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促科学素养提升

2021-03-01 22:22:42章勋辉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0期
关键词:宣传科学素养实践

章勋辉

摘 要:新课标中提到,“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合格公民”[1],养成良好的处理垃圾的习惯是一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条件。在科学课中要从小培养学生处理垃圾的素养,让学生调查了解垃圾,实践减少垃圾,做好垃圾处理的宣传工作,推动整个社会处理垃圾的进程。

关键词:处理垃圾; 科学素养; 宣传; 实践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空气污染,水污染,疫情防治等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问题出来以后会形成倒逼机制,迫使我们不得不想办法去解决它,因为这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品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物质非常富裕,看看超市里的商品那是分门别类,物尽其用。在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时,你是否会想到狼藉的垃圾?人要尽其责。垃圾多了,人如果无为而治,那又是一个新问题。

作为教师,如何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探究垃圾处理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处理垃圾的素养?现在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与做法。

一、晓之以理,调查了解

环境问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科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提出,学生通过科学课程学习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2]。六下《环境和我们》这一单元中,“对垃圾的研究”,其内容占了整个单元的一半。的确,垃圾处理从深层次看它指向环境。垃圾对环境的破坏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垃圾处理是人与人,人与部门,部门与部门,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学习,互相合作的综合性工程。

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为了让大家了解垃圾,认识垃圾,通过让学生从家里带垃圾的办法,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垃圾。这个办法有些学生有怨言,但正是这种不爽的情绪,才让学生印象深刻,垃圾是多么麻烦的一种东西!在带垃圾前我提醒学生可以适当分拣,注意卫生。垃圾拿到学校以后,通过用秤称一称、用笔记下来的办法,统计出一个家庭一天产生的总垃圾量。再通过家庭中垃圾总量,除以家庭人数,计算出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数量为0.8千克。六年级学生比较吃惊。怎么会产生这么多的垃圾呢?这些垃圾是怎么来的?通过这些数据,学生对垃圾问题产生了进一步的认识:又多又杂又脏。强烈的感受下,也由此自然地引出了“下文”:为了进一步了解垃圾,改善我们的环境,我们需要给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一个繁琐而按部就班的工作。人们常常会把垃圾混合收集,这样收集不利于垃圾中可利用物质的回收和循环利用,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发达国家垃圾源头分类已很成熟。比如日本垃圾分类做的很细。他们的经验是首先从学校抓起,日本小学生能养成完整的垃圾分类的习惯,从他们吃好饭后对待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出他们的这种意识很强,自然走上社会以后就会把这个好习惯带到社会中去。

垃圾分类有好多标准,我们要弄懂它,要会看文字说明,或是图标指示。如果搞不清楚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什么区别,往往会投错地方,一旦投错那整个系统回收的秩序就打乱了。分类是不能出错误的,首先丢的地方不能丢错,装垃圾的人也要专门培训不能装错,中间一个环节出错就带来很多麻烦。基于以上的生活现状,在教学中,我教育学生要从学校的垃圾处理开始,进行可回收,不可回收,厨余垃圾的分类,一些可回收类的垃圾比如纸、饮料瓶等放到可回收的垃圾桶里,而厨余垃圾食堂里是有专人来回收的。当然,我们现在做的垃圾从源头上分类还不是很细致,比如以塑料瓶为例,就有聚酯类塑料,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聚录乙烯塑料。不过这些要垃圾处理的专门人员去分类,一般人只要了解就好了。

二、导之以行,减少垃圾

小学科学新课标中讲到要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3]。处理垃圾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垃圾处理是一件麻烦事,不管是填埋还是焚烧都会影响环境。由此,自然引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怎样做才是解决垃圾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在教学中,我不断地要引导学生认识“解决垃圾处理也是一种能力”。有些学生自制力好,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提前想好怎么收拾垃圾,在做事时,已把处理垃圾这个事情事先安排好了。

通过引导学习,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之后,我又给学生们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購买一些简单包装的商品,生活中杜绝使用塑料袋,用布袋或者纸袋代替塑料袋。同时,增强生活物品的重新使用,比如一根绳子,可以重复做很多事情,一个玻璃瓶也可以重复利用,可以装盛很多东西,可以做花瓶,可以做鱼缸,可以倒水喝,可以放油等等。课后,我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学生行为的改变:教室里垃圾桶里的废纸减少了;野外郊游时自带食品一次性包装盒使用也减少了……学生们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对“垃圾处理”正确态度。

三、动之以情,活动宣传

处理垃圾的事情做不好,做不下去,很关键一点就是宣传还不够。

学校作为社会的缩影,是很好的宣传场所。不过,宣传也要走心,要大家认识到垃圾处理的重要性,要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甚至可以用反面例子来督促学生做好垃圾处理。另一方面,宣传的形式可以多样。结合《环境和我们》单元的学习,我组织开展了一些主题活动:有手抄报评比,变废为宝作品展示,收集废纸等,这些活动宣传了环境保护,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学生作为学校和家庭的纽带,是社会成员中很好的宣传员。他可以运用他所学的知识教育他的亲戚,邻居和父母。我们相信,学生是家庭里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完全有能力说服亲戚家人为处理垃圾做贡献。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身边的学生加入环保宣传的队伍,积极为变废为宝献计献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学生在读书时养成了良好的处理垃圾的素养,那是终身收益的。垃圾的处理看上去像是一件容易的小事,可实际上是要大家齐心协力做的一件大事。它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政府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事情。教育好我们的学生,也是从源头上解决好垃圾污染的问题。如果宣传跟上了,硬件跟上了,还是有一些人不去配合做好垃圾处理的事情,国家也可以制定一些法规,惩恶扬善,从制度或是法律上来约束人们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未来,让我们建立一套可执行的良性的制度,来解决垃圾问题,让我们每一个人为保护我们的环境尽一份责任。故而,《环境和我们》单元的学习,让我们从身边熟悉的“垃圾”聊起,从实践于“垃圾”的处理做起,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崇尚自然,爱护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等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猜你喜欢
宣传科学素养实践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浅谈行贿犯罪案件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10:43:27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高职学生志愿填报取向及满意度调查研究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9:49:14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4:30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