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运祥,赵磊,左韬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沈阳 110034)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高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3组数据对比 2018年均有上升[1],伴随视频显示终端(video display terminal, VDT)而来的是视疲劳日益增高的发病率[2-3]。视疲劳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人眼视物时超过视觉承受负荷,造成视觉障碍、眼部不适,甚至伴发眩晕头痛、恶心呕吐、颈肩酸痛、失眠等全身症状,最终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组症候群[4-5]。目前,临床上常用抗疲劳滴眼液来缓解症状,但重度者疗效不佳。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应用眼针疗法治疗VDT视疲劳、干眼症,能够有效缓解不适症状,但此疗法具有痛感,患者恐惧,需患者每日来院治疗,故依从性偏差。笔者进行了眼针疗法治疗重度VDT视疲劳的最佳参数组合的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80例重度VDT型视疲劳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入9组,每组20例。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基线资料比较
参考 2014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视光学组发布的《视疲劳诊疗专家共识》[5],具体为①不耐久视,暂时性视物模糊;②眼部干涩,灼烧感,发痒,胀痛,流泪,眼睑痉挛;③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在明确使用视频终端的前提下,若用眼后发生上述表现者即可明确诊断。而兼有③中1项以上(包含1项)者即可诊断重度VDT视疲劳。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②年龄 18~45周岁;③对眼针无不良反应者;④同意并签署治疗试验协议者。
①针刺部位皮肤无破损,无皮肤疾病者;②眼部其他疾患者;③全身重症疾病及妊娠期者;④精神疾病者;⑤治疗过程中需应用其他可能影响疗效评价的药物或治疗方式者;⑥近1个月已使用针灸疗法者。
2.1.1 考察因素与水平安排
考察因素共3个,每个因素3个水平。详见表2。
表2 考察因素与水平安排
2.1.2 分组
采用L9(34)正交设计,按表 2考察因素和水平的安排分组,将180例患者随机分为9组,每组20例。详见表3。
表3 临床分组及考察因素和水平的安排
眼针疗法,取肝区、心区、肾区、脾区,同时配合体针合谷、内关,疗程 7 d,眼针均由同一个专业医生操作进行。针刺间隔、留针时间、取穴方案根据水平做相应的调整,如A3B2C1为第1天、第4天、第7天进行1次眼针,留针时间20 min,取穴为肝区+心区+肾区+脾区。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6]《中医病症诊疗常规》[7]对视疲劳8项眼局部症状及4项全身症状进行拟定赋分,无计0分,稍有计1分,较明显计2分,非常明显计3分为标准进行计分。计算症状改善积分△y=-(治疗后症状-治疗前症状),数值越大,效果越好。计算各组△y的均值,即,进行统计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列联表卡方检验。观察指标的统计分析采用正交设计的直观分析法及多因素多水平的方差分析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观分析中计算K值和R值,K表示各因素相同水平试验值之和,比较同因素不同K值大小可知各水平对试验影响的大小;R表示极差,即每个因素中最大水平试验值与最小水平试验值之差,比较不同因素R值大小可知因素在试验中起的作用,值大为主要因子,其水平不同,对试验有着明显影响,而次要因子水平不同,对试验影响不明显。
A、B、C为K1>K2>K3,A的F=78.68,P值为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为主要因素;B的F=13.16,P值为0.071,B为非主要因素,C的F=7.852,P值为0.113,为非主要因素;对因素水平均值比较,因本试验指标越大越好,A取A1,因素B、C综合K值、降低收费、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原则取B2、C2。从而得到最佳试验方案A1B2C2,即眼针频次为每日1次,留针20 min,取穴方案为肝区+心区+肾区。详见表4和表5。
表4 方差分析结果
表5 正交设计分析结果
如今随着各类视频终端产品推陈出新,其引起的眼部不适症状问题也越来越突出[8],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近年来,针灸疗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视疲劳、干眼症等常见眼病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9-10]。眼针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明显,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11]。视疲劳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这一病名,只是根据用眼过度表现的眼睛胀痛、不耐久视、视物模糊、干涩感等症状,并根据“肝开窍于目”,可将其归为“肝劳”范畴,《医学入门·杂病分类·眼》中对“肝劳”的定义为:“读书针刺过度而目痛者,名曰肝劳。”《中医眼科学》称为“目倦”;并综合《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与临床经验归纳病因病机为久视耗气伤血,劳心伤神,目失濡养;肝肾精血亏损,筋失所养,调节失司;劳瞻竭视,暗耗精气津液而生虚火,上炎于目[12]。通过回顾1954—2016年《中医针灸信息库》有关五官科针灸文献,发现近10年针灸治疗近视、干眼病、视疲劳优势较大,临床使用上升明显[13]。本研究采用眼针疗法,取肝区、心区、肾区、脾区,同时配合体针合谷、内关,在治疗重度VDT视疲劳方面效果明显。相关研究也表明针刺肝、心、肾、脾等穴区可以通调三阴经气,配伍体穴,最终达到养心健脾安神、补益肝肾、调理脏腑气血的功效[14]。针刺眼周亦能调节眼部气血运行,改善眼部的血运,配合全身取穴,疏通周身经络,进一步减缓眼疲劳,解除睫状肌调节痉挛[15-16]。视频终端综合征不仅包含眼局部症状,还表现为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失眠等全身症状。眼睛居脑前,和脑联系密切,眼针能有效地治疗全身各部疾病,其生理基础在于眼和脏腑以及经络的紧密联系[17-20]。针刺去针后患者眼部有明亮、轻松、舒适的感觉,这给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眼疲劳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21]。
本研究将180例VDT视疲劳患者进行正交试验,每组 20例,疗程均为 7 d,以 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研究包括针刺间隔(每日1次、隔日1次、隔2日1次)、留针时间(15 min、20 min、25 min)、取穴方案(肝区+心区+肾区+脾区、肝区+心区+肾区、肝区+心区+脾区)。采用治疗前后的视疲劳症状和体征积分改善分数做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正交试验分析原则,极差R值越大,该因素的水平变化对观察指标影响越大,则该因素越为重要,通过表 4可以看出,对于VDT型视疲劳症状改善评分R值比较为RA>RB>RC,且A、B、C均为K1>K2>K3,即各因素影响大小主次顺序为针刺间隔>留针时间>取穴方案。A的F=78.68,P值为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为主要因素,本试验指标越大越好,故A取A1;B的F=13.16,P值为0.071,B为非主要因素,C的F=7.852,P值为0.113,为非主要因素;因素 B、C综合K值、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原则取 B2、C2。从而得到最佳优化试验方案A1B2C2,即眼针频次为每日1次,留针20 min,取穴方案为肝区+心区+肾区。此眼针操作减少双眼2个穴位的疼痛,留针时间节省5 min;该方案取穴少,使疗法的依从性更好。
采用每日1次,留针20 min,取肝区+心区+肾区的治疗方案可能为眼针治疗重度VDT型视疲劳的最佳参数组合,更适宜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