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倩 刘毅军
作者供职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本文基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页岩气开发经济界限和风险量化评价方法”编号 :2016ZX05037006-003)
储气库业务开始从幕后走到前台,新业务也吸引着更多元的投资。
2019年12月9日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家管网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干线管网独立、实现油气输销分离迈上新台阶,给我国天然气市场结构带来深刻变革。地下储气库作为天然气“产、运、储、销”四大业务链中的重要一环,是解决天然气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也是最经济、主要的调峰储备方式之一。干线管网独立后,储气库业务逐步从幕后走向前台,面临新的发展变化。
我国地下储气库建设发展相对较晚,1999年,随着陕京天然气管道的建设,我国开始筹建国内第一座调峰储气库——大张坨储气库,以保障京津冀地区冬季调峰及安全平稳供气。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建成地下枯竭油气藏和盐穴两类储气库共计27座,中国石油23座,中国石化3座,港华1座,基本构建了中国储气设施骨干架构。其中,江苏刘庄储气库、中石油金坛盐穴储气库和中原文23储气库在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已被移交至国家管网公司。
目前国内储气库规模占消费量的比例不足4%,与国际行业公认标准12-15%还有较大差距。相关部门发布多部文件表明加快天然气储备设施建设、完善油气储备体系,以应对未来天然气能源供给安全。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在建及规划储气库库容总量超过千亿立方米。
(1)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
此前我国地下储气库建设主体主要为天然气供应商及城市燃气分销商,改革后还可由国家管网公司及多方合资合作建设管理。合资合作是储气库优化运行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渠道,不仅指和油田企业良性合作,还包括与政府投资平台、其他海内外企业之间的合资合作。储气库的建设可以通过合资走向市场,利用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共同推动储气库业务发展。
(2)储气库价值显性化
鼓励储气库运营主体通过自身努力沿着市场化道路挖掘储气库的真正价值,将储气库的系统价值、金融价值、保险价值在市场中得到充分体现:优化管网运行,平衡生产和作业;通过买卖天然气等市场化方式赚取价差实现盈利;明确管网独立后各方的调峰保供责任。
(3)储气库产品交易标准化
在天然气交易中心和交易枢纽不断建成完善、天然气金融市场不断成熟的基础上,发展储气库容量一、二级市场,开发出仓储、现货/期货交割、贸易撮合、质押融资等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制定交易规则及监管办法,加快相关政策落地,推进储气产品交易体系建设,实现产品标准化及交易方式规范化。
表1:我国地下储气库建设情况
(1)多方合作加快储气库建设
国家近年来不断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油气储存设施建设运营,支持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等参股建设地下储气库,实现储气库建设资源有效利用,共享储气库库容或收益。2020年11月重庆成立全国第一家混合所有制天然气地下储气设施运营管理企业,本次的合作模式完美集合了产业链上游、下游和地方政府,各参与方抱团取暖,共担风险、共分能力,满足政策要求,促进我国储气能力提升。鉴于当前外方合资建库意愿强烈,也可加强与国外大型油气公司在储气库建设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探索共同建库模式,实现互利共赢。未来随着市场化条件下储气调峰设施商务模式逐步明晰,金融机构合资合作参与储气库建设的情况将陆续出现。
(2)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储气库盈利
随着国家管网的成立,各环节费用的理顺,峰谷差价的形成以及在国际天然气供应宽松的局面下,价格主管部门放手储气气价,带来了业界一直翘首期盼的“调峰气价”,储气库有望开启夏季低买冬季高卖的模式,享受价差红利。目前,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在城市燃气终端已经推行了季节性差价,冬季气价比夏季气价高出20%左右。我国城燃企业面临着销售量5%的储气能力考核要求,与储气库合作的需求更加迫切,紧密结合城燃需求设计储气库服务类型,或以长期租赁等方式深度参与储气库项目。按照改革设定目标划归国家管网公司所拥有(控股)的地下储气库不以买卖天然气、不以价差为盈利模式,主要满足应急保供要求,而其它储气库要实现独立运营并盈利,保证投资储气设施的回收,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充分发挥利用好储气库的价值,为各市场主体履行储气责任提供更好的服务。
表2:我国地下储气库规划情况
(3)各方推进探索储气库产品交易新业务
当前油气交易中心呈现“遍地开花”之势,储气库运营主体与各平台积极探索多种储气库产品交易模式,利用好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和国家政策指导的契机,在管道输送和终端贸易上寻求新的突破。2019年底,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与港华共同推出了国内首次储气库调峰气交易,为其他储气库经营单位尤其是国有大型石油石化企业提供有效借鉴。据悉中石化中原储气库与上海天然气交易中心也在进一步加强合作,大力推进储气库库容交易。未来,通过天然气商品交易平台、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和管容交易平台的建设,有效提升交易规模,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等能源金融产品创新业务,打造更多的储气库产品新业务,兼顾供气保障的社会效益和投资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