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王月玲,黄鑫,陈治君,黄翠玲
(江门市新会区妇幼保健院 麻醉科,广东 江门 529100)
臀位外倒转术(ECV)指在电子、超声等仪器监测下,使胎儿在腹中体位由臀先出转至头先出,但体位的变化也难以减轻分娩带来的疼痛,且疼痛不仅影响产程,还易致产妇出现应激反应,加大术中风险,因此术中镇痛十分重要[1-2]。目前,临床分娩镇痛主要以罗哌卡因+阿片类药物为主,其中罗哌卡因属长效局麻药,具有良好运动、感觉阻滞分离特色,而阿片类(芬太尼等)则侧重于镇痛,因此二者结合不仅能有效增强镇痛效果,还能维持肌松效应[3-4]。有研究表示[5-6]罗哌卡因+芬太尼有良好镇痛效果,同时ECV 应用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的效果也受到诸多研究肯定。值得注意的是,临床罗哌卡因注射剂量尚未统一,且不同研究所得的结果也存在差异。鉴于此,本研究选取 2016年4月-2020年11月于江门市新会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 例拟行ECV 的产妇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ECV 中的应用效果。
选取 2016年4月-2020年11月于江门市新会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20 例拟行ECV 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罗哌卡因复合15 μg 芬太尼作为腰硬联合麻醉方案;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 组,各组30 例,均给予0.5%罗哌卡因鞘内注射,但每组所用剂量不同,分别为7.5mg 组、10mg 组、12.5mg 组、15mg 组。纳入标准:①年龄20~35岁;②初产妇,孕周正常,经超声检查证实胎儿为臀位,且无脐带缠绕;③产妇体重正常;④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存在前期重度子痫、胎膜早破、多胎妊娠;②产妇羊水指数异常,且产前曾出血;③无严重器质性疾病;④存在阴道分娩禁忌证。4 组产妇年龄、孕周等基础资料,经统计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见表1。
表1 4 组产妇基础资料对比(±s)
表1 4 组产妇基础资料对比(±s)
经外周静脉滴注乳酸格林氏液(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961,规格:500 mL),共500mL。使用Tuohy 针(17G)实施硬膜外穿刺,成功穿刺后采用笔尖式脊麻针(27G),并利用Tuohy 针实施脊麻穿刺,待产妇脑脊液回流时,推 注7.5mg 组(7.5mg)、10mg 组(10mg)、12.5mg 组(12.5mg)、15mg 组(15mg)配置好的0.5% 罗哌卡因(10mL:100mg,阿斯利康公司,进口注册证号:H20140763)+15μg 芬太尼(1mL:50ug,宜昌人福,国药准字:H20054171),此后置入5cm的硬膜外导管,并每间隔2.5min 测量一次产妇血压,10min 后测量产妇冷感觉阻滞平面。待产妇血流动力学指标平稳,采用超声仪再次观察胎儿体位,明确胎儿位置后进行ECV。若中途产妇不耐受,胎儿胎心出现持续性缓慢或经超声多次操作后仍未重置成功,即终止ECV 手术。此外,ECV 手术结果以超声检查结果为准。
ECV 手术:护理人员协助产妇将臀部抬高30℃,并将其腹部涂抹润滑油。医师用一只手缓慢推动胎儿臀部位置,以促使胎臀滑出盆腔;另一只手根据胎儿脊柱弯曲方向进行抚摸,以达到引导胎儿头部转至产妇盆骨入口,并滑向宫底部的目的,此后将产妇下腹部包扎、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7~10 d。
①比较4 组ECV 成功率、分娩情况、剖宫产指征(如位置不正、停产、胎心率异常等)、出院时间、产妇满意度;②比较4 组产妇不同时间段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以0分(无痛)~10分(剧痛)为分值,分值越高程度越严重;③安全性评价,主要比较4 组术中最低血压、平均血压及降压再灌注治疗使用药物剂量。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 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0 例产妇共有63 例(52.50%)成功实施ECV手术。7.5 mg 组、10 mg 组、12.5 mg 组、15 mg 组ECV 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4组间分娩情况、剖宫产指征、出院时间、产妇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比较4 组患者手术情况[n(%)]
