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娟 王泓斌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1)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已成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职教育要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劳动教育融入教学各环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学校是实施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不一样的教育规律、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出发,工匠精神培育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之一。文章针对当下职业院校劳动课程存在的问题,以“专劳融合”理念开展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将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培育“工匠精神”整合进劳动教育实践,充实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学实践,对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具有较强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和唯一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精神的一系列论述,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理论光辉,展现着新时代砥砺奋进的新风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职业院校重点结合专业特点,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可见,以工匠精神创新开拓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的重要举措。为了应对新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新要求,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实践,塑造和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从而进一步锤炼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毫无疑问是高职教育的关键目标。
目前我国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着于其他类型教育不同的问题。从现状来看,主要表现为职教类型不明显、教育途径雷同于中小学,从而导致劳动教育效果一般,特别是对于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知行合一,强调不仅要“知”,要转变观念,还要身体力行,做“实”、做“宽”、做“长”、做“新”劳动实践。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尚未未能形成一定的体系,其理论与实践脱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劳无育,可以发现不少高校只关注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将出勤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认为参与了劳动实践就是劳动教育,而缺少理论学习和对学生劳动过程的教育引导。另一种是有育无劳,有部分高校因为缺乏劳动实践场所等原因,将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集中在理论学习,却忽略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
劳动教育的途径方法缺少多元化,内容形式不够丰富,这是近来一直困扰职业院校的主要问题,也导致了教学体系不尽完善,缺乏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其劳动教育的内容仍然集中于劳动体验中,主要形式仍然是如清洁打扫校园卫生等简单的体力劳动,出现“大中小学劳育混同化”的补课,只是为了劳动而劳动,劳动教育依旧流于形式,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劳动教育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通过设置具有鲜明职业特征的劳动课程,培育和发挥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把劳动教育目标内化,注重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
1.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教学中。学校应综合校内外各类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在专业教学实践中融入劳动观和工匠精神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强化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2.将劳动教育融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底色,要开展校企合作的劳动教育新模式,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的优质资源整合,有效发挥学校高理论水准的教师资源和企业丰富劳动实践资源的优势,通过企业实践课学习,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实操能力,实现专业技能和劳动素质同养成。
3.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督导、评价等环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劳动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探索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力争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为劳动育人提供重要保障。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三全育人为主线教育,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氛围,构建具备职业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开发融工匠素养育成的课程标准及课程资源。具体主要包括:
1.制定劳动教育的课程标准。即要求明确劳动教育的课程性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课程,二者缺一不可;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课程目的;对于课程内容必须契合职业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融工匠素养育成;教学方案要结合专业特征,强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劳动课的教学改革。
2.制定劳动教育课程管理规范。课程管理制度主要针对教学事务制定规范的制度体系[6]。遴选合格专任课教师,建立完善的资格审核标准;规范课堂教学过程,学校要以课程思政标准要求,对“工匠素养”教学内容进行重点审核;科学课程教学的评价,围绕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准对劳动课程教学成效实施评价。
为实施劳动课程教学,学校首要任务就是打造一支鲜明职业教育特征的劳动课程教师队伍。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决定了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按“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大师引领、多元组合”模式,依据“职业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标准来组建,为学生提供服务“职业成长”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学。
1.丰富完善师资队伍结构。首先校内全员参与。以劳动教育专业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专任劳动教育工作教师,以及其他校内兼职教师队伍。其次,社会兼职参与。职业院校校外兼职劳动课教师主要以校企合作单位技术和管理骨干人员为主组织,组成由专业大师、名匠引领的社会兼职师资队伍。
2.劳动课程教师工匠精神养成。建设和完善劳动课程教师培养培训方案,对现有的任课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培养,提高教师劳动育人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改革能力;对于校内外兼职教师,重视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特别要强化劳动实践课程对“工匠精神养成”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劳动课程的职业教育属性。
建设名师名匠劳动教育基地,能够更好地拓展高校劳动教育地平台,将劳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让学生在进行专业教育学习的过程中也在接受劳动教育,提高劳动育人的成效。
1.建设大师工作室。高校应面向学校面向社会招聘在各个行业前沿,既具有高技能水平,又具备工匠精神的专业人才组建大师工作室。以技能大师为核心,结合高校的优势,发挥传统工厂车间师徒“传帮带”的特点,在传授先进技术的同时,展现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传承工匠精神,最后发扬工匠精神。
2.开发规范化技术服务项目。现有高校名师名匠工作室所承担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包括了丰富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的培育教学资源。因此,可以将上述项目开发为劳动课程实践教学资源,通过强化工匠精神和劳动意识的植入,让学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既学习了技术性内容,又培养了劳动意识,锤炼工匠精神。
3.完善项目教学管理考核办法。建立完善的名师名匠劳动教育基地实践教学管理考核办法,在实践教学任务要求中明确学生锤炼工匠精神,增强劳动意识的目标;在教学大纲要将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列入其中;成绩考核应包括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能力和对劳动纪律、劳动态度及责任意识等两方面的内容。
新形势下,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对标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以“双高计划”建设为抓手,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带动劳动观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切实做足劳动育人大文章,唱响劳动育人最强音,让新时代劳动精神在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中更具活力,彰显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价值。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其中面向三年制学生开设了32学时2学分的必修课程,面向五年制学生开设了48学时3学分的必修课程,实现“工匠精神进校园”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进一步提升“工匠精神进校园”的深度和广度,使其成为劳动教育的内在支撑。
学校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导向,以大师工作室为依托,充分利用其资源,为多样化劳动实践提供实践基地。2018年12月,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成立了非遗软木画吴芝生大师工作室;2019年3月,吴芝生大师举行了软木画工作室收徒仪式和现场教学;2020年10月,挂牌校内劳动教育示范基地,聘请校内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和综合教研室副研究员为劳动教育“思想导师”。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平潭大坪村探索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基地。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融入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路径,突出问题导向和职业教育属性,用好理论和实践两大课堂,以生为本,不断加强名师名匠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引导,从而增强学生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感性认识,切实做足劳动育人大文章,唱响劳动育人最强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唱响新时代劳动教育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