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干预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

2021-02-27 03:09徐丽缄
智慧健康 2021年32期
关键词:精神障碍病情康复

徐丽缄

(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 防治科,广东 汕头 515021)

0 引言

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精神疾病患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临床研究证实,目前对于精神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患者的大脑功能因脑内生物化学过程发生紊乱因而引起的异常结果[1]。精神病患者常会出现动作行为、情感、认知、意志等心理障碍,从而导致其工作、学习及生活出现异常,且在病态心理作用下,患者存在较高的致残率[2]。精神疾病患者通常情况下具有病程长、疾病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常会因意识问题不能按时服药。在临床治疗上多针对于患者急性期发作入院治疗,康复时间多处在社区或家庭中。现阶段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管理理念逐渐被社区广泛应用,最大限度调动社会与家庭成员力量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重拾患者重返社会的信心[3]。某社区将2019年6月-2020年2月管理的120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进行社区干预,进一步探讨该干预方式对患者家庭负担的影响。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9年6月-2021年2月某社区内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25~46)岁,平均(37.29±3.78)岁;病程(14.16±3.08)年。对照组男33例,女27;年龄(22~45)岁,平均(36.96±3.69)岁;病程(13.96±2.9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或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严重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②社区生活比较稳定;③病情较稳定;④有直系亲属与患者共同生活,并对其进行照料。

排除标准:①存在较为严重的躯体疾病或伴有失明、聋哑等残疾;②患者具精神发育迟滞症状;③存在酒精或药物滥用史;④具高风险自杀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全部给予每 1季度危险性评估1次与每月上门随访 1 次的定期随访,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对患者的用药方案及使用方法进行指导等常规随访管理。

观察组在常规随访管理基础上再行社区管理,患者照料者要求在管理期间共同参与,持续干预1年,具体管理包括:①成立由社区精防医生、护士及精神科医师组成的社区管理小组;②收集入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并根据各评分调查表建立患者的随访档案;③按照患者的家庭环境、性格特点及实际病情,制定关于每月1次的健康教育讲座、社区监护与居委会相结合的关爱帮扶小组互相支持、团体训练活动、每星期1次的心理支持治疗及为经济困难患者专项资金申请经费保障等管理计划;④保持与治疗医师的及时沟通,对患者病情进行定期评估,并按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社会功能及病情程度。依据精神护理观察量表[4](NORS)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共包含38项内容(要求出院和参加广播体操除外),得分0~ 114分,患者的康复效果越好分值越高。依据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5](SDSS),对患者的职业和工作、父母职能、家庭外的社会活动、家庭职能、对外界的关心和兴趣、婚姻职能、社会性退缩、个人责任心及生活自理等社会功能进行评估,得分0~20 分,患者的社会总体功能缺陷越轻得分越低。依据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6](BPRS)对患者的涵盖焦虑、思维障碍、敌对猜疑、缺乏活力、激活性能5项病情程度进行评价,得分18~126 分,患者病情越轻得分越少。

(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FBS评分。依据疾病家庭负担量表[7](FBS) 对患者的经济负担、家庭娱乐活动、家属躯体健康、家庭日常活动、家庭关系、家属成员心理健康各条目综合家庭负担情况进行评价,负担越轻各条目得分越低。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资料以()表示,经t检验计算;数据资料以n(%)表示,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社会功能及病情程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NORS评分、SDSS评分及BPRS评分,组间比对,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的NORS评分升高;SDSS评分及BPR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NORS评分高于对照组,SDSS评分及BP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对,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社会功能及病情程度比较(,分)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FB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BS评分各条目,组间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家属心理健康、家庭关系、家庭娱乐活动、家庭日常活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躯体健康、经济负担评分与对照组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FBS评分比较(,分)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FBS评分比较(,分)

续表2

3 讨论

在精神障碍患者整体康复及治疗过程中康复和心理治疗是最主要部分。近年来,我国精神障碍患者逐渐增多,该疾病及相关的行为和心理问题已成为我国比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疾病负担亦成为主要疾病负担。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数据表明,在我国成人总体精神障碍中有高达 16.57%的终生患病率,其余各类主要精神障碍的达 9.30% 的1年患病率,其中在六大类严重精神障碍以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患者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我国现阶段约有精神病患者1600万例,且该疾病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8]。严重精神障碍是指精神疾病症状严重,导致患者社会适应能力变差,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现实不能完整认识、或不能处理自身事务的精神障碍。而慢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为患者病程1年以上且尚未治愈。对该类患者仅通过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现阶段,我国的精神卫生医疗服务大部分仍以专科医院为主,在针对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疾病的患者时,主要还是以长期住院、封闭式及门诊治疗为主,对社区康复和治疗机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患者服务仍然认识不足。有研究指出,通过社区及家庭对患者进行行为、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干预将有助于其恢复社会功能[9]。另外众多医学研究学者表示社区管理对患者的精神康复具重要作用。

社区管理在精神疾病中作为一种新型康复干预措施,正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中逐渐推广应用[10]。一般大多数精神病患者除了在急性治疗期住院治疗外,其余痊愈期均在社区、家庭中生活。本研究中通过对患者建立社区干预小组、建立疾病档案及疾病评估,对患者的干预更科学、更系统化,可增强患者的心理支持,纠正患者的负面情绪,降低患者的被孤立感;通过疾病讲座的开展,树立患者的健康的信念,提高患者及家庭成员对疾病的深入认识及正确对待;对团体活动训练的开展,强化患者的生活能力,提高其社会功能,促进其身心康复;家属的参与在社区干预中尤为重要,家庭的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总体疾病症状,康复效果显著。

本研究还通过对患者家庭负担各条目进行评分,结果表明社区干预后 患者的家属心理健康、家庭关系、家庭娱乐活动、家庭日常活动FBS 评分均降低,与张燕[11]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经社区管理干预后,病情明显好转,社会功能得到提高,康复效果显著,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庭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精神障碍病情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