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微更新”上海试验

2021-02-26 10:33杨金志吴霞吴振东
新华月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顶楼老化服务中心

杨金志 吴霞 吴振东

在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南京东路附近,高楼大厦、繁华街市之间,有一片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式洋房弄堂。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辖区内的江阴路72号就坐落于此。72号住着26户人家,约80%是60岁以上老人。

说是老洋房,但这里的房屋都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旧老化,空间拥挤,楼梯陡峭,如厕洗澡不便。“以前就是三个字:脏、乱、差。”住在这里44年的老街坊宋伟珍说。

2019年起,南京东路街道对江阴路72号实施了综合性改造。“我们通过居民座谈、现场勘察及交流、方案征询等,结合这里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相关诉求,将‘适老化改造作为我们‘微更新的重点。”南京东路街道顺天村党总支书记徐定珠告诉记者。

“微更新”里的“大变化”

经过半年多的“微更新”,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大变化”。

——合用卫生间变了。在一间合用卫生间,记者看到全新的淋浴房与马桶间,墙壁上有方便老人使用的安全扶手、折叠椅,还有紧急呼叫报警装置。合用卫生间,卫生清洁谁来管?墙上的一张卫生值日表给出了答案。居民自己排了值日表,一家7天,井然有序。

——公共空间变了。一楼的庭院和顶楼的天台,是弄堂里主要的公共空间。“以前为了多占一点空间,张家堆一个盆,李家放一个缸,公共空间存在严重的杂物堆放与违章搭建现象。”徐定珠说。

对小庭院和顶楼天台实施改造后,杂物被清理干净,腾出的空间成了居民聊天的地方,路面被修平,还特地为老人铺上了地砖防滑条。顶楼天台成了“空中花园”,看看你家的绣球花,瞅瞅我家的月季花。街道还为居民在顶楼装上一块20平方米的太阳能板,“阿拉楼道里的灯现在用的就是太阳能发的电。”居民张阿伯说。

——老年居民的心态变了。“以前上下楼不方便,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现在楼梯、走廊的墙壁上都安装了扶手,没事我就喜欢去顶楼天台坐坐、看看。”居民钟阿姨说。

“以前小孩子来看我们老两口都不愿来家里坐,觉得环境差,不方便,现在他们周末有空都要来家里,顶楼的小花园经常聚集着不少孩子。”宋阿姨说。

让基层干部感到惊喜的是,不仅小区面貌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更难得的是,居民从周边细小变化中愈加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一些居民开始自发进行家园改造,还有一户搬走的居民主动搬回了。”徐定珠说。

个性化需求+专业化方案

其实,改造并不容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有要算的账。这就需要来自生活、来自基层的智慧。“小区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居民自己拿主意。”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顾定鋆说,发动居民自治成了解决小区疑难杂症的良药。

跟老人们息息相关的事,老人自己说了算。72号有个居民自治小团队,由5位65岁到75岁的老阿姨组成,居民们亲切地称她们为“五朵金花”,老党员宋伟珍担任小组长。“街道和居委会干部是我们的后盾,我们自己也是居民,跟居民聊啥事,近一点,也就更亲一点,大家体谅多一点,事情进展就快一点。”宋伟珍说。

即便如此,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发现问题。谁家需要改造?怎么改?钱从哪儿来?针对这些,上海市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老人不会提需求、不敢提需求,怎么办?街道的“养老管家”多次走访排摸,与老人沟通,发现他们的实际需求,再结合第三方的专业改造意见,为老人制订个性化改造方案。在2019年的改造案例中,有一户高龄独居老人,适老化改造公司从帮助其更方便地自主生活的角度出发,对老人的居住环境进行“全屋性适老化改造”,抹平屋内高差,增加卫浴设施,改变灶台高度,让老人的独居生活更便利。

改造的钱从哪儿来?街道探索市场化路径,在街道和基金会出资基础上,鼓励居民少部分出资,购买第三方社会组织提供的专业适老化改造服务,确保改造效果既符合居民实际需要,又符合适老化改造标准。除政府保基本对象外,还鼓励更多有能力的老人申请适老化改造,并出台相关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降低老年人支出成本,补贴政策涵盖了“扶手安装补贴”“浴缸改造補贴”以及“全屋改造补贴”等,确保覆盖适老化改造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瑞金二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实际操作中,街道不再“大包大揽”,而是放手给企业与被改造家庭,“街道2019年共完成了2户‘全屋改造、9户‘部分改造,公共空间和居室共安装扶手50处,安装扶手总长约300米。2020年将进一步扩大适老化改造受益面,让更多老人的居住环境变得安全、舒适。”

将养老服务嵌入社区

居家的适老化改造是为了尽最大可能让老人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遍布上海全市的“嵌入式”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则让老人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走,去客厅坐坐。”早上8点刚过,70岁的盛阿婆步出家门,沿着熟悉的街道慢悠悠走了七八分钟,就到了背靠上海繁华商圈的外滩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她所说的“客厅”,是这家为老服务中心内设的“海派会客厅”。老式窗棂上贴着精美窗花,阳光透进来,明亮温馨;室内墙壁上装饰着外滩老照片,营造出怀旧气氛。“这些布置让人觉得很亲切,有家的感觉。”盛阿婆说。

商业繁荣的外滩街道其实很“老”。一是人老,辖区内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41.4%,且高龄老人多、全老家庭多;二是房老,旧式里弄占房屋总量的86.1%,房屋成套率仅为29%,不少家庭居住面积十分狭小。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开业,就受到社区老人普遍欢迎。

记者看到,为老人提供日间专业照护服务的日托单元也设在中心里。老人可在此享受助餐、助浴、康复训练等各项服务,参加绘画、唱歌、手工、观影等小组活动。

“早上来,下午回,就和我小孙子上托儿所一样。我在这里感觉安心也开心。”魏老伯说。

不隔亲、不隔情,是这些为老服务中心的共同服务理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这一理念落实在各项精细化管理举措之中。外滩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在今年4月初部分开放,应急响应调整为三级后,可以预约日托的老人增多了,助浴的场次、助餐的老人也在增多。之后还逐步恢复了理发、扦脚的服务。

根据上海市民政局提供的相关数据,截至2019年年底,上海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户籍人口达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35.2%。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人361.6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 24.6%;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1.98万人,占全部老年人口15.8%——在上海,每20个人中,就有一位高龄老人。

面对超大型城市寸土寸金、老年人高度集聚的特点,上海在全国首创将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作为大城养老首选的模式。2019年11月,上海市民政局出台《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工作指引》,推进各街镇“15分钟服务圈”布局,重点建设集合日托、全托、助餐、辅具推广、医养结合、养老顾问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截至目前,上海已建成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68家,实现了各区街镇的全覆盖,打通了社区养老“最后一公里”。

猜你喜欢
顶楼老化服务中心
判断:哪位洗得快
无限追踪
中证法律服务中心调解程序知多少
股东大会知多少
尼泊尔首家中国签证申请服务中心正式运营
纠纷调解知多少
热老化箱温度指示误差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热老化箱温度指示误差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聚焦顶层住宅,想买的赶紧看!
考虑知识老化的知识网络演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