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硝外敷对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影响

2021-03-02 12:38赵盈季双双孙萍田明王广蔡和平
中医药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芒硝换药液化

赵盈,季双双,孙萍,田明,王广*,蔡和平

(1.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普外科,北京 100700)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肥胖等代谢性综合征患者呈增加趋势。此类患者多表现为腹部脂肪大量堆积,在使用电刀进行手术切割后,极大增加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风险[1]。相关文献报道[2],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8.20%。临床表现为手术切口处大量渗液,切口愈合欠佳。若不及时处理,则严重影响伤口愈合,甚至继发细菌感染[3],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以换药为主,然而临床疗效并不理想。中医临床中,芒硝外敷的应用十分广泛,现代研究表明芒硝外敷可治疗静脉炎[4]、腹腔积液[5]、急性胰腺炎[6]、促进胃肠功能恢复[7],临床疗效显著。本研究以芒硝外敷联合常规换药治疗干预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现将设计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19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48例腹部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将48例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20~79岁,平均(42.50±4.12)岁,其中结肠癌术后6例,剖腹探查+肠粘连松解术后8例,剖腹探查+肠穿孔修补术后4例,开腹胆囊切除术后3例,崁顿疝术后2例,开腹阑尾切除术后1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20~77岁,平均(43.61±3.91)岁,结肠癌术后5例,剖腹探查+肠粘连松解术后10例,剖腹探查+肠穿孔修补术后3例,开腹胆囊切除术后3例,切口疝修补术后3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8]制定:①多于术后5~7 d内发生;②切口愈合不良,皮肤与皮下组织处于分离状态,伴有明显渗液,其中可见飘浮脂肪滴;③切口周围无红肿热痛等炎性表现,皮肤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涂片镜检可见渗出液中含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检查均无细菌生长。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切口脂肪液化诊断标准;②年龄:18~80岁;③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

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病患者和智力、语言障碍者;②有皮肤过敏性疾病及严重感染者;③同时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4 方法

治疗方式: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换药处理,包括碘伏常规消毒,拆除切口处局部缝合线,挤出渗液,以生理盐水纱条填塞伤口充分引流,以无菌纱布包扎固定,每天换药1次。若渗液较多者(标准为:切口无菌纱布完全浸湿),需再次换药,保持切口处于干燥状态;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芒硝外敷切口,具体如下:芒硝200 g,常规捣碎,均匀平铺于20 cm×15 cm大小纱布包中(纱布布包密封性良好),医用胶带封口,隔单块无菌纱布块放置于切口上方,放置时间为1 h,每天2次,共治疗7 d。

1.5 观察指标

(1)切口愈合等级[9]:①甲级愈合:愈合优良,无不良反应;②乙级愈合:愈合处虽未化脓,但存在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炎症反应;③丙级愈合:切口化脓,需要引流处理。(2)总换药次数。(3)切口愈合时间:入组后至切口甲级愈合时间。(4)治疗前后血清CRP水平。(5)住院时间。

1.6 疗效判定

以切口甲级愈合率判定疗效,切口甲级愈合率=切口甲级愈合例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切口愈合等级及甲级愈合率比较

观察组甲级愈合例数多于对照组,且其甲级愈合率(87.5%)高于对照组甲级愈合率(6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切口愈合等级及甲级愈合率比较(例)

2.2 总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总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总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2.3 血清CRP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RP均高于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血清CRP水平比较(mg/L)

2.4 不良反应分析

在试验的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提示该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

3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指手术切口处脂肪细胞坏死液化,细胞内脂质溢出,使皮下产生含脂肪滴的积液,伴巨细胞反应,属无菌性炎症[10],是腹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原因[1]主要与术中高频电刀的使用,体型肥胖等因素相关;有文献报道[11],手术时间、切口暴露时间、术中缝合技巧及患者本身基础疾病也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重要因素。多数学者认为,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主要机制[12]是由于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浅表性烧伤,部分脂肪组织出现热变性;其次脂肪毛细血管因热凝固作用发生栓塞,加重脂肪组织血运障碍[13-14],导致术后脂肪组织无菌性坏死,形成渗液[15]。一旦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切口无法短期内愈合,严重者可能出现全部切口液化裂开,继发感染导致切口不愈合。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主要以换药为主,临床治疗中疗程较长,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及心理压力。

芒硝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味咸、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功[16]。单药芒硝外敷疗法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多部中药经典古籍均有记载,其外治作用在《本草纲目》中描述为:“芒硝与独蒜、大黄末联合外敷患处可用于腹中痞块;芒硝煎水浸泡可用于指头肿痛;芒硝煎水涂试可用于风疹、漆疮”。目前临床上常将其外敷用于术后愈合延迟或感染的伤口,具有加速局部组织炎症消退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芒硝外敷辅助治疗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加速渗液吸收,从而促进伤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同时能够减轻医务人员工作量,提高临床疗效。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17],芒硝对大鼠的皮肤机械性损伤具有促进损伤愈合的作用,其机制为芒硝通过促进体外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增殖,加强并提升血液中相关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诱导组织再生,达到促进愈合目的。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分析,芒硝外敷后能够直接经皮肤渗透,使药效直达病所[18],其吸湿蓄冷的药物特性能在局部组织形成高渗环境,利于腹壁积液吸收,减轻组织水肿[19],从而保持切口干燥[20],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芒硝外敷能抑制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为芒硝外敷使得淋巴循环加快,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少了局部白细胞的浸润[21-22]。芒硝外敷在中国传统医学历史上的广泛运用和现代药理学研究皆可表明药物安全性,本研究及国内更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均未报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皆提示该疗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安全性。

综上所述,芒硝外敷联合常规换药辅助治疗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肯定,芒硝外敷切口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积液吸收等作用加速切口愈合,其临床应用无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和进一步推广。但对芒硝外敷技巧、操作流程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规范化。

猜你喜欢
芒硝换药液化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芒硝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基于HYSYS软件的天然气液化和调压工艺模拟
舒适护理在外科门诊换药患者应用效果体会
液化天然气槽车装卸一体化系统
中国芒硝矿特征与成因简介
门诊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的研究
舒适护理对中度烧伤患者创面换药过程中的影响评价
复杂液化地基处理的工程应用分析
面部液化随意改变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