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桦 李启沐 刘朝霞 王柏荣
摘 要:近年来,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号召,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学生资助力度,提高资助育人成效。目前(2021年),在广州C区三所民办高校当中已基本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问题,但在受资助群体的“育人”效果方面不太理想,部分受助学生自主参加劳动活动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了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涵式发展,实现从“助人”到“育人”的转变,本研究以广州C区三所民办高校为例,从“资助育人受众中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与实践”的调查出发,分析将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意义与价值,探讨当前面临的问题,对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实施路径进行探究,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体系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劳动教育;资助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一、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意义与价值
(一)普及劳动教育,促进班风学风建设
有学者认为在部分民办高校中,大学生自主劳动积极性相对不高,存在忽略劳动的内在价值等问题。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普及劳动教育的群体,可以带动身边劳动意愿一般的同学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在此过程中帮助共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可以拓展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外延。在劳动教育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会贯通,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可以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与提高技能,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可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升人文素养,实践促使实践者的认知再构建,从而在群体中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班风和学风建设。
(二)培养感恩之心,提高幸福感与认同感
虽然高校资助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贫困生减轻了经济负担,但是部分受助学生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缺乏责任感与担当等问题。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有利于引导学生再构感恩认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志愿活动等劳动中体验服务精神,将感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马卡连柯曾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在物质上,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兼职等多种形式获得劳动收入,减轻经济压力,提升物质生活的幸福感。在精神上,在志愿活动等劳动中可以帮助到他人,提升自我价值感与效能感,获得愉悦和社会认同感,提升精神世界的幸福感。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资助育人即资助与育人,在给贫困生提供经济与物质支持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可以让受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服务社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同时可以获得一定的志愿时数,获得自我效能感,进而形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的品质。此外,通过劳动教育培养资助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磨练意志和毅力,增强团结协作和集体意识。通过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体系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实现从“助人”到“育人”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研究现状及调研分析
(一)研究现状
关于劳动教育的主要著作有:曾天山、顾建军主编的《劳动教育论》;郭明义、巨晓林、高凤林主编的《劳动教育箴言》等。这些著作的关注点在劳动素养的培养、劳动教育的时代特点、劳动模范的教育格言等方面,而缺乏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体系相融合的研究。以“劳动教育”、“资助育人”作为关键词通过CNKI检索,目前相关文献主要是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现状分析、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現实意义、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反思等方面。以“劳动教育”、“资助育人”作为关键词通过CNKI检索,目前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现状分析、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意义、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反思等方面。
关于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现状研究。孙璐璐认为,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没有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制定针对性教育。贫困生在关注劳动、注重劳动、参与劳动教育力度中没有得到关注。二是贫困生的能力资助体制还未形成,以学生家庭深层原因出发的精准资助手段还未实施。三是劳动教育对贫困生的培育作用未得到重视。
关于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意义研究。陈建红认为,劳动教育是促进贫困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劳动教育是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教育路径的需要。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不仅要对贫困生进行“助学”,还要通过各种育人手段,提升贫困生的修养。
关于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反思研究。孙倩茹认为,当前资助育人体系下贫困生劳动价值观、劳动动力、劳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助管理重服务,轻引领,由此不利于贫困生劳动价值观的树立;资助模式重“输血”,轻“造血”,不利于贫困生劳动动力的激发;资助过程重参与、轻培养,不利于贫困生劳动能力的提升。
(二)调研分析
为了更好地探究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实施路径,以“资助育人受众中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与实践的调查”为主题进行问卷调研。本次共收到问卷203份,采用第三方信息平台收集,对数据进行格式限制,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问卷信效度检验
首先将问卷进行预处理,即非常符合对应13分,非常不符合对应1分,如此类推,一共分成7级。将预处理的问卷导入SPSS,进行数据信度分析,得出表1。由表1可知克隆巴赫系数为0.911,达到高信度。
接着进行问卷的效度分析,即在SPSS中计算KMO的值,得到表2。由表2所示,KMO值为0.904,达到了非常合适的程度。由此可见,问卷的数据可以进入数据分析环节。
2.问卷数据分析
将问卷数据的每一项问题评价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出三级维度评价得分(平均值),每一个三级维度最高分为9分。由此进一步计算二级维度的得分率,得到表3。
由表3可知,实践过程评价维度的得分相对明显较低,概念认识的得分相对较高。
问卷受访者对于劳动教育的概念认知比较深刻,但是在实践过程方面有所欠缺,在实践目标方面也有待提升。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实践频率,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在“自己一学期参与校内外劳动(志愿性质)的次数较多”选项中,一般为28.8%,比较不符合为5.1%,非常不符合为0.5%,实践频率相对欠缺,实践效果不够显著。
因此,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设计中,需要加强实践渠道、实践活动设计,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做好信息发布和活动宣传,动员大家积极参与,把劳动教育的实践行动落到实处,提高学生参与自主性与积极性。同时,可以通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建设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明确、合理的实践目标。
三、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实施路径分析
(一)厚植劳动价值观,提高受资助者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在资助育人工作中,要引导受资助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氛围。同时,树立劳动榜样并进行表彰、宣传。例如,通过举办“自强之星”评选、三支一扶分享会等活动,对受资助者进行扶志和引领,让受资助者真正感悟、内化与理解劳动的价值,提高参与劳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
(二)加强公益劳动课程体系建设,健全劳动教育制度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作为民办高校劳动教育的特殊群体,应加强公益劳动课程体系建设,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建设中,不断挖掘各课程的实践内容,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进行多维度劳动教育。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实操课、技能培训等活动,帮助贫困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意识,提高动手能力,使劳动教育常态化、系统化。
同时,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相关制度。例如制定贫困生劳动教育评价制度,制定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有效地考察贫困生的综合表现,避免主观评价。以志愿时数为例,可以从贫困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情况、劳动态度、劳动纪律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避免出现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
(三)拓宽劳动教育渠道,挖掘劳动教育内容
当前劳动教育形式较单一、内容老旧,需要不断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挖掘劳动教育内容,拓宽劳动教育渠道。第一,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受助学生在假期参与实习,提高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抓住劳动节、雷锋月、三下乡等契机,引导受助学生参与实践;第三,结合宿舍文化建设,组织受助学生开展宿舍安全检查、清洁卫生等活动,在学生校内生活中的宿舍区营造劳动氛围;第四,定点帮扶附近小学,开展绘画、音乐、书法等以第二课堂为主的义教活动。
(四)搭建劳动教育平台,服务学生个性化成长
目前,民办高校逐渐重视劳动教育,但是较少针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开展劳动教育,缺乏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融合的平台。因此,需要立足学生发展需要,搭建劳动教育平台。例如,转变育人模式,打造“立体复合型”劳动教育平台——学长计划,即在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中,加以学生之间的平行管理。以朋辈互助成长为机制,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载体,打造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深度融合的特色平台。借助学长的“传帮带”,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社区共建活动等方面层级推进,引导受助学生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角色转变,由单向的资助向互助成长、激发感恩转变,促进学生内涵式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小结
综上所述,将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有利于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學生的内涵式发展,实现从“助人”到“育人”的转变。民办高校应该把握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的切合点与融合度,厚植劳动价值观,提高自主性与积极性;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健全劳动教育制度;拓宽劳动教育渠道,挖掘劳动教育内容;搭建劳动教育平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曾天山、顾建军.劳动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2]郭明义、巨晓林、高凤林.劳动教育箴言[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
[3]孙璐璐.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资助育人体系融合的路径探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2):63-64
[4]陈建红.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路径[J].河南农业,2020(18):49-51
[5]孙倩茹.新时代劳动教育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9):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