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晓波
【摘要】新课改实施已近20年,自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纲要以来,各学校纷纷响应号召,结合自身开发适合的校本课程。坑梓中心小学《漫步多彩百花园》校本教材立足于校园植物这一学校建设必备的自然元素,研究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形成具有连贯性的自然学习体系,并通过实践来优化资源的开发,总结其成效和存在问题,最后得出利用校园植物进行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实践的一些策略,为其它学校在开发具有共性的校本课程方面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校本课程;跨学科融合;课程实践
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逐步加强,办学条件的深入改造,越来越多学校的创建是以“花园式学校”为标准,校园环境也由单调乏味的钢筋混凝土楼宇、校道改造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绿色校园。校园一事一物、一草一木皆教育。其中,植物成了校园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因此,利用校园植物进行设计校本教材,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构建出适合本校学生心理与发展的校本课程,其开发、实施和普及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学校的生态文化理念,学生绿色生态意识和人文素养、探究和创新创造能力都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得到深化。以下是我校《漫步多彩百花园》植物校本教材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校本教材的设计与制作
1.绘制校园植物地图
在教材的设计初期,我们组织教师利用课间和休息时间,对校园植物进行间歇式调查、拍摄和记录位置,查找每种植物的资料进行鉴定和分类,并标记到校园地图上(图1)。
图1.校园植物地图
2.校本教材研发与实践
基于“校园植物如何和学生的研学结合在一起构建成课程”这个核心问题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学情分析和实际的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按照植物的六大基本结构与学生的六个年级进行串联分类(表1),将校园植物的知识贯穿学生的整个小学学习阶段,从而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立体完整的认识植物,并掌握跨学科学习的方法。
综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设定相应的学习内容,可以有效地营造学生的学习情境,并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此内容设定中的学习,就容易解决学生在研学过程中较为盲目和难以操作的问题。因此,开发的研学主题都分别按照校园植物的特性,精心筛选、归类,将其收录进校本课程所配套的教材内,并逐一制作出教学设计、课程PPT和教学反思,促进教师、学生教学高效有序的开展。
此外,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可以充分营造学生学习的环境,开展校外专家科普讲座和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园、博物馆,带学生进行户外研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以此激励学生自发的发生深度学习,创新拓展,进行学生小课题研究。具体的实践类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同时,学生在系统的完成学习后,也可以通过收集、展示学生的作品(图2学生作品选)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校园植物研究作出回顾和肯定性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更主动性、自发性的开展深度学习,自主学习,将学习的场所从教室搬到校园的自然环境中,促进人和自然亲近的、共生的关系滋养,从而形成一个绿色的、放松的校园生态学习圈。
二、总结校本教材课程形成的实践策略
1.合理应用校本资源
从众多研究发现,立足于校风、师性和学情开发校本课程是學校特色办学的重要突破口,在这个重要突破口中,校园植物作为学校生态文化的基本要素,是每一所学校的共性环境和资源,同时,根据校园植物的种类和习性不同,校园植物作为观察学习的对象又具有特性,因此,将视野聚焦于校园植物,依托植物开发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为学校特色办学提供可推广学习的课程内容之一,又可以起到为学生营造一个儿童友好型校园、儿童学习成长型自然生态校园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从刻板的教室放生回归到自然之中,自发的、有序的在校园植物中主动发生学习、学会学习。
2.依据现代课程理论进行课程设计编排与实践
围绕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进行课程开发,即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评价课程四个方面来课程开发的策略。
(1)确定课程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目标要对于学生有一定的挑战难度,但经过学习和努力,还是比较容易基本达成。因此,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都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学情和最近发展区,筛选最适合的学习情境来开展学习目标设定。在小学阶段有科学课,但科学课堂的学习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学习,缺少学生实践的普遍性认知和动手学习,因此,课程的目标设定要补齐缺漏,以学生动手为主,让学生学习的场景回归,帮助学生跨学科式学习。
(2)选择课程内容和组织课程内容,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事必躬亲先行,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的教学内容、资源相结合,筛选出适合的校本课程学习资源。因此,让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调查统计、鉴定、汇编等等一系列工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跨学科地融合应用多门学科知识和技能,并且加深师生对校本资源的认识和认同感。
(3)课程评价,所建设的校本课程评价须注重过程是高于结果的。从多视野的角度上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侧重学生和自然是否建立起平衡联系,从学生的意识认知性、主动参与性、可持续发展性等方面反馈,而这些学习成果又是难以用分数来衡量。因此,可以通过对不同学生不同时期、同一学生不同时期的作品收集展览,来帮助学生可视化地总结自己对课程学习的收获和认识,形成学校和学生最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积淀。
三、反思与结语
总言之,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可以创新国家课程,又可以促进师生的教学相长、跨学科学习,但师生在已有的课内负担中,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展和学习,提升学习过程的效率、削弱学习的结果导向,依然还需要不断实践和研究。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身的环境、人文等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实践课程,但相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差异性势必会受到一定限制,如何改善还需经过实际调研,可操作性的评估也需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培正,崔秀梅.小学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6):3-6.
[2]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与实践——访北京师范大学刘儒德博士[J].中国电化教育,2003:4-7.
[3]林凤秋.注重合作策略促进学生发展小学《地方课程》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探索[J].东方青年·教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