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羲人物画艺术风格与传承探析

2021-02-27 16:03:21陈其端张青青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人物画用笔国画

陈其端 张青青

(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20 世纪初,是社会的大发展大变革时期,绘画领域更是受到西方写实绘画的影响,其中中国人物画的变化尤为激烈。许多画家为了迎合时代潮流,纷纷转变自己的绘画方向,创作符合当时中国时代背景的人物画作品,甚至全盘西化。黄羲是20 世纪成就卓著、震古烁今的古典人物画大家,他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为擅长画传统人物画,尤其是古装人物画。他的古装人物画结合了文人画的优点与民间传说故事,雅俗共赏。黄羲提出:“欲知创法须问于古先,欲知受法须考于前代。”[1]充分表明黄羲立足传统的艺术主张。在当时西化思潮的影响下,黄羲却初心不改,坚持和继承传统人物画的造型风格,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一、黄羲人物画的造型风格

(一)坚持继承传统造型

黄羲出生于福建仙游。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八闽大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仙游被称作莆仙戏之乡,对他的艺术起到潜移默化影响。仙游除了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位置之外,还有莆仙戏。他的古装人物画多取材于与莆仙戏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故事,还有麻姑仕女和文人高士等接地气的传统题材,充满了地域文化魅力。黄羲的作品以画麻姑最为突出,认为麻姑可以综合许多种不同的画法。他一生画了无数幅麻姑,每幅神态不一且构思新颖独特,他笔下的麻姑更是继承而超越了传统古代仕女的画法,创造了典型的中国古典女性之美。黄羲在教授麻姑画法的时候指出,画麻姑时墨要浓淡适量,尤其是画麻姑发型,下笔一定要准确,方能凸显发型的质感。遗憾的是,据说他生前计划画百幅麻姑图,只可惜未能完成这一心愿。

黄羲受到闽派绘画的影响颇深,他自幼喜爱国画,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天资聪颖,14 岁那年以画童的身份拜师李耕,后又受画家李霞的影响,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打下了闽派传统人物画的根基。由于他博采众长,传承了唐寅、仇英、黄慎等大家之长,奠定了扎实的人物画基础。特别是传承清代福建黄慎的画法,黄羲多幅作品自题“拟瘿瓢子”,可见黄慎对他的影响颇深。

黄羲本人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份热爱,也是他守护、坚持和弘扬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重要原因之一。他的人物画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在《刮骨疗伤》《精忠报国》《八仙图》系列等作品中尤为明显,画中人物的衣服和配景都以中国画传统的水墨、线描的表现形式来体现,造型概括传神。

(二)融合现代审美

难能可贵的是,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和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过程中,黄羲并不是一味地固守传统人物画,而是融合了现代审美,将古典人物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黄羲的古典人物画既有对传统民间绘画的传承,又借鉴了新时期西方绘画的造型观念。他认为中西绘画本不同,各有各的价值,如果强行合为一体,便违背了艺术的多样性。他对西方绘画的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多有研究。黄羲试图将国画的“六法”与西画相结合,既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不跟风而作,又能融入西方绘画的优点。

黄羲笔下的麻姑与古代仕女已有不同之处,人物面部形象有现代女性的特征,不但在人物技法上有现代感,而且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创新。黄羲认真学习西方绘画中的素描和速写,留下了不少人体和肖像写生作品。收藏于福建省黄羲博物馆的《牧羊女》就是黄羲为适应现实主义创作的现代人物作品,《牧羊女》在充分保留传统人物画线条的同时,更注重人物的肌肉和骨骼结构,造型更加立体,与传统拉开了距离。

二、黄羲人物画的笔墨风格

(一)笔为筋骨的用笔

黄羲的长处在于人物画造型的运笔用墨用线方面,熟练各种描法和皴法。中国画十分讲究笔墨,即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笔与墨相互交融所产生的笔墨情趣,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黄羲十分重视笔墨的关系,在他看来,国画之本,就在于笔墨,用笔用墨即为国画真正的传统。

