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
摘 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主动进行创新,从而确保其能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注重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增强企业收益的同时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本篇文章简要介绍了环境成本管理重要作用,分析了企业在开展环境成本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并提出了对其进行优化策略,希望能够为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求。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企业;环境成本管理
为了提升企业对于经济新常态的适应能力,降低资源环境对其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企业不能够再将牺牲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这要求企业对于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形成充分认识,并制定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措施,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达成企业和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目标。
一、环境成本管理和企业传统成本管理区别
(一)从管理需要达成的目标来进行分析
企业在进行环境成本管理工作时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提升自身经济收益的同时保护周围的环境。而在传统模式下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企业会将经济收益作为唯一关注重点,并没有考虑到自身发展对于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缺乏社会责任感。
(二)从成本管理包含的范围来进行分析
环境成本管理包含的内容较多,从某种角度来说,增强了成本管理工作包含的内容,复杂程度有所提升[1]。而在传统模式下开展成本管理,所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负担。
(三)从成本管理所运用的模式来进行分析
在开展环境成本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根源进行把控,尽可能的避免环境问题出现。这不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来对于污染物进行处理,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较为有效的提升企业资源利用率。而传统的成本管理工作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工作的价值,需要在后期投入较多的资金和人力、设备等用于处理污染,花费的时间较久,不利于企业经济收益的提升。
二、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重要性
(一)能够对于企业环境风险进行控制
近些年来,我国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并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完善了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在开展经营的过程中,如果并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排放的污染物超出规定,对于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就会受到惩处,这不但无法提升企业的经济收益,会对企业的社会形象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企业必须要注重环境成本管理的开展,降低由环境引发的经营风险出现概率[2]。
(二)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环境成本投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经济收益。因此,企业领导层在开展决策时,必须要对于企业环境成本予以充分关注。运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环境成本进行管理,提升决策的科学性,这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较为有利条件。
(三)推动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化发展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所构建的管理制度需要在符合企业发展需求带给企业较多经济收益的同时保障社会效益,增强企业的社会影响力[3]。因此,企业在开展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从全局出发,加大力度进行技术创新,尽可能的避免能源浪费,将保护环境作为发展的重点内容,在增强自身经济收益的同时保护周围生态环境。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使企业管理制度的加规范程度得到提升。
三、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尚未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
目前大部分企业在开展环境成本管理时都会在结束生产以后进行环境治理并对于废品进行二次或者是多次应用。这主要是因为企业领导层过度关注短期利益,并没有考虑到长远发展需求,没有及时的对于环境问题进行处理,对于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是为了符合我国有关部门规定所开展的表面工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尚未形成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这并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阻碍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4]。
(二)所开展的环境成本规划不合理
第一,大部分企业在制定环境成本分配方案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产品的定价不科学。第二,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仅仅从微观层面开展,非常被动,并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在经济新常态下,很可能会限制企业的长远发展,并不符合可持續发展战略要求。
(三)没有充分的开展环境成本信息披露
因为当前并未建立和环境成本相关信息披露硬性规定,导致非污染型企业并不注重这一工作的开展。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和环境有关内容较少,近乎没有。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成本管理的价值,也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激励其参与到环境成本管理之中,降低对于资源的消耗保护环境,这就导致企业经济收益和环境保护无法协同开展[5]。企业环境成本管理要求在降低企业成本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强企业收益,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措施
第一,要在资源节约观念的引导下开展管理工作。在传统模式下开展成本管理工作,企业较为注重节约工作的开展,运用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成本投入。但是在现实工作的过程中,企业很可能会为了增加经济收益,减少环境成本投入,这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在这一情况下,企业必须要对于管理观念进行创新,在资源节约观念引导下开展工作。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减少对于资源的浪费,重复应用可再生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在开展环境治理工作时,要从源头进行预防,这需要投入的成本要明显低于事后治理。
第二,要丰富成本管理目标。在传统模式下企业开展成本管理将增强自身经济收益提升盈利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只注重企业内部情况,并没有考虑到环境成本管理重要性。这一成本管理目标较为固定,并不具备社会责任感,是以牺牲自然为前提获得的发展。并且,这一成本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比较低,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限制了企业的后续发展。因此,企业必须要丰富成本管理目标,将环境管理目标以及环境成本管理等和成本管理相结合。这不但需要考虑到企业内部环境成本投入,还需要认识到由于企业活动对于外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并合理的对于费用进行把控,在保障企业经济收益的同时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
第三,要将环境成本管理落实到各个环节之中,改善事后治理现状。一般情况下,可以将环境成本管理分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治理三个阶段。首先,事前预防,要从整体角度分析,明确企业当前的经济收益、长远发展需求以及产品情况、环境要求等作为立足点,规划企业生产各个环节,预测在不同环节可能出现的环节成本,并合理的制定预算规划,确保企业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推动环境成本控制的有序开展。进行事前预防能够较为有效的降低或者是防止环境问题出现,降低环境成本投入。其次,事中控制。事中控制可以对于环境问题的形成产生影响。企业在开展生产时,会应用资源并产生一定的废弃物质,所需要投入的环境成本较多[6]。在这一情况下,想要对于环境成本进行控制,可以运用清洁生产这一措施。主要是指通过运用现代化工艺以及生态技术,对于生产各个环节进行管理,高效的应用资源,尽可能的避免废弃物出现,降低其毒性,防止由于废弃物过多对于人们健康和居住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发生。在开展环境成本管理时,需要对于清洁生产需要投入的成本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把控。最后,要进行事后治理。企业在对于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或者是对于居民的健康产生威胁之后开展治理需要投入的资金被称之为环境成本。一般情况下,其包含处理废弃物、回收相关设施以及外包装甚至是违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罚款等都属于环境成本。从当前情况分析发现,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将其作为环境成本管理主要措施,并没有意识到主动开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既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又增强了企业的成本投入,并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开展环境成本管理时,企业必须要对于所运用的方式进行创新,将环境成本管理落实到各个环节之中,并坚持预防为主这一原则,减少环境成本投入。
这一工作需要借助于产品生产周期法来进行落实。因为产品在生产的不同阶段都会对于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并且需要有资源和能源作为保障。要求企业将环境成本管理和最初生产直到产品报废各个环节相联系。这能够较为有效的提升企业对于环境成本管理的认识,从而制定更加适宜的措施开展环境成本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成本信息作为支持。
第四,要对于绩效指标体系进行创新。成本管理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效益,传统模式下效益主要是指经济收益,需要将成本和收益进行对比[7]。在这一情况下,企业认为环境成本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不愿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投入环境成本管理。对于绩效指标体系进行创新,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分析经济,并将环境效益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之一,提升对于环境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能够使企业认识到环境成本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有利影响,注重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满足企业进一步发展需求。
五、总结
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上借助于创新促进发展。在这一情况下,开展环境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能够在增加企业经济收益的同时尽可能的避免企业生产经营对于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雪琪. “碳中和”视角下制造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研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2(02)
[2]袁广达. 资源环境成本管理功能:基于环境会计使命、任务与属性的认知[J]. 财会月刊,2020(01)
[3]李冠红. 基于“物质流-价值流”与PDCA循环的环境成本管理[J]. 財会通讯,2020(10)
[4]冯圆. 企业集群变迁的环境成本管理理论框架研究[J]. 会计之友,2019(01)
[5]仪秀琴,姚强强.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演化机理与研究展望[J]. 财会月刊,2019(01)
[6]张珺. 大数据时代作业成本法在环境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1)
[7]刘旭原,杜雪晴,王顺和.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环境成本管理现状探析[J]. 中国商论,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