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研究

2021-03-01 13:52:26吴梦颖孙涵雅夏悠然吴丽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7期
关键词:历史街区文旅融合

吴梦颖 孙涵雅 夏悠然 吴丽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由于人们保护历史文化环境的观念薄弱以及开发商盲目追求利润等原因,历史街区改造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为了更好的继承发展历史街区原有文化风貌并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我们以杭州市龙翔里历史街区为切口进行调查,以文旅融合为主要方向进行探索研究,以为更多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提供通用型建议作为目标,力求更好促进当地文化传播和继承。

关键词:文旅融合;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

一、引言

城市历史街区代表了城市历史发展的积累与演变,融合了一个城市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城市承载文化的一张名片。在现代化的保护理论基础形成之前,人们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从第一个阶段的“保持纪念物的纪念意义”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的“保存纪念物最初的材料和历史的沉淀”。如今,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修复中心等国际组织为核心的遗产保护国际网络已经建立,一系列的国际公约的签订使保护现代文化遗产成为了共识。再看我国,我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较晚,最初开始于鸦片战争后对于文化建筑的保护。直到1980年《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历史文化保护的范围才慢慢延伸至对历史文化名城,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最终形成了以历史文化保护区为重心的多层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但在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脱胎换骨”式的旧区改造、假古董和静态孤立的模式让传统的历史街区形态和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之间产生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矛盾。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我国现存的历史文化街区也在慢慢减少,我国已有13个城市没有了历史文化街区,而部分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也因为“大拆大建”消失了(如大连的凤鸣街),所以现代化的历史文化的街区的保护性开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2012年,李谷兰学者就在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工作的基础上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问题归纳为处理方式简单,街区缺乏相关的基础设施等;刘春凯学者则认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滞后既有认识上的局限问题,又存在功利主义,商业利益的问题。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应在强调历史文化的整合、保护和延续的基础上,形成有文化内涵,宜居宜玩的城市历史空间。

龙翔里作为杭州市的历史保护地段和湖滨二期规划工作的整治起点,其建筑保存完好,建筑风格保留了杭州历史特色,且处于西湖周边,开发改造前景良好,但它同时也存在着居住密度大、治安条件差、公共设施陈旧、环境繁杂和排污系统老旧等问题。因此,笔者以杭州市龙翔里为切口进行调查,结合龙翔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现状,分析开发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近年来龙翔里作为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的近代民居保护区的保护性开发的方案措施,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提供有益建议。

二、杭州龙翔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及问题

(一)杭州龙翔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分析

1、杭州龙翔里历史文化街区概况

杭州龙翔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过程中,充分注重历史与现代的结合,通过建筑形式、空间形态、设备公建等方面入手,着手进行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提升与保护。现今根据规划,整个历史街区设计包括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底下有2层,分别是地下商业街及车库;地上的4层建筑引入商业店铺。在改造中,龙翔里老房子周边将设置三面城市景框,意在通过新建筑展示老房子。仅保留部分居住区,外迁大量原住户改建成为商业区,进行招商引资,联排式居住建筑之间的巷子空间给予了现代消费者多元的空间体验方式和穿行的自由度。更新了基礎设施,加固了原有结构,在空间改造上打破原有的空间格局,重新划分空间,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空间以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同时,建筑外貌基本保持原状,进行细节处的修缮改建,尽力保留了原有的特征面貌。但该地块的建筑产权方多次周转,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向难以协调,致使街区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需求产生矛盾。除了龙翔里一至四弄外,龙翔里两侧民国建筑俱已拆除,导致原本完整的城市街巷肌理被强势扩张的现代城市肌理侵蚀并逐步破碎。因而,湖滨地区的里弄建筑并未与城市其他部分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景观整体。

2、杭州龙翔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

本研究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街区保护性开发项目,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以更加深入的视角探究杭州龙翔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本次共发放面向群众的问卷199份,回收199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99份,有效率100%。

调查结果显示,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的意愿选择中,人们更愿意去文化类、餐饮类和购物类的区域,其中文化类占比最大,人们对历史底蕴深厚的旅游景点非常感兴趣。有一半的人关注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问题,他们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抖音、微博等)、文献资料、自身经历、亲朋好友和网站信息途径了解,而不论其是否了解过有关方面,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是非常有必要的,并认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要依靠当地政府、社会力量、当地人民和新闻媒体力量。人们认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当地风格的鲜明程度中等偏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现状尚可,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较为满意,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格较为良好。

总体来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其中可以从开发文旅产品、多媒体宣传、文旅融合、国家政策、景区管理等方面来入手改造。关于龙翔里的旅游,大部分人是较为满意的,他们能从中感受到一些当地的文化,有一半的人会购买具有当地特色的纪念品。但是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对于文旅融合,有一半的人了解文旅融合的概念,大家普遍认为经济水平、政策环境、地理环境、资源丰富程度、文化代表性、人文素质和科技力量对文旅融合有重要的影响。

(二)杭州龙翔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存在问题

虽然针对龙翔里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法律法规日臻完善,主体也日益多样化,但是历史文化街区的“破坏性开发”以及“脱胎换骨”式改造的问题依旧存在。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现今的龙翔里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过度旅游的发展破坏了历史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

