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安平
(广东省台山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广东 台山 529200)
子宫肌瘤主要是指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所导致的良性肿瘤,在女性良性肿瘤疾病中较为常见。大多数病患无自觉症状,一般是在体检时发现,有少数病患可能会出现月经异常、白带增多、腹部肿块以及有腹部下坠感等临床表现[1]。对于无临床表现的病患,通常无需开展特殊治疗,可间隔三至六个月进行一次肌瘤检查,若肌瘤有明显增大或是出现明显临床表现时,可考虑采取相应措施干预[2]。当前临床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方式多为手术干预,其中子宫切除以及肌瘤剔除手术在临床较常使用,全子宫切除手术能够对肌瘤进行彻底清除,适用于无生育需求的病患[3]。伴随微创技术在临床的进步,腹腔镜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均发挥良好效果。但是对于在腹腔镜下开展全子宫切除手术效果的研究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临床对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为此,本次研究对实验组采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对研究有关内容作出如下阐述。
选择在本院进行子宫肌瘤治疗的50 例病患为研究样本,其治疗时间均在2018年5月-2021年6月,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成实验组(25 例)以及常规组(25 例)。实验组与常规组中,年龄平均值依次是47.23±5.06岁、47.30±5.11岁;病程平均值依次是1.60±0.32年、1.63±0.35年;肌瘤类型例数依次是多发肌瘤5:4、单发肌瘤20:21;体质指数平均值依次是23.09±1.08Kg/m2、23.12±1.10Kg/m2。将每组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开展计算,结果提示P >0.05,代表存在分组研究价值。纳入标准:①全部病患在实施临床各种检查后被确诊为子宫肌瘤[4];②无手术禁忌证者;③病患及其家属存在知情同意权,在了解研究内容后表示自愿签署相关文书。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病患;②病患精神系统存在严重病变,无法正常开展言语沟通者;③对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局部麻醉药物存在过敏症状者[5];④机体肝肾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者;⑤不愿意参加研究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所有病患在进入医院后,均开展相应检查,并做好术前准备。
予以常规组病患开腹全子宫切除手术治疗,措施有:麻醉方式选择腰硬联合麻醉,协助病患呈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在腹部实施手术操作,纵行切开脐耻间腹部皮肤,逐层切开皮肤并进入腹腔,充分暴露子宫,结扎、离断双侧子宫圆韧带、卵巢固有韧带以及输卵管峡部;再打开膀胱子宫返折腹膜,下推膀胱,开放阔韧带后叶,显露双侧子宫血管、钳夹,离断;钳夹以及离断双侧主、骶韧带,沿阴道穹隆呈环形切除子宫,可吸收线缝合阴道残端,核对器械并清点纱布,取出子宫后观察有无出血和残留情况,充分止血后完成手术。
予以实验组病患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治疗,内容有:①协助病患呈截石位,麻醉方式选择全身麻醉,实施四孔穿刺,并常规建立二氧化碳人工气腹,放置腹腔镜后对腹腔内情况实施全面探查。依据病患自身意愿选择是否将子宫附件保留,若病患需要保留,可切除卵巢圆韧带、固有韧带和输卵管,若病患表示无需保留,可将骨盆漏斗韧带以及圆韧带切断。在干预宫角部位组织时,尤其需要注意保护伴行静脉以及子宫动脉,避免切断血管;②切断阔韧带前后叶腹膜,直至膀胱腹膜反折部位,同样需要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将其切断。若肌瘤处于韧带内,可将腹膜打开,再充分游离肌瘤;③对于无剖宫产史的病患,可直接将腹膜剪开并推出膀胱,对于有剖宫产史的病患,在分离膀胱时,尤其需要注意保护膀胱腹膜反折部位瘢痕,避免对其造成损伤;④将圆韧带同输卵管之间腹膜切开,并分离组织,仔细分辨血管,利用电凝切断子宫血管,切断点处于子宫近侧;⑤利用双极电凝将宫骶韧带以及主韧带切断,充分暴露至阴道壁;⑥阴道壁利用电凝切断,取出子宫体,创面充分电凝止血,缝合创口后完成手术。
①分别在手术后6 小时、12 小时以及24 小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6]对每组病患疼痛感进行评估,得分在0分至10分之间,最终得分越低则代表病患疼痛感越轻微。比较手术后各时期每组病患VAS 得分;②比较每组病患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③比较每组并发症总出现率,主要并发症有输尿管损伤、切口感染以及膀胱损伤。
在本次研究中,数据均使用SPSS 22.0 软件开展计算,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达,实施t检测;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达,实施 χ2检测,当检测结果显示P <0.05 时,表明数据存在研究价值。
常规组病患手术后6 小时、12 小时以及24 小时VAS 得分均高于实验组,并且同组组内手术后6 小时VAS 得分均高于手术后12 小时、24 小时(P <0.05)。见表1。
表1 手术后各时期每组病患VAS 得分(分)
常规组病患手术过程中出血量高于实验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长于实验组(P <0.05)。见表2。
表2 每组病患临床指标对比
常规组并发症总出现率高于实验组(P <0.05)。见表3。
表3 每组并发症总出现率对比[n(%)]
子宫肌瘤常见于30岁至50岁女性,属于良性肿瘤[7]。当前临床对子宫肌瘤发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确,但是普遍认为疾病发病同干细胞功能失调、性激素水平以及遗传易感性相关[8]。尽管子宫肌瘤为良性肿瘤,但是对于部分病患而言,会因基因差异,增加其恶变率,另外病患因担心疾病恶化,因此多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当前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方式,并且伴随临床对子宫肌瘤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手术措施被应用于临床。不同手术措施在治疗效果方面也存在一定程度,因此临床将探寻何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干预措施作为研究重点。
传统开腹全子宫切除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手术暴露视野大,对其器械要求较低,操作简便。但实践显示,开腹手术有腹部切口大、出血量多以及愈合时间长等问题,极易出现盆腔粘连,提升手术后并发症出现风险,因此需要实施更加科学的手术方式[9]。在时红[10]的研究中,其对子宫肌瘤病患采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治疗,并发症总出现率是10.00%,明显低于开腹手术的28.57%。因此其认为采用上述方式治疗,能够减少并发症。在本次研究中,手术后6 小时、12小时以及24 小时,实验组VAS 得分均低于常规组(P <0.05)。在手术过程中出血量方面,实验组低于常规组;在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实验组短于常规组(P <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出现率是4.00%,明显低于常规组的24.00%(P <0.05)。分析结果可知,开展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治疗,手术切口相对较小,手术视野清晰,不会对周围组织产生较大损伤,加之操作快,能够有效止血,因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过程中出血量[11]。同时因腹腔镜治疗属于微创手术,不会对病患机体产生明显损伤,因此病患术后疼痛感轻微,有利于机体快速康复,从而缩短手术之间。利用腹腔镜进行治疗,仅需开放几个小切口即可开始操作,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因此感染率较低。腹腔镜置入后,能够对腹腔内情况进行有效探查,了解子宫肌瘤情况,相较于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手术,其手术视野清晰,精确性更高,因此并发症少[12-13]。
综上,子宫肌瘤病患开展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治疗,能够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手术后疼痛感,并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