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上的一颗炸弹”

2021-03-02 20:00杨娟
雨露风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丁玲特性

摘要:《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初登文坛的代表作,也是她早期作品中极具特性和独具风采的作品。该作品一经发表,就在文坛上引起热烈的反响。有人记载当时的情况说:“丁玲女士是一位一鸣惊人的女作家,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①《莎菲女士的日记》之所以能够引起文坛的强烈反响,主要在于其深深的时代烙印、日记体的叙事视角、极力倡导女性的个性解放以及女性内心情欲的细腻描写。

关键词:丁玲;莎菲女士日记;特性

1928年2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2号上发表了女作家丁玲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其题目被列在扉页的要目上。要目列有四个作家的作品,比如当时非常有名的作家陈望道、茅盾,而要目的头版位置就是《莎菲女士的日记》。茅盾曾经这样评价《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所显示的作家丁玲女士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烙印的,她的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②《日记》之所以能够引起文坛的强烈反响,主要在于其深深的时代烙印、日记体的叙事视角、极力倡导女性的个性解放以及女性内心情欲的细腻描写。

一、深深打下了时代的烙印

要探究具有独创艺术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何以成为文坛上的一颗炸弹,就不能脱离作品问世的时代和作者旨意去探究。鲁迅曾深刻指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是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③

丁玲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诞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日记》写于大革命失败后的一九二七年底。从“五四”到大革命失败前后,正是我国小资产阶级青年走着“幻灭、动摇、追求”的曲折道路的时期。“五四”的浪潮激荡起青年向往自由民主、争取个性解放的热情,但是,“五四”退潮以后,由于他们曾经盲目地接受过各种新思想,因此思想上产生了矛盾和痛苦,特别是大革命过程中混有的“污秽和血”,打破了他们美丽的梦想,而使他们染上了一种时代的忧郁病。

毫无疑问,丁玲以及丁玲的作品都深深打下了时代的烙印。1919年丁玲考入了桃源的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她深受“五四”浪潮的影响,她积极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她关注社会的热情和反抗精神,她对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很不满,想改变这个社会,想寻找一条新的出路。当时各种流派的思想形形色色,丁玲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但是她也不盲从某种思想或流派。因此,她的思想上处于一种混乱和忧愤孤寂的状态,丁玲晚年曾这样回忆:“当时有着极端叛逆的情绪,盲目地曾倾向于社会革命,但因为小资产阶级的幻想,又疏远了革命的队伍,走入了孤独的愤懑、挣扎和痛苦。”④“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批的共产党员和群众遭到血腥屠杀,不久之后,丁玲的家乡湖南也发生了“马日事件”。当时丁玲远在北京,她的身边都是一些远离政治的作家文人,可是每天都传来她家乡的很多朋友牺牲、失踪、隐藏或者叛变的消息,这对丁玲的思想是一种强烈的震撼,她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残酷和恐怖。丁玲说:“我那时为什么写小说,我以为是因为寂寞,对社会不满,自己生活无出路,有许多话需要说出来,却找不到人听,很想做些事,又找不到机会,于是便提起了笔,要代替自己给这社会一个分析。”⑤

于是《日记》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日记》蕴含了丁玲自身对当时社会的领悟和理解,是现实的真实反映。《日记》细腻描写了莎菲在追求理想爱情过程中的悲剧色彩,从而深刻地揭示了莎菲肩负的时代苦闷。《日记》之所以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就在于它深深打下了时代的烙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采用日记体的叙事视角

日记体小说叙事视角是由日记派生衍化而来的。日记的内倾性非常强,偏向于叙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矛盾、纠结和苦闷。在日记体这种叙事视角中,作者会很自然地流露出自身的情感。日记体小说具有“个人性”“内在性”“私密性”“主观性”“瞬时性”“表现性”“抒情性”“片段性”等特点,因此,这就有利于作者本人能够进入内心世界的深层,便于作者抵达个体对于孤独意识的深刻感受。

从总体上来看《莎菲女士的日记》,整个小说的故事性不强,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日记》记录的是从12月24日到3月28日这个时间段的34节日记,每一篇日记都是记录莎菲的心理场景和当时的情绪,记录的是在某一天或是某一瞬间莎菲的想法和体验。丁玲用非常细腻的技法将莎菲这个肩负时代苦闷的惆怅、痛苦以及在追求理想爱情中的喜怒哀乐展现出来了。比如,《日记》清晰地记载着莎菲对凌吉士复杂的情感,一方面,莎菲深深地被凌吉士帅气和男性性感的外在形象所吸引,渴望得到他的关心和呵护,也渴望他的拥抱和亲吻;但另一方面,莎菲又看到了凌吉士绅士外表下虚伪的心和卑劣的灵魂,并最终选择离开。这一连串莎菲内心情欲的描写,把莎菲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憧憬、喜乐、失望甚至绝望表現出来,利用日记体的叙事视角,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抵达心灵的真实情感。

三、极力倡导女性的个性解放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在“五四”浪潮影响下创作的一部作品,也是丁玲初登文坛的代表作,但是丁玲的创作主题和创作视角不同于那个年代许多著名作家的主题。比如,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小说集中揭露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病态,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体,体现的是鲜明的反封建的创作姿态,他们比较关注在封建体制压抑下,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和精神奴役创伤,这是在“五四”浪潮影响下的一类文学创作主题;而另外一类就是反帝爱国的主题,郭沫若的《炉中煤》和郁达夫的《沉沦》都是在反帝爱国方面的代表作,作品集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现状的担忧以及对祖国强大的渴望和期盼。而丁玲当时的作品,既没有像鲁迅的小说中那种非常强烈的反封建的思想,也没有反对帝国主义的话语。丁玲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女性个人色彩,她的小说《日记》中强调了女性的个人解放,强调女性要保持女性尊严和人格独立。

