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锦燕
(北京师范大学福清附属行知高级中学,福建福清 35030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单列“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事实上,学生在学习课内文言名篇时常止于静态的文言知识与内容的积累,读与写的分离现象凸显。教学中,应该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实现融会贯通、古为今用、读而后写的呢?教师应盘活教材文本,灵活剪裁使用古文素材,读写融通,练就适切的言语思维力与表达力,最终引导学生“创模”而出,写出有个性、有思想的文字。
“铸模”本为制造业的词汇,指的是使流动且可铸造的物质形成空腔。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约翰·华生在《行为心理学》中指出,当我们习得某种言语习惯时,在言语上会形成条件反射。通过处理文言名篇素材,提炼言语表达规律,引导学生习得规律并形成语言表达的条件反射,这就是文言文读写转换教学的“铸模”。华生同时指出,“反应的习惯型使机体失去了灵活性”而产生定势。要打破这种定势,必须激发学生的思维细胞。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介入,让学生在读写转换中“处于一个不协调的情境中”,学生就能“不出声地运用自己的言语组织”[1],开启自身灵活思维,创造适合自己的表达。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创模”。
下面以中学语文文言名篇教学为例,谈谈文言文读写转换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语言表达范式的选择方向有二:逻辑清晰的文言段落和现代语境范例。
从逻辑清晰的文言段落中提炼出关联词串,以此铸模,要求学生对类文思想内容进行演绎性写作,实现相似文本之间的融会贯通。
如《马说》一文,简练语言中寄寓对不识人才的统治者的抨击及对人才被埋没的忧思,行文脉络清晰,有明显的逻辑关联词。提炼《马说》关联词串如下:
世有……,然后有……。……常有,而……不常有。故虽有……,祗辱于……之手,骈死于……之间,不以……称也。
……者,……。……不知其……也。是……也,虽有……,安……?
……不以其……,……不能使其……,……不能使其……,……曰:“天下无……”!呜呼,其真无……邪?其真不知……也!
教材中不乏类似思想内容的篇目,如《种树郭橐驼传》《琵琶行》《雁门太守行》等。学生演绎《种树郭橐驼》一文思想内容作《树说》如下:
世有郭橐驼,然后有良树。良树常有,而郭橐驼不常有。故虽有良树,祗辱于他植者之手,骈死于爱太恩、忧太勤之间,不以良树称也。
良树者,硕茂且早实以蕃。他植者不知其性而种也。是良树也,虽有硕茂之身,害其长,仇其实,其性不外见,且欲与常树等不可得,安求其能早实以蕃?
植之不以其道,培之不能使其平,筑之不能使其密,临之曰:“天下无良树”!呜呼,其真无良树邪?其真不知良树也!
从学生习作可见,借助《马说》的逻辑关联词,学生将对《种树郭橐驼》文本内容的感性认知予以有序的书面表达。写作中,学生习得《马说》的言说逻辑,为其表达打下基础。
提供现代交流语境,自主提炼逻辑表达关联词串,实现古今融通。
教学《种树郭橐驼传》后,提供“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两则,如下:
①“仪表失灵,你越发清醒。乘客的心悬得越高,你肩上的责任越重。在万里高空的险情中如此从容,别问怎么做到的,每一个传奇背后,隐藏着坚守和执着。”(英雄机长刘传建的颁奖词)
②“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张玉滚老师的颁奖词)
写作任务为:学校拟办文化节,评选年度感动校园文学人物,学生择以上颁奖词范例其一自主提炼逻辑表达关联词串,为郭橐驼写一份颁奖词。
学生何嘉丽写的颁奖词:
“树之心,唯有你懂;树之性,唯有你顺。佝偻的身躯,却在种树业闯出一番天地。其他人暗加效仿而终不及,却不知你只是顺其本性,任其生长。不在意他人对自身的嘲讽,只想好好种树。笑对无谓之事,坦然面对生活,活得精彩。”
学生翁宇城写的颁奖词:
“你虽身患疾病,却不自卑自怜;身份卑微,却身怀绝技,见识过人。你曾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后人道:‘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区区玩笑以为名,滔滔养树用育民。”
文化节颁奖词的情境创设,让文章中的人物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过去走向现代。为解决情境任务,在颁奖词范例现代言语逻辑词串的启发下,学生能够自觉“铸模”,走进文本,撷取人物言行信息并深入理解思考,从而提炼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正如钢铁锻造,“创模”之前必须定型并凝固至一定的厚度,也就是说要重视读写结合训练的反复操作,以促成表达习惯的保持。
如“铸模”策略(一)的训练,还可从其他角度设置写作任务:提炼《爱莲说》关联词串,借以进行意象短评写作。学生不乏优作,如化用郑板桥诗句意境之《爱竹说》;又有受到苏轼《赤壁赋》影响,并脱胎于孔子“逝者如斯”的感喟之《爱水说》。还有学生灵活综合各种语言范式,写出颇具独特个性的文字,如“万物生灵,飞禽走兽。予独爱鱼之能水而绝江河,畅游而无烦忧。浪里白条,弄潮搏浪,闲适不争,惬意自由。暗羡之而莫能如也。”(化用《种树郭橐驼传》和《劝学》作《爱鱼说》)。
意犹未尽者更有生活化立意,如《爱白开水说》:“解渴品味之饮者,人之爱甚蕃。廉价者有可乐、冰露,贵且奢者有奶茶、咖啡。予独爱凉白开水之不需钱且方便,康其身且甘甜也。加之以柠檬片,甘甜可口,精心养颜,实乃养生之佳选也。可乐之爱,宜乎众矣。奶茶之享,入校鲜有见。凉白开之爱,同予者何人?”这样亦庄亦谐的文字,可见学生在具体情境写作中已寻得语文学习之趣。
