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娣,侯云
(1.天水市妇幼保健院,甘肃 天水 741000;2.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天水 741000)
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病症,主要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28d 以内,黄疸主要是因为胆红素代谢异常造成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患儿的症状主要为皮肤、巩膜、黏膜黄疸,且黄疸又分为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其中,生理性黄疸一般是在出生2~3d 出现,5d左右达到高峰,8d 左右消退,若新生儿为早产儿则黄疸持续时间更长,患儿还伴发有一定程度的食欲不振,病理性黄疸则一般在出生后24h 内发病,通常会持续半个月左右依然未缓解,一些患儿若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可持续加重或在消退后反复发生,高水平未结合胆红素存在一定的毒性作用,若没有及时治疗则能够通过患儿的生物膜和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从而导致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脑病发生,并导致严重后果发生[1-3]。为了对新生儿重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本文以我院在2020年11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00 例新生儿重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以我院在2020年11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重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观察组(50 例)和对照组(50 例),观察组中男婴26 例,女婴24 例,患儿胎龄最低35 周,最长41 周,平均(38.74±1.34)周,日龄最小1d,最大28d,平均(15.73±4.52)d,出生体重最低2.9kg,最高4.1kg,平均(3.74±0.22)kg,出生方式:顺产33 例,剖宫产17 例,早产儿8 例,足月儿42 例;对照组中男婴27 例,女婴23 例,患儿胎龄最低35 周,最长42 周,平均(38.98±1.19)周,日龄最小2d,最大28d,平均(15.98±4.63)d,出生体重最低2.8kg,最高4.2kg,平均(3.79±0.23)kg,出生方式:顺产35 例,剖宫产15 例,早产儿7 例,足月儿43 例。两组患儿日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出生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具有可比性(P >0.05)。
所有患儿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入院之后均在第一时间实施保暖、输氧、光疗、纠酸、抗感染、酶诱导剂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以上基础实施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每日剂量为1g/kg,持续治疗1~3d,所有患儿在治疗前后各1 天对血清胆红素浓度进行连续监测。
评测两组患儿的总体治疗效果、发育不良情况及血清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平均光疗时间、52 项运动评分、黄疸消退平均时间进行对比分析[4]。显效:治疗后患儿血清胆红素降低至正常范围;有效:治疗后患儿血清胆红素降低至正常范围的70%以上,无效:治疗后患儿血清胆红素降低至正常范围的70%以内[5]。
选取SPSS 25.0 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分别以率(%)表示,各组间的对比行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各组间的对比行t检验;当P <0.05 时,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中显效31 例,显效率62.0%,总有效率98.0%,对照组患儿中显效19 例,显效率38.0%,总有效率88.0%,观察组患儿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整体效果对比(n,%)
观察组患儿中存在5 例发育不良情况,发育不良情况发生率为10.0%,对照组患儿中存在16 例发育不良情况,发育不良情况发生率为32.0%,观察组患儿发育不良情况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发育不良情况对比(n,%)
观察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日均下降值明显超过对照组(P <0.05),平均光疗时间和黄疸消退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52 项运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平均光疗时间、52 项运动评分、黄疸消退平均时间对比(±s)
表3 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日均下降值、平均光疗时间、52 项运动评分、黄疸消退平均时间对比(±s)
高胆红素血症在新生儿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临床上也将该病称为新生儿黄疸,统计表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高达50%左右,由此可见,新生儿黄疸有着特别高的患儿基础和发病率。正是因为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极高,因此临床上对该病的重视度和研究投入也极高[6]。而根据近年来的统计表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依然呈不断上升的势态发展,若新生儿黄疸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残疾,更有甚者直接导致患儿死亡,因此,了解高胆红素血症的病理机制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至关重要。对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临床上的常规方式是采用保肝、蓝光照射等措施,这些措施能够在短期内改善患儿的病情状况,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中逐步引入了换血联合丙种球蛋白[7-8]。
我国著名医学研究者张丽华等[9]研究表明,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群体的多发病症,特别是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一旦患儿发病则必须及时干预,以避免严重后果。血清未结合胆红素>342μmol/L 时,或患儿为早产存在酸中毒、缺氧等并发症时,未结合胆红素> 171μmol/L,非常容易造成核黄疸,而核黄疸则会造成婴儿的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50%甚至胎儿死亡[10]。对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条件更好的大城市医院可开展换血治疗,而在落后偏远的医院和一些基层医院,其医疗基础设备比较落后,血源不便,开展换血治疗的难度比较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内科治疗方案。
母亲免疫球蛋白会在妊娠期间传给胎儿,传输时间通常在32 周开始,并在胎儿娩出后数月开始合成内源性免疫球蛋白的合成,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临床表明,丙种球蛋白拥有Fe 部位功能的IgG 单体分子至少含90%以及完整的Fab 片段,另一方面,丙种球蛋白还具有抗病毒抗原和抗细菌抗原的双重功能抗体,IgG 的四种亚类存在且含量正常,生物半衰期处于正常状态,不会出现肝炎病毒等疾病传播问题。丙种球蛋白还能够对网状内皮细胞Fc 受体产生阻断作用,从而对致敏红细胞产生保护作用,使其不会受到吞噬细胞的损害,进而促使溶血过程受到阻断,丙种球蛋白的抗体能够借助抗体封闭细菌或病毒连结靶细胞的受体对致病微生物对靶细胞的攻击产生干扰作用,另一方面,丙种球蛋白抗体也能够通过结合病原结合或者通过结合病原分泌的毒素,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促使补体的激活,进而产生炎症,进而使病原得以被消灭,以降低胆红素的生成量。临床常用的酶诱导剂、光疗等方式能够促使已产生的胆红素得以降低,联合两种方式则可以产生良好的“标本兼治”作用,提高对新生儿重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 <0.05),同时,观察组患儿发育不良情况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 <0.05),观察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日均下降值明显超过对照组(P <0.05),平均光疗时间和黄疸消退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52 项运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与以上结论相符,由此表明,新生儿重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缩短患儿的平均光疗时间和黄疸消退平均时间,提高患儿血清胆红素日均下降值,改善52 项运动评分,减少婴儿发育不良的发生几率,是一种值得在临床推广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