丁玲之所以在作品中极力倡导女性的个性解放,与她早年的生活经历和接受的教育有关。丁玲有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她母亲有一位忘年交,就是向警予,她们志同道合,结为姐妹,立志振奋女子志气。她母亲常常给她讲中国的秋瑾和法国的罗兰夫人的事迹,悲壮、崇高的女杰故事和“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深深感染着丁玲。丁玲回忆说:“我小的时候受我母亲的影响和她同学向警予的影响是比较深的。”⑥在母亲和向警予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丁玲从年少时就立志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立志改变这个社会。后来,受“五四”启蒙思想的影响,更加坚定了她对民主、科学、平等、独立等新社会的向往,丁玲回忆说:“我们经常开会、辩论,和校长教员辩论,辩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妇女问题、妇女解放、妇女平等,要求学白话文。”⑥大革命失败之后,白色恐怖让她看到了现实的残酷,她和同时代的先进知识分子一样陷入了孤独、迷茫、抑郁和彷徨。这种复杂的心境直接影响了丁玲早期小说叙事的主题和人物形象。《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以及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构成女性个性解放的系列。

四、女性内心情欲的细腻描写

莎菲女士的爱情(性爱)心理与观念无疑是这篇日记体小说的主要内容,也是读者去深入走进主人公莎菲女士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茅盾曾就莎菲女士内心的情欲发表过堪称经典的评论:“莎菲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⑦

我们先来看莎菲与苇弟的感情纠葛。苇弟一出场,他就像小孩似的叫着“姊姊,姊姊”,苇弟喜欢哭,他应该算是莎菲的膜拜者。但是,莎菲追求的是“灵”与“肉”融为一体的爱情,她渴望得到心灵相通的知音:“我总愿意有那么一个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地,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么?”⑧可见,苇弟不是莎菲追求和喜欢的类型。

正当莎菲苦苦寻觅知音,并有些绝望的时候,一个橡胶园资本家的公子、刚从新加坡归来的男性凌吉士,深深地吸引了她,莎菲对他可谓是一见钟情,在爱情面前,莎菲也忘了女性的矜持,并暗暗地主动的追求,《日记》记载了莎菲内心的情欲渴望:

“当他单独在我面前时,我觑着那脸庞,聆听那音乐般的声音,我心便在忍受那感情的鞭打!为什么不扑过去吻住他的嘴唇,他的眉梢,他的……无论什么地方。真的,有时话都到嘴边了:‘我的王!准许我亲一下吧!’但又受理智,不,我就从没有过理智,是受另一种自尊的情感所裁制而又咽住了。唉!无论他的思想是怎样坏,而他使我如此癫狂的动情,是曾有过而无疑,那我为什么不承认我是爱上了他咧?并且,我敢断定,假使他能把我紧紧地拥抱着,让我吻遍他全身,然后他要把我丢下海去,丢下火去,我都会快乐地闭着眼等待那可以永久保藏我那爱情的死的来到。唉!我爱他了,我要他给我一个好好的死就够了……”⑧

凌吉士这个恋爱场中的老手,彻底俘获了莎菲。

但是,情感细腻又敏感的莎菲即便是在爱情最沉醉最甜蜜的时候,她依然保持着清醒。她会在交流的过程中去进一步深入了解对方的真实内心。比如,当凌吉士主动提出到莎菲家中为她补习英文时,莎菲会敏感地觉察到“他未必喜欢白白牺牲时间去替人补课?”而此时,凌吉士已经告诉其他人,他正在给莎菲补习英文。莎菲对凌吉士这种表里不一的举动产生怀疑。于是,莎菲主动对凌吉士说“我有病”,可凌吉士却说:“病有什么要紧呢?我是不怕传染的。”凌脱口而出、不經思索的大胆表白,进一步加强了莎菲的疑虑,并看出了凌的真实心思,接着她发现凌吉士是个有妇之夫,他的身上散发着把妇女商品化的臭气。莎菲追求的爱情和恋人,是像契诃夫所说的心灵、面貌、衣裳、思想,一切都是美丽的人。而凌却是一个外貌迷人、内心丑陋、极不尊重女性的花花公子,尤其是她进一步意识到在凌的心中,自己就像“卖笑的姊妹”一样,这对于极力倡导女性个性解放、把女性的尊严和人格放在首位的莎菲来说,凌的玩弄无疑是比鞭子抽打她还难受,因为,这是在抽打她的心啊!在丁玲细腻的笔法描写下,她捕捉到了女主人公莎菲内心的每一次悸动和感情的闪现。

从1927年《日记》的发表,到今天已经过去了90多年,这部作品之所以能经得起历史的长期检验而永葆不衰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真”——《日记》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真实记载了女性内心深处的情欲,真实展现了肩负时代苦闷的青年在孤独、痛苦中苦苦探索新道路的复杂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杨娟(1991—),女,汉族,湖南常德人,讲师,毕业于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注释:

①毅真,《几位当代中国小说家》,《当代中国女作家论》,上海大光书局1937年6月再版。

②茅盾,《女作家丁玲》,蓬子编《丁玲选集》附录二。

③《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丁玲:《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胡也频》,1950年11月,《丁玲全集》第9卷。

⑤丁玲:《我的创作生活》,1933年4月,《丁玲全集》第7卷。

⑥丁玲1979年8月31日同日本专家谈话,据录音记录稿。

⑦《茅盾选集》第五卷,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⑧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年2月,《丁玲全集》第3卷。

猜你喜欢
丁玲特性
低压天然气泄漏射流扩散特性研究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摩擦力三个特性的应用
丁玲的幸福婚姻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还有你”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贾贺的故事·半夜鸡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