提供探究思考的问题,结合言语范式,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后融入自己的思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交流,对文本意义进行重构。
复习《曹刿论战》一文,可设计写作任务:探究《曹刿论战》的胜利因素。学生可思考问题:“鲁庄公与曹刿,谁更大程度决定了战争的胜利?”要求任选八个关联词中四个表达思考:“诚然,更进一步,然而,试想,有人说,众所周知,当然,由此而言”。
学生倪志文优作呈现:
有人说,这场战斗是曹刿完美的“个人秀”,展现了他高超的计谋。诚然,战场中无谋不成军。然而我认为,隐藏在他身后的鲁庄公发挥着更不可替代的作用。曹刿以他对战争心理的深刻把握,做出了“齐人三鼓”之后再鼓和“视其辙乱、旗靡”之后再逐的精确判断,但这一决策的有效执行基于鲁庄公对他的绝对信任,更重要的是鲁庄公十年来“忠之属”的举措积累的民心这一政治资本。由此而言,如果说曹刿是锐不可当的矛,用洞察一切的眼光拿下了胜利,那么,鲁庄公必是那让曹刿可以无所顾忌发挥的坚强盾牌,矛和盾的完美配合共同成就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此文用“矛和盾”的比喻形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对成功因素的思考不停留于显层,而深及隐藏的角落。有过这样的思考,谈及鲁庄公与曹刿二人的关系,也有相对理性的认知。
问题支架提供了思考支点,使学生行文构思方向明确;关联词模具提供了表达框架,使学生言之有序,也有效地训练了因果辩证思维。这样的交际型写作实践具很强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打破模式化与套板写作,增强写作针对性。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设计深入文本内蕴的文本对话读写任务。
如:《桃花源记》营造了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最终却寻而不得,让人徒然叹惋。试探究陶渊明设置这样结尾的用意何在?
学生张语婕习作呈现:
有人说,《桃花源记》中最后寻而未果的结局并不完美。诚然,对于刘子骥这样的高尚之士来说,求而不得的世外桃源真的会让他遗憾而终,然而我认为陶渊明此文的画龙点睛之处就在于此。不仅保护了他所憧憬梦想的世外桃源,而且更加点明此番桃园的虚无缥缈,与其主旨相呼应。试想,若渔人及太守遣派之人,真的闯进了那一方桃源,遗世独立的净土难道能够逃过沦为凡俗的命运吗?试想,若凡是高尚之士皆可入的桃花源,皆轻而易举地入住自己心中的“大同社会”,那么唾手可得的世外桃源还会成为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心中的白月光吗?恐怕沦为平庸,沦为高尚之士衣襟、袖口上的再寻常不过的一粒白饭罢了。由此观之,与外人间隔的桃花源才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才是高尚之士穷尽一生也想抓住的梦。
任务设计有意给学生制造出一种认知冲突和情感冲突。从神往到叹惋的情感落差,能触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而从希望寻得桃源世界,到无功而返,再到理解陶渊明的创作初衷,学生由之前的“欣赏完美之美”到理解接受“缺憾之美”,实现了认知上的升华。经过思考,情感冲突和认知冲突得以化解,成就思想新高度,凸显写作的个性化表达。
从“铸模”到“创模”的文言名篇读写转换训练过程,实际上遵循了学生认知规律。其中,“关联词”的提炼和运用至关重要。关联词的存在,使学生的写作有边界、有方向、有程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铸模”初期,仅凭借关联词进行写作,学生难免制造一些“夹生饭”。然而,正如口语能力的习得,教师应该接受并容许学生“牙牙学语”的生硬与幼稚。教师应作为学生写作能力养成道路上的领航人,精心设计读写任务以促成学生自主“铸模”顺利“创模”,更应该努力成为学生读写转换活动中的陪伴者、助力者,给予更多的耐心与鼓励。
有效的设问,能够给学生的思考创设一种情境,无疑成为读写转换由“铸模”最终“创模”的关键一环。设问时应该充分考虑问题的价值、开放性,问题要明晰并与真实生活联系,答案应有可期待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有可能出现各种的思考偏差或因问题太大而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就应该分解问题,架设思考的阶梯,以期问题的逐步解决。有了有效的设问,关联词才能发挥其关联效能。
值得提出的是,古文读写转换最大的隔阂在于古文与当今生活情境的距离。王荣生曾说:“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以帮助学生克服现有的语文经验与课文理解、感受所需要的语文经验之间的落差。”[2]事实上,古文读写转换教学也应该充分重视现代生活情境的创设与接入,以帮助学生克服古语与今言、古时与今日的落差。
总之,课内古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读写转换的最佳媒介。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读与写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同。”[3]我们要尽可能多维挖掘古文价值,读写转换,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融会贯通,努力达成语文教学的“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化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