7.5 mg 组、10 mg 组、12.5 mg 组、15 mg组产妇镇痛前及宫口全开时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2.5 mg 组、15 mg 镇痛60 min、120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比较4 组产妇不同时间段疼痛VAS 评分(±s,分)
表3 比较4 组产妇不同时间段疼痛VAS 评分(±s,分)
注:与前一组比较,aP<0.05。
7.5 mg 组、10 mg 组术中最低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血压高于12.5 mg 组、15 mg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7.5mg 组、10 mg组再灌注治疗使用的肾上腺素平均剂量、麻黄碱平均剂量明显低于12.5 mg 组、15 mg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比较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对ECV 结局的影响(±s)
表4 比较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对ECV 结局的影响(±s)
近年来,ECV 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一种无创操作,在产程开始之前(经腹壁)徒手将胎儿由臀位转至头位,以利于阴道分娩。臀位是剖宫产的首要原因,而成功的ECV 可以避免臀位剖宫产,因此可以推荐给适合的患者[7-8]。有研究[9]表示椎管内镇痛或麻醉可以缓解孕妇接受ECV 时的疼痛,放松腹壁肌肉,使产科医师能更高效旋转胎儿,从而提高ECV 成功率。尽管椎管内镇痛或麻醉对ECV 的促进作用已经十分明确,但目前临床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阻滞的最佳剂量并未完全确定,还需更多研究实践和证实。
罗哌卡因属长效酰胺类麻醉药物,结构与布比卡因相似,但安全性更高,通过抑制钙离子通道、阻滞神经传导等发挥镇痛效果[10]。有研究[11]表示低剂量罗哌卡因有助于运动及感觉阻滞分离,降低机体中枢神经及血管毒副作用,以提升用药安全性。芬太尼是强效阿片类镇痛剂,可通过作用机体脊髓角质区的阿片类受体达到镇痛效果。二者结合可发挥协同作用,增强镇痛效果,减少局麻用量,降低药物对母婴的不良影响[12-13]。本研究120 例产妇共有63 例(52.50%)成功实施ECV 手术。7.5 mg 组、10 mg 组、12.5 mg 组、15 mg 组ECV 成功率、分娩情况、剖宫产指征、出院时间、产妇满意度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在产妇分娩60 min、120 min 时VAS 评分却有显著差异,10 mg、12.5 mg、15 mg 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7.5 mg 组,该结果一方面可证实罗哌卡因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在ECV 产妇中的镇痛效果,另一方面说明其镇痛效果与罗哌卡因剂量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罗哌卡因剂量的增加,镇痛效果也依次提升。本研究发现7.5mg组、10 mg 组术中最低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血压明显高于12.5 mg 组、15 mg 组,且7.5mg 组、10 mg组再灌注治疗使用的肾上腺素、麻黄碱平均剂量明显低于12.5 mg 组、15 mg 组,说明12.5 mg、15 mg罗哌卡因可能导致术中血压大幅降低,从而肾上腺素、麻黄碱平均使用剂量明显多,故认为12.5 mg、15 mg罗哌卡因安全性不如7.5mg、10 mg。由此可见,与7.5 mg 罗哌卡因相比,10 mg、12.5 mg、15 mg 具有较高镇痛效果,且随着剂量的提升镇痛效果会明显加强,但12.5mg、15 mg 罗哌卡因因剂量相对较高,致产妇术中血压降低,再灌注治疗药物剂量增多,因此认为10 mg 罗哌卡因具有较好镇痛效果,同时可有效保障母婴安全性,优势显著。值得一提的是,彭丽[14]等、阚济伟[15]等的研究分别证实鞘内注射7.5 mg 0.5%布比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1%罗哌卡因10 mg 复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最佳且安全性好,与本研究结果不同,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样本量差异及研究对象、手术类型不同;同时,存在诸多因素限制研究结果,如患者群体差异性、产科医师专业知识、操作水平、手术终止的阈值等均可能造成与其他研究的结果差异,因此本研究相关结论仍需进一步论证。
综上所述,ECV 产妇应用10 mg 0.5%的罗哌卡因鞘内注射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的镇痛效果突出,且利于保障母婴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