国画不像西画一样需借明暗,赋形专靠笔墨,所以不能离笔墨。他反驳当时的“素描万能论”,认为素描只是创作的一个过程,不是绘画的目的,国画重在表现意象,要将素描融入国画创作。中国画的基本观念是笔线造型与传神写意,他注重画论史的梳理,时常借摘录古代画论名言表达自己对笔墨的见解:“国画人物象形格法依于运笔,而形之呈灵,赖于墨迹,所以用笔之法详,则运墨之法亦在其中,而且谈笔不离于形。”[1]运笔,用墨紧密结合形象之需而相互发挥,他以笔墨统称中国画技法,体现了笔墨不分家,以笔为主导的画学观念。在创作中,黄羲往往以线为体,以墨为辅,润以淡彩,讲究骨法,用笔严谨。黄羲用笔保留了闽派绘画的酣畅淋漓,线条刚中带柔,使得笔下的人物造型清新雅致。

黄羲用笔主张变化,即“笔随质感变”,强调以中锋为主,侧锋并用。尤其腕力在挥毫运笔时至关重要,要避免用笔板、刻、结三病,他以永字八法分析了执笔运腕的各个要领,进而解释执笔有运毫、运腕之分,提倡下笔无痕,告诫学生依靠中锋用笔为主夯实基本功。黄羲曾小结国画用笔:“绘画之法或尚巧或尚拙,但须互用之。巧用于枝叶、芦苇、楼阁、舟车之类,拙用于坡崖、老树,总之,巧不离形,拙存乎质,观于十八描则知用笔之变无尽。”[1]

(二)淡雅的用墨用色

黄羲对墨法的讨论极少,但在《黄宾虹授心法记》中记录了黄宾虹对墨法的理解,拜师黄宾虹使得黄羲原本扎实的绘画功底进一步提升,黄宾虹曾提出“五笔七墨论”,墨有白、淡、湿、浓、焦五法。黄羲在学习中有所借鉴并懂得取其精华并保留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的不少作品都使用了黄宾虹传授的积墨、泼墨之法,如《伯乐相马》《八骏图》对马的表现,大块面的泼墨,使马的形象栩栩如生,层次分明。黄羲教导学生用墨不要老是蘸墨,墨色要有变化,轻重、浓淡、干湿等都很重要,一口气画下去,层次才会出来。他还有一个口诀“笔尖墨不牢,正好下手处”,意思就是刚蘸好的墨要直接画,这时候墨色变化比较生动,含淡墨水的笔蘸浓墨在手里停留时间久就会变得很均匀,画上去容易没有变化。

黄羲认为,中国传统国画的色彩相对于笔墨来说,笔墨优先于色彩,国画重在线条,色调过强则会影响线条的精神,勾古装人物画时,同一种质感的颜色几乎要同时作画。1965 年黄羲的《麻姑晋酿》传世至今,是一幅难得的佳作,这幅作品着色简约,一气呵成把笔下的麻姑画出来,尽显婉约秀丽之美。大面积空白色调,人物肌肤以浅赤色为主,鹿身的皮毛带些紫红浅色,灵芝草上用朱红色,葫芦、花草等也点缀了一点色彩,很有韵味。

黄羲用色、上色很讲究,采用传统的用色,用自己弄来的石头磨,不像现在的化学颜料,所以他的画面清秀,颜色干净。黄羲表现女性,有时会先在纸上打清水,等它将干未干时开始上色,就会使得女性脸部很润,用一点点胭脂点在泪腺上,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活。

三、黄羲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

(一)绘制十八描及课徒画稿

1957 年潘天寿恢复主持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为了纠正民族虚无主义与过分西化的现象,强调绘画的民族风格,主张传统中国画教学模式,邀请了黄羲担任国画系人物画导师。此举是潘天寿对黄羲专业水平的肯定,更是对他新的期望。人物画是国画改革的重中之重,黄羲作为人物画的教师,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到浙江美术学院后,教授中国人物画传统技法,教学孜孜不倦,且与学生多次深入生活,言传身教。每年创作教学,将带有技法探讨研究价值的作品留国画系作教材。在艺术创作与教学上贡献丰厚,先后编绘了教学传统人物十八描范本,其后编撰了《谈人物画传统》《中国画法研究》等文稿。

