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顺艳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渗透,幼儿园教师普遍认识到,开展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为幼儿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使幼儿能够实现行为习惯的转换,从而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幼儿;素质教育;言行习惯;方法
引言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基于此,在幼儿3~6岁阶段是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关键时期。幼儿学前教育与常规教育显著不同,幼儿稚嫩的身心条件,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培养中应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关怀。对此,幼儿学前教师首先要认清自身的责任使命和职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今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一)有益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其中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培养能够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饮水习惯,引导其做到规律饮食、饮水,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不浪费事物;引导其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使幼儿能够按时、按规矩就寝,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优质的睡眠;能够使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与引导之下学会正确洗手、正确使用手帕和卫生纸等,以辅助其保持自己的五官清洁、身体清洁……从而在助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与提升的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使其具有参与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有益于幼儿人际关系的建立。幼儿园对幼儿来讲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也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在这里幼儿不仅要脱离父母的保护,还要尝试适应和融入新的集体生活。在幼儿园内教师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塑造幼儿的良好品德,使其能够听教师的话,遵从教师的教导,能够礼貌地与教师和小伙伴们打招呼、致谢……而且在引导幼儿与同伴友好相处的过程中,还能教育幼儿敢于表达、积极融入,使其学会合作、愿意分享,并能够在遵守集体规则的过程中,愿意尽自己所能关心和帮助别人……以在有效增进幼儿与幼儿之间熟悉度的同时,进一步促成幼儿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助力其更快、更好地参与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当中,也为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将言行习惯作为幼儿素质教育切入点的策略
2.1关注幼儿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幼儿受到家庭教育模式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在性格与习惯养成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幼儿园与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基于心理学层面来讲,人的气质存在四种类型,其中多血质与胆汁质的人比较活泼,而黏液质与抑郁质的人比较内向,每一位不同性格的人都拥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存在不一样的典型表现,所以,教师要结合不同性格的幼儿,设定相应的言行习惯教育模式。对于一些比较任性的幼儿,教师需要拥有更多耐心,严格约束幼儿的言行习惯,增强幼儿的自制力。而对于比较内向的幼儿,教师则需要鼓励他们多多参与一些实践活动,给予幼儿更多的鼓励与肯定,注重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采用举例说服的形式启发幼儿。由于不同幼儿的教育模式与家庭背景都不尽相同,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幼儿的状况,从中进一步掌握幼儿的气质与性格,做到全面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言行习惯差异,力求不用统一的模式对待每一位幼儿,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言行习惯。
2.2渗透日常,规范幼儿行为
当前,很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和长辈眼中的“掌上明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比较随意,家长也很少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良好的行为习惯渗透在方方面面,让幼儿能够围绕在一个规范、文明的氛围中,从而能够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有的幼儿会吵吵闹闹,或者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随意抢答。笔者告诉幼儿,在课堂上我们要保持安静,要认真聆听教师的教学,当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如果知道答案的小朋友要将手举起来,等到教师叫到名字之后才能够回答。在进餐的时候,有的幼儿会乱跑,不好好吃饭,笔者会告诉幼儿,这样的习惯非常不好,容易影响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消化,也很容易让食物卡到嗓子中,有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在吃饭的时候应该安静地进食,细嚼慢咽,才能够更好地吸收营养。在户外游戏的时候,有的幼儿比较霸道,会存在着推挤、碰撞其他小朋友的现象,笔者会告诉幼儿,我们在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要文明礼让,按照顺序依次进行活动,不能够插队、推挤,确保活动过程中能够有良好的秩序,才能够使大家都在户外活动中玩的开心。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幼儿普遍都找到了正确的行为方式,形成了一种惯性,能够主动关心、爱护他人,规范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成为更加懂文明、讲礼貌的好孩子。
2.3有效激励
激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儿身心稚嫩,对自我认识不足,需要在外界的引导下形成自我认知,而外界的肯定会让幼儿对自身行为产生认可,并下意识地强化某种行为,这样则会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普遍喜欢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表扬与鼓励。基于此,教师应当结合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开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而促进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比如,在帮助幼儿养成勤洗手这一习惯时,教师首要先让幼儿认识到勤洗手的重要性,再将正确的洗手方法传授给幼儿。此后,当幼儿洗手,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再挑选出几名表现比较突出的幼儿给予表扬,并且给予一些奖励。例如,在班级评比表当中粘贴一朵小红花,或者发放一些小奖品等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受表扬的幼儿获得更强的成就感与喜悦感,另一方面让其他幼儿受到激励,从而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勤洗手的行列当中,从而促进行为习惯教育成果的提升。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些许进步,并且给予相应的赞赏。例如,文明礼貌的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使用激励机制的方式来进行培养,文明礼貌可谓是众多中华人民的基本品德之一,更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文明礼貌不仅仅是人的外在展示,更是更体现出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同时也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告知幼儿什么叫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有助于幼儿体谅其他人的感受,并且促进良好教学环境建立。
結束语
在具体的言行习惯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构建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要做到结合幼儿的一系列身心发展特征,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严于律己,逐渐培养良好的言行习惯。同时,幼儿教师要做到尊重与理解每一个幼儿,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初探[J].科幻画报,2020(09):104.
[2]陈琪.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研究[J].家长,2020(26):93+95.
[3]杨瑞霞.浅谈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20(2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