商业化的旅游开发使“文化造假活动”在一些历史文化街区不断上演,龙翔里作为特色商业街区,开发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尤为严重。现今的龙翔里大部分为购物街区,主要经营各色特产、小吃,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被挖掘,保护力度不够,定位不够明确,使其商业气息浓厚于历史气息,破坏了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2、基础设施陈旧,居民肆意改造,破坏历史文化的原有面貌

由于龙翔里历史文化街区建成时间之久,所以存在着基础设施陈旧、环境质量差的问题,甚至还有部分危房亟待整治。但是由于管理的疏漏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到位,在居民自主不合理的改建、翻建的过程中,出现了龙翔里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被破坏、完整性缺失的问题。

3、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矛盾,使文化特色丧失

龙翔里作为杭州的特色历史商业街区,它的保护离不开投资,更离不开开发。开发商在利益的驱使下,一味专注于开发商铺,且商铺的准入门槛低,除东坡路一侧外,其余沿街当铺档次较低,沿街立面杂乱,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丧失龙翔里原有的文化价值和特色。

4、業态功能单一,缺乏趣味

历史文化街区的兴盛来源于旅游业和商业的跨界融合,将繁荣向上并具有体验感的旅游业和带有生命力的商业跨界融合,历史文化街区才能受到游客的拥趸。而龙翔里作为特色商业街区,其在开发过程中,过度注重购物功能,忽略其文化特色,缺乏展现其文化特色的表演、活动等,使游客的文化体验感下降。

5、商业街区管理不当

街区设计没有注重消费者达到街区商铺的均衡性和动线渗透性,未实现有效引流。未考虑到人流量过大,限制机动车穿行,满足消防通行功能,做到人物车分流管控,对不同的街区实行不同的交通措施。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提升的几点建议

通过实地调研和现实情况分析,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改造提升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政府支持参与管理,相关部门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措施并加大投入资金,于各方合作协调。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有学识的相关专业同学可以把目光从房产开发此类的相对高薪职业目标转向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项目。

2、在建筑改建过程中,需要在改善建筑质量的同时,尽量保持原有建筑风貌,进行细节式改造,留存城市特色文化符号。

3、合理招商引资,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结构,设计合理且有特色的商业模式,给予游客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体验。精选入驻商家和商品,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入手体现“历史”,从诗词歌赋中体现“文化”,以立体的方式呈现地域特色,从内而外的让游客感受文化氛围,配置智能导游。

4、保护部分当地居民区,探索商住一体模式,开发新的经济价值带动街区复兴。存有原生态产业,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的重新建构,保持形态和活力。

5、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历史文化的传播,让受众更加年轻化,提高公众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意识,让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历史文化保护的行列中。

四、结论和讨论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见证了文化的变迁,却同时也面临着被同化甚至消亡的风险。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迄今为止国内外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越来越重视历史保护中“人”的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国际环境形势也趋于良好,但是如何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让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能够以原有的面貌保存下来,让商业化的开发和历史性的保护达到一个平衡点,也是摆在众多学者和专家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让传统的历史文化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不仅仅停留于挖掘它的商业价值,开发出一种结合开发商和商户,以政府为监督主体的保护模式是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和开拓思路的。

参考文献:

[1]顾方哲.美国波士顿贝肯山历史街区保护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13,04

[2]张新航,孙莹锐,于洪竹.历史文化街区品牌重塑与城市形象传播[A].传媒论坛,2021,09

[3]张翔宇.城市文化传承视角下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与更新——以海口骑楼老街为例[TU].中外建筑,2020,10

[4]杨俊宴,史宜.基于“微社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研究——从社会空间的视角[TU].建筑学报,2015,02

[5]盛富斌.“融合”理念下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TU].中国会议,2021,09

[6]刘际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TU].河北农业大学,2011,06

[7]李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生——以大连地区春满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TU].大连理工大学,2009,06

[8]郑利军.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TU].天津大学,2004,06

[9]顾鉴明.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认识[K].同济大学学报,2003,06

[10]魏祥莉.商业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利用研究[TU].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05

[11]陈益龙,王雪如,林之茜,方露娴.杭州里弄改造中的得失分析——以杭州湖滨地区为例[J].浙江建筑,2020,37(01):5-9

作者简介:

吴梦颖,女,2001年11月25日,浙江省温州市,中国计量大学本科生,人文与外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孙涵雅,女,2002年4月1日,浙江省台州市,中国计量大学本科生,人文与外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夏悠然,女,2002年12月19日,四川省宜宾,中国计量大学本科生,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工程

吴丽,女,1981年08月24日,湖北省潜江,博士,副教授,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公共事务系,系主任,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

猜你喜欢
历史街区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青年时代(2018年19期)2018-10-13 09:34:28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机构与行政(2018年5期)2018-09-15 07:10:08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当代党员(2017年22期)2017-11-27 21:48:39
增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的必要性与发展动因
天津先农大院一期历史街区改造路径评析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中国名城(2016年12期)2016-12-07 18: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