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帅,李雪,李虹霖,2,韩盛旺,王玉珏,2,张金朋,2,夏昆鹏,2,马祺昊,徐英杰,4*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3.盛国滨名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4.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偏头痛与血管神经调节有关,其特点为慢性、反复性发作[1],全世界约有15%的人群患有该病[2],偏头痛可对婚姻、家庭、工作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消极的影响[3],长期重复的偏头痛发生,会使患者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家庭及社会生活能力[4],因此治疗偏头痛十分重要。目前中医针刺治疗对缓解偏头痛有一定效果,但由于不能长时间刺激而存在治疗时间过长后疗效降低的情况。本研究对风池穴进行穴位埋线,用以治疗偏头痛,疗程短,见效快,疗效持续时间长,安全性高,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3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三科门诊及病房的80名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各40例的两组,治疗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23~56(32.64±20.26)岁,病程3~20(12.48±2.84)个月;对照组男14例,女26例,年龄18~60(37.27±16.49)岁,病程5~18(10.71±3.25)个月。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头痛协会(IHS)2013年发表的ICHD-3[5]中的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偏头风”的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17~65岁;③患者3个月平均头痛发作2次以上;④近1个月内未接受包括针刺、药物在内的偏头痛治疗;⑤患者自愿接受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
①妊娠女性;②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患者;③有严重精神疾患或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治疗者。
1.3.1 治疗组
取出铣刀,合拢两对接管口,检查管口对齐情况。其错位量控制应不超过管壁厚度的10%或1mm,通过调整管材直线度和松紧卡瓦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管口的对位偏差;管口合拢后其接触面间应无明显缝隙,缝隙宽度 不 能 超 过 :0.3 mm(D≤225)、0.5 mm(225 mm<D≤400 mm)或 1.0 mm(D>400mm)。如不满足上述要求应重新铣削,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选穴:选择双侧风池穴,操作方法:嘱患者坐位头略前倾,颈部及肩部放松,对穴区进行常规酒精棉消毒,医者将PGLA线(规格3/0,长度10 mm)装入一次性埋线针(直径0.7 mm,长度50 mm)内,针尖微向内下方,向鼻尖方向刺入30 mm,患者出现得气感觉后推出线体,拔出针体后用消毒棉球按压穴位。每周埋线1次,3次为一个疗程,观察疗效。
1.3.2 对照组
选穴:选择阳白、丝竹空、率谷、百会、风池、列缺、合谷、外关、太冲、足临泣(参照《针灸治疗学》[7]偏头痛的选穴标准)。操作方法:头部腧穴(除风池穴外)平刺,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30 mm,其余穴位常规针刺,留针30 min,日1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4.1 疗效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偏头痛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其中我们采用VAS量表[8]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分,采用MIDAS问卷[9]评价日常生活能力。
1.4.2 疗效判定标准
疗程结束偏头痛症状消失为痊愈;治疗后综合评分减少率大于50%为显效;治疗后综合评分减少率为20%~50%为有效;治疗后综合评分减少率小于20%为无效。
对进针安全性评价,操作进针风池穴深度为30 mm,位于头后大直肌与头上斜肌之间,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与头上斜肌围成的一个三角形区域称为枕下三角,针刺该穴时,一般以不穿透枕下三角较为安全。
