捐献流程。设立捐献者纪念碑或陵园,增强捐献者家属的荣誉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补偿,激发公民捐献热情。

猜你喜欢
捐献者遗体医学院校
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献血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分析
智慧健康(2021年22期)2021-10-18 10:46:48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40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5:42
提倡捐献遗体器官 免丧葬费甚好
侨园(2016年5期)2016-12-01 05:23:29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延河(2016年6期)2016-08-04 19:43:28
车载式遗体火化设备设计与应用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猪或可成为完美的人类器官捐献者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