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静 王世雄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好发于中青年群体,属于较为多发的颞下颌关节疾病,多起病于一侧,逐渐累及两侧,通常表现为颞下颌关节区与咀嚼肌痛,关节破碎音、弹响与杂音,下颌功能障碍与运动异常等症状[1]。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多实施超声波及超短波等物理治疗,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缓解疼痛,但单纯物理治疗效果并不佳[2]。温针灸可结合针和灸的优点,可起到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激发经气,调通气血的作用。有临床资料表明,将温针灸循经取穴治疗应用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的治疗中,收效较满意[3]。有利于缓解颞下颌关节区疼痛,改善下颌运动功能障碍,促使其生活质量提高。在此次试验中,对7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开展对比与探析,旨在探讨两种治疗方案对于改善颞下颌关节功能效果的差异性,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70例作为此次观察主体。中医诊断标准:患者均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诊断标准[4]。西医诊断标准:均符合《口腔颌面外科学》中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诊断标准[5]。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医辨证标准与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18~68岁;(3)X线摄片显示关节前后间隙变窄、增宽或消失;(4)意识清晰,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1)中途自行退出;(2)牙周病、龋病、口腔黏膜病;(3)精神能力、理解能力障碍;(4)全身代谢系统与免疫系统异常。将其按随机抽样法分成两组,分别是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观察组中女19例,男16例;年龄20~65岁,平均(43.76±4.51)岁;病程5~225 d,平均(52.56±5.21)d。对照组中女20例,男15例;年龄21~66岁,平均(43.71±4.56)岁;病程8~227 d,平均(52.64±5.25)d。两组各项基础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项目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其家属签署诊疗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实施常规物理治疗方式,包括超声波及超短波治疗。(1)超声波治疗:患者取坐位,采用日本产型号为伊藤US-750的超声波治疗仪对患者进行治疗。声头紧贴患者皮肤并使用医用耦合剂,嘱咐患者放松口面部肌肉,根据颞下颌关节和咬肌的解剖关系,声头不断游走、调整声波投射角度和区域[2]。治疗参数为:频率1 MHz,占空比100%,移动速度为 1.0~2.0 cm/s,剂量 1.0 W/cm2,10 min/次,1次/d,2周共10次。(2)短波治疗:患者取坐位,采用汕头产DL-CⅡ型五官短波治疗仪,取直径为8 cm电极,单级法,置于颞下颌关节区,空气间隙1 cm,根据病程取剂量,病程小于1周者,取无热量,病程大于1周者,取微热量,1次/d,15 min/次,2周共10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温针灸循经取穴治疗方式,使用1.5寸的30号针灸针,在经络循行的指导下针刺穴位,并对局部颊车、下关、上关、听会、颧髎、合谷等穴位进行艾灸,艾条分成2 cm长的小段,点燃后套在针柄上方,每针燃烧2柱,留针30 min左右,1次/d,1个疗程10次,连续治疗3个疗程。
(1)使用Friction指数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颞下颌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评价,其中关节杂音(JN)使用阳性项目数计分,总分0~4分;下颌运动(MM)使用阳性项目数计分,总分0~16分;关节压诊(JP)使用压痛点数计分,总分0~6分,同时计算功能障碍指数(DI),DI=(JN+MM+JP)/26。评分越低功能越好。(2)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价,从0~10分疼痛强度逐渐增加。(3)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标准进行评价,患者治疗后张口残余弹响与不适感基本消失,下颌运动异常、疼痛与功能障碍等症状明显改善则表示显效,治疗后张口残余弹响与不适感轻微,下颌运动异常、疼痛与功能障碍等症状有所缓解则表示为有效,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则表示无效[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4)依据生活质量综合评分量表(GQOLI-74)评价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量表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功能4个维度,共20个因子,每个维度分值为100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数据纳入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VAS评分、颞下颌关节功能评分与GQOLI-74量表评分等)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总有效率等)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前MM、JP、JN与D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MM、JP、JN与DI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颞下颌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s)]
?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效果对比[例(%)]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与物质生活功能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s)]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分,(±s)]
?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疼痛情况对比[分,(±s)]
表4 两组疼痛情况对比[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35) 7.49±1.63 2.36±0.45对照组(n=35) 7.45±1.58 3.61±0.70 t值 0.104 8.887 P值 0.917 0.001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属于口腔科一种难治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已被世卫组织列为第四种影响人类健康的口腔科流行疾病[6]。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颞下颌关节区与咀嚼肌痛,关节破碎音、弹响与杂音,下颌功能障碍与运动异常等症状,患者也可伴有耳鸣、耳部疼痛、头痛、头晕等,这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7]。
目前临床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多实施超声波及超短波等物理治疗,其中超声波治疗能够促进组织充血,加强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射,松弛挛缩的肌肉而解痉,以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短波可促进淋巴循环与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组织紧张度缓解,以起到解除痉挛、消炎止痛的目的。两者配合使用,可起到协同作用,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但仅给予单纯物理治疗,临床效果尚不理想。
根据相关中医理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属于颊痛、痹症、口噤不开范畴[8-9]。病因为情志失调、感受外邪与饮食不节等致病因素导致机体气血虚弱、营卫不固,导致面颊血液运行不畅,经络不通,经脉失养,而致张口受限、关节疼痛[10]。下颌关节位于少阳、太阳与阳明经循行处,在经络循行的指导下,针刺足阳明胃经的颊车、下关,足少阳胆经的上关,足少阳胆经的听会,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手太阳小肠经的颧髎,可疏通局部经络,舒筋止痛,缓解咀嚼肌痉挛,温针灸可结合针和灸的优点,先用针深入关节间隙,以取其痹,后将针柄艾绒加热,使温热刺激传入穴位深部,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激发经气,调通气血,使邪气无所留[11-12]。在此次研究中,相较于常规物理治疗方式,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通过常规物理联合温针灸循经取穴治疗后的VAS评分更低(P<0.05),MM、JP、JN与DI值更低(P<0.05),总有效率更高(P<0.05),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与物质生活功能评分均更高(P<0.05),提示常规物理治疗基础上,联合温针灸循经取穴治疗的实施效果更佳,有利于缓解颞下颌关节区疼痛,改善下颌运动功能障碍,促使其生活质量提高。
研究结果表示,温针灸循经取穴治疗对于减轻疼痛程度,改善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等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普及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