治疗组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风池穴穴位埋线治疗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MIDAS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MIDAS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MIDAS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风池穴穴位埋线治疗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优于常规针刺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IDAS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为6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例)
在患者埋线前(图1A)、埋线后1 h(图1B)、3天(图1C)、7天(图1D)分别进行了肌骨超声动态监测,监测图片见图1。
注:A.埋线前;B.埋线后1 h;C.埋线后3天;D.埋线后7天。图1 肌骨超声断面图
图中箭头所指为埋入线体,如图所示:埋线后受试者局部组织无皮下结节,血肿,皮下淤血,炎性包块等不良反应,埋线3天后线体基本被吸收,埋线7天后线体周围组织与正常组织无明显差异,故PGLA线体穴位埋线吸收速度快,不良反应小,是比较安全的一种治疗方式。
偏头痛是临床上较为普遍的头痛类型,多为原发性头痛[10],其发作通常表现为单侧搏动性头痛和恶心、多感觉过敏和明显疲劳等症状[11]。对偏头痛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皮层扩步性抑制学说;②三叉神经血管反射学说;③多巴胺神经能学说;④血管活性物质[12]。有研究指出枕大神经受压可能引起偏头痛,此神经经行于项部斜方肌深面,在其分布区域内,任何组织器官结构异常均可能压迫此神经而导致偏头痛的发生[13]。风池穴位于枕大神经分布区,PGLA线体埋入风池穴后产生的持续良性刺激及神经递质影响[14],对神经系统起到纠正紊乱和复健作用,因此可以恢复神经功能,调节神经反射,缓解偏头痛症状[15]。
中医称偏头痛为“首风”“头风”,古代医籍中记载风池穴为治疗偏头痛要穴。如《针灸大成》曰:“头风头痛灸风池”。足少阳胆经循行于人体一侧,如同掌管门户开合的转轴,为表里阴阳气机传输之枢轴[16],针刺胆经腧穴,可以调节脏腑阴阳失衡,疏通局部经络气血[17]。故根据“穴位-经脉-脏腑”的理论,在医治偏头痛时选择足少阳胆经的腧穴—风池穴[18]。穴位埋线疗法将传统放血疗法、巨针疗法、透穴疗法、以及近代穴位注射、组织疗法于一体,具有“以线带针”的长效针刺效果[19]。PGLA线体在体内分解的过程可以长期持续刺激穴位和局部组织,可提高穴位的兴奋性和加快周围组织的新陈代谢以及穴位之间、经络之间的传导性,具有止痛、解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等作用[20]。
埋线治疗的过程可以调节脏腑阴阳失衡。埋线初期由于针刺和线体分解的叠加效应,刺激效果强,可以抑制脏腑阴阳失衡中偏盛的部分;后期由于针刺效应减弱,仅存线体分解效应,刺激效应逐渐减弱,又可以补益脏腑阴阳中不足之处。这种“因势利导、刚柔并济”的刺激过程,可以对脏腑进行综合调理,使之阴阳平衡[15]。因此,此种疗法是将传统针刺方法所产生的针刺效应与现代线体在体内分解所产生的线体效应叠加在一起,刺激性强、作用持久且安全性高。PGLA线体的主要材料为乳酸,来源于玉米、甜菜等植物,经一系列反应后最终在体内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21]。因其不含有蛋白成分,故线体埋入穴位后具有过敏性小、周围组织排异反应小、感染风险较低等优势[22],穴位埋线有效的将传统的针刺穴位作用时间延长,增加穴位刺激的时效性,并且减少每天针刺对患者穴位的反复刺激,减轻患者对于每日针刺的恐惧感。风池穴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在同样的疗程上缩短了患者单次治疗的时间,减少了患者总体治疗次数,并且有效延长了止痛效果,与同时针刺多个穴位相比较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操作方法简单且安全性高,适宜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对于穴位埋线的安全性本文进行了超声动态观察,从进针角度、深度及线体在体内是否形成炎性包块和血肿观察,结果显示风池穴埋线安全可靠,本临床观察采用的是PGLA线体安全性高副反应小,与王晓玲等学者[23]做的研究结果相一致。Xia等人[24]对穴位埋线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性评价得出穴位埋线治疗安全可靠,也与本研究得出的结果相一致。
目前关于穴位埋线治疗偏头痛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首先,治疗偏头痛的穴位埋线干预时间因素何为最佳,包括穴位埋线疗程以及观察疗效指标的时间;其次,穴位埋线的刺激量何为最佳,包括埋线针的粗细、线体的粗细、线体的长短以及线体的根数等。目前临床研究中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系统研究。关于穴位埋线安全性的病理学机制亦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