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斌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探索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笔者有幸能作为广西课改数学科专家组成员,在广西课改数学科专家组组长唐剑岚教授的率领下,通过多次听取教育部数学科课改专家组组长王尚志等专家教授的关于数学课程改革及数学核心素养解读等报告、参加各类数学课程改革培训、集体探討与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等活动,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意义和理解了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领悟了“六大数学核心素养”的精髓,并重点探讨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导向及误区等问题,在探讨中众专家各抒己见,最终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究竟改了什么
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究竟改了什么?通过研究发现,改革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教学模块的划分与教学内容的调整
1.新教材结构体系的变化。新教材更加注重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建立了新的认知顺序与方式,改变了原有的学习知识的路径,重建了新的知识结构,整体上更注重了知识的模块划分与学习知识的螺旋上升。2.新教材对数学内容的调整。新教材对原教材的繁难问题、有争议的内容、不是数学学科教学任务的内容等进行了删减。
(二)教育教学目标的进化
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由过去的“三维目标”进化到“核心素养”,新课改后数学的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为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即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用史宁中教授的话讲就是: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三)教育观的与时俱进
1.教学观:教学由过去的以“教”为中心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要思考创设怎样的数学情境与氛围,怎样组织学生有效地“学”数学、“体验”数学、“悟”数学。2.教师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要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3.方法观: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做到耳、口、眼、手、脑等全部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数学教学更注重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即善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三大作用:1.增强兴趣。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化解难点。用多媒体将难以理解与想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从而通俗易懂。比如立体几何中线面、面面垂直与平行问题,球的接、切等问题,学生很难想象出其图形,但利用媒体技术,则能让学生非常直观地得出几何图形,轻松地弄明白教学内容,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3.提高效率。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分步展示解题过程,可以代替教师板书,而且媒体展示比教师板书更整齐、有序、美观和规范,更能清晰展现思维脉络与知识发展的线索。
二、针对中学数学课程改革误区的五点思考
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方面存在许多误区,值得教师反思。针对目前存在的误区,课改专家组对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五个“不要”。
(一)不要忽视“四基”,淡化“过程”
新课标倡导的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简称“四基教学”),立足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现了我国数学教育的传统和特色,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当前不少教师忽视了“四基”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难题、偏题、怪题上,错误地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高难度的题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很多教师不讲概念、公式、定理、推论等的来龙去脉,不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点拨知识生成过程中蕴含的思想方法,而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要学生死记硬背,去做大量的题。这是极端的功利主义教学,是无视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严重违反了教育规律,是非常危险的,我们要坚决抵制。因此,教学中,要讲清知识的发生过程,发展脉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感悟数学方法及其解题规律,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全过程,抓实“四基”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反对忽视过程,过分强调结果的教学。
(二)不要过分强调“生活味”,淡化“数学味”
创设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利于“同化”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想方设法地创建新奇的数学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眼球。但是,有些教师逢课必是从生活实例引入,创设的情景牵强附会,偏庸俗化,让学生在情景中“兜圈子”“绕远路”,这就情境过了头,走向了反面。若学生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弄懂那些生活实例上才能获取数学知识,而忽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这就本末倒置了。
(三)不要过分强调“自主探索”,淡化教师讲授
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于是有的教师很忌讳“讲”,生怕一讲就被认为是“灌输”“填鸭”。其实,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度,该讲的就必须讲。探究性学习是外国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是体现中国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中华文化教育的瑰宝。我们要有文化自信,不要妄自菲薄,崇洋媚外,过分地追求“探究性”学习,将探究泛化,降低课堂的效率。当然,若能“中西结合”,互相整合,必相得益彰。
(四)不要过分强调“合作交流”,淡化独立思考
观摩教师的研讨课、示范课、比赛课发现,教师的课堂几乎千篇一律:堂堂有合作,有交流,似乎不合作、不交流的课就算不上是一堂好课;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成了“看客”或“听客”,都是依赖少数优秀生去思考、去发言,而自己越来越懒得思考,直至丧失思维的方式与欲望。可见,当前的“合作学习”大多流于形式,到了“为合作而合作”的尴尬境地,致使“合作学习”泛滥,这似乎与课改初衷向背。合作交流前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对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想法或看法后,再把自己的想法或看法拿出来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才能产生新的思维火花,合作才有效。
(五)淡化目标达成,不要“虚化”数学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几乎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达成“三维目标”、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以显得目标“高大上”。其实教学目标应该“接地气”,要着眼于当节课的知识与方法掌握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适度发展,否则,教学目标就是“虚”的,很难达成,以至于成了空中楼阁。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是课程目标,而非课堂目标,不是每堂课都要达成且都能达成的。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在适当的契机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是长期教育的开花结果,而非一日之功,更不能生硬地“强逼”。因此,教师应淡化目标达成,不要“虚化”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虽推行多时,但其路漫漫,任重道远,作为中学数学教师,要践思践行,把好尺度,与时俱进,勇于迎接、敢于直面、认真实践、精心完善新课改,为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