黄羲研究历代画家的衣纹画法,总结出十八描,十八描指古代人物衣纹的各种描法,有高古游丝描、铁线描、琴弦描、战笔水纹描、行云流水描等。当时很多人认为十八描不适合表现现代人物,实则不然。十八描不仅是人物画初学者的基础技法,也是山水、花鸟初学者的基础技法,其基础地位不言而喻。黄羲的十八描是在原有画谱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心得和理解重绘的示范作品,是入门者最好的传统线描基础范本,他把传统画论与现代教学相结合,黄羲的十八描较之前的版本而言,人物比例更加协调,用笔更加流畅,衣纹更加简练顺畅,再现原有线描的精神特点,使十八描更适合教学,是黄羲对教学的巨大贡献。黄羲说过:“民族风格的意义,应当随时代的要求,能掌握传统笔墨彩法加以发扬,就是真正的传统。”[2]

中国传统人物画最核心的要素是人物画的衣纹线描,黄羲重新绘制古典人物画十八描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材,是对传统人物画衣纹规律的总结和认识,也是学习传统人物画极好的教学范本。

黄羲认为描法即线条,用十八描区分各种质感,表现山水、花鸟、树木等。黄羲强调骨法用笔,认为骨法亦是质感,黄羲十八描既满足了骨法用笔,又符合现代的透视法。黄羲用蜡纸刻板油印印刷教学笔记,给班里每个同学一本,他的小楷字迹清爽,使学生们受益匪浅。无论是动物或是植物,能拿出很多标本实物,这是他的教学特点。

(二)对当下人物画创作的启示

黄羲一生无论是在绘画上还是在教学上,都对后世有着巨大的贡献。他在绘画上始终坚持遵循书画同源的原则,书法性的用笔和民族古典艺术审美的特点,可见传统文人画对他深入骨髓的影响。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黄羲坚持中国画传统笔墨,坚持以线条描绘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并努力学习西画的优势,运用到自己的古装人物画中,他的现代人物画作品虽然不多,但足以看出他积极表现现代生活和人物精神面貌的尝试。但由于历史、政治等因素,黄羲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被埋没和低估。黄羲重视绘画最基础的东西,一个题材可以画上百张,不厌其烦,而如今的画家缺少了像他这样精益求精的精神。尽管黄羲在几乎没有人对传统的绘画感兴趣的时代里被认为是厚古薄今、固守传统,未能在现代人物画的探索中走得更远,其实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创新,为现代人物画教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在今天看来,黄羲的成就是功不可没的。众所周知,在中国画领域,坚守传统并非意味着故步自封,而是强调我们在开拓创新的时候仍需回到源头,传统的笔墨技巧、临摹等对提升现代人物画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画人物创作和教学方面,要避免国画被西方绘画所同化,加强维护国画语言的纯粹性,增强学生的国学基础和对中国书画的文化自信。传统中国人物画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资源,黄羲尊重传统,坚守自己的艺术审美理想和价值判断,画作雅俗共赏。黄羲的人物画作品中不仅具体表现了人物的形象,在审美意义上又具有一定的品读价值,耐人寻味。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崇古与开新的问题,思考国画人物要继承什么样的传统,如何继承传统,更应该坚守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基因,顺应时代的规律。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人物画必将迎来新的学习热潮,让民族传统绘画沿着自身道路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人物画用笔国画
找不同
国画《鲦鱼》
垂钓(2022年7期)2022-07-20 09:15:20
国画《鲿》
垂钓(2022年5期)2022-06-13 04:40:41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走进鼎盛的唐代人物画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9:04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老年教育(2018年12期)2018-12-29 12:43:04
国画欣赏
吐鲁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老年教育(2018年5期)2018-05-30 02: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