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琴
(龙岩东山小学,福建 龙岩 364000)
整本书阅读,是从丰富多彩的文字世界里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智慧活动。既不能让学生盲目地读,也不能强行地“硬塞”。否则,将阻碍学生的自主阅读之路,也难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对活动产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要以“兴趣为要”。对于儿童阅读,“有意思”是通向“有意义”的基础。如果学生对一本书毫无兴趣,那么教师规划的读书活动和任务就无法成为学生积极呼应的“有意义”。
一般来说,整本书阅读教学可分为三种课型:课前导读课、阅读推进课和读后分享课。课前导读课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通过示范方法、预告情节、链接作品等策略,为学生推荐符合其年龄特征的阅读书目,利用课文精彩片段和插图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并且倡导生活化阅读,为学生开启引领、展示、迁移的阅读“窗口”,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为后续课型的教学做好铺垫。
儿童阅读需要积极氛围,需要成人尤其是教师做出榜样。教师读书的行为和方法,会对学生阅读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在整本书导读教学中,打开“引领”窗口,不仅能让学生直观获取教师阅读整本书的收获,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教师自身阅读的乐趣也会传递给学生。例如,在导读《小王子》这本书时,笔者在课前反复阅读,记录自己的思考体会:
1.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是军人、飞行员、画家,喜欢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在餐巾纸上写作,“二战”期间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失踪……
2.结构:“英雄”离家远游—追寻奇迹—找到答案—“英雄”之“死”。
3.收获:“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孩子”“所有的大人都应该是孩子”。
当简洁有条理的读书笔记展示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感到好奇并惊叹。此时,教师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态度已经影响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萌发阅读这本书的欲望。
目前,许多小学生对阅读书目的选择,往往源于某位教师对某一本书的介绍,源于教师的讲解带给他们的印象。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怎么读”作具体的示范,还要关注“读什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符合其年龄特征的书籍。例如,在推荐《小王子》这本书时,通过强调圣埃克苏佩里的“传奇”经历,激发学生阅读《小王子》的浓厚兴趣。[1]教师设计以下导读环节:
师:同学们,这是一张法郎,你知道上面的人是谁吗?(课件出示法郎的图片)
生:一定是法国的总统。
师:不,他是一个作家,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圣埃克苏佩里。实际上,他还是法国第一代飞行员。1944 年,圣埃克苏佩里和他的飞机在执行侦察任务时离奇失踪,成为旷世之谜。这样一个神奇人物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来读一读他的《小王子》吧。
江苏省特级教师岳乃红说:“导读课的目的是‘初步建立儿童与书的联系,激发学生内心的阅读兴趣’。在教学时,首先应从导入环节,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2]整本书导读教学时,可以通过展示文中的精彩片段和部分插图,有意透露和预告,让学生初步领略该书的情节,了解人物形象。促使学生在感悟文本的趣味奥妙之余,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从而真正地走入文本。例如,导读《弗朗兹的故事》这本书时,先出示一个精彩片段:
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卷儿,天蓝色的眼睛,樱桃似的小嘴,胖嘟嘟的粉红脸蛋,说起话来尖声细语。
教师提问:“他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呢?”学生读完文字后,兴趣盎然地猜测交流。接着,视频出示主人公弗朗兹的头像,并告诉学生,这就是今天要推荐这本书的主人公。学生通过“预告”,已经对书中的人物产生兴趣,迫不及待地捧起书本,认真阅读。[3]
相较于文字,图片的可视化效果更为明显。当两者同时出现时,大面积的图片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儿童的注意。用精彩的插图引入,对处于直观形象思维时期的小学生而言,是符合年龄特征的展示方式之一。例如,《一只想飞的猫》这本书不仅故事有趣,插图也十分精彩传神。在导读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几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图,如“猫和鸭子斗嘴图、乌鱼咬猫尾图、小猫学飞图、猫追蝴蝶图”等,并提出一系列问题:“这只想飞的猫怎么了?它在想什么?还在想什么?又在想什么?这是一只怎样的猫?”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对这只想飞的猫产生阅读期待。接着,出示“猫被两只蝴蝶戏弄”的精彩片段,并请学生一边读,一边模仿猫的动作,进行角色扮演:
黄蝴蝶飞走了。现在是白蝴蝶,飞得又慢又低,落在后面。“这回可差不多了!”猫奔过去,用力蹦起来,又伸出脚掌一抓,只差一寸,白蝴蝶飞走了。“呼——嘘——”猫头上渗出汗。他自己安慰自己,“险些到了手!逃不掉的。”
统编教材中,编排了许多古今中外文学大师的作品。在整本书导读时,可以借助课内文本,以课文为主线,串联起作家的其他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挖掘阅读内容。引导学生与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样以一篇文章带动一本书的阅读,再以一本书的阅读带动同个作家不同作品的阅读,在不同维度的阅读中,帮助学生形成对某个作家的立体认知,更深刻地理解作家的写作风格。例如,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节选自秦文君的《调皮的日子》。学生学完课文后,对作者风趣幽默的语言和略带调侃的意味十分感兴趣,特别是文中的人物形象,令人忍俊不禁。课本,教师出示《调皮的日子》这本书,给学生朗读其中的一个故事。学生听完后兴趣盎然,还想了解其他故事,教师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调皮的日子》,同时推荐秦文君的一系列图书《开心男孩》《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捣蛋鬼笠笠》等。学生一旦尝到阅读的甜头,收获读书的益处,就会手不释卷,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课程教育改革以来,语文学科教学更加倾向于生活化。因此,在整本书导读时,可以加大与生活的对接,如利用电视节目引导阅读相关书籍,或是有意识的开展讲故事、聊作家等相关阅读活动,将实际生活与整本书阅读连接起来,建立一种阅读与生活的等位迁移。例如,《十万个为什么》是一本科普作品,涉及生活中许多常见的事物。在导读这本书时,教师先从生活现象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接着出示书本,并告诉学生,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解答生活中的许多疑问。引导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生活的奥秘。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导读课中,教师要做诗意的“开窗人”,为学生开启引领、展示、迁移的阅读“窗口”,让学生通过“窗口”领略到整本书的精彩,从而激发内在的阅读愿望,自主阅读整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