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石黑一雄《无可慰藉》的复调性

2021-02-26 02:59王煌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期
关键词:复调巴赫金

摘  要:石黑一雄小说《无可慰藉》中人物具有独立的意识,小说人物的思想相互之间通过不相混合的大量对话呈现出来。作者没有做出具有个人意识形态倾向的引导,而在小说中尽量完整呈现以对话为载体的多种平等的声音,使小说人物具有未完成性,故事也更具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因而《无可慰藉》明显呈现巴赫金定义的复调小说的特征。从人物独立思想意识、对话关系、未完成性三个方面探讨小说的复调性,揭示石黑一雄借此表达由于家庭关爱缺失以及社会压力给个人造成的创伤,更凸显其作为全球化时代、拥有多元文化身份的当代作家,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思想。

关键词:石黑一雄;《无可慰藉》;巴赫金;复调

作者简介:王煌(1993-),河南郑州人,郑州商学院外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3--02

一、引言

石黑一雄是英国当代文坛著名的小说家,201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石黑一雄的第四部小说《无可慰藉》被国外评论界称为他“最复杂难懂的小说”,这部小说是他创作生涯的一次小小越轨和实验,而通过对这部“特别”作品的研究可以窥探他艺术风格的一隅。小说《无可慰藉》以世界知名音乐家瑞德为第一人称叙述,通过他意识流式的自白以及他在小城所遇人物的梦幻经历,展示了主人公由于家庭关爱的缺失以及社会的压力而产生无法安慰的心灵创伤。

“复调”(Polyphony)是苏联文艺理论家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M. M. Bakhtin,1895-1975)对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所提出的一种全新诗学观点。“复调”本是音乐中的一种现象,复调音乐是一种多声部音乐,它由两组以上同时进行的旋律所组成,各声部相互独立,但又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也即,“复调音乐的各个声部在节奏、重音、力度以及曲调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同时,“各声部之间又能达到彼此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1]92。巴赫金着重强调复调小说的人物思想意识的独立性、小说中暗含的对话关系,以及复调小说未完成性特点。从巴赫金复调理论入手,以期揭示出石黑一雄创作这本小说所运用的隐含复调技巧以及通过复调性的运用所传达的独特思想价值。

二、小说人物独立的思想意识

巴赫金认为,在复调小说中,人物思想意识是作者对主人公构造的艺术重心。“作者并没有留给自己——即仅仅在自己的视阈内——任何一种实质性确定、任何一个标记、任何一种主人公特征:他把一切都置于主人公自己的视阈内,把一切都抛进主人公自我意识的坩埚里”[2]53。作者在复调小说中阐明的不是主人公的现实,而是主人公的自我意识。

在《无可慰藉》中,作者完全以小说主人公瑞德的思想意识为主线,小说故事情节弱化,大行其道的完全是以对话为载体的各个人物的思想碰撞与表达。也即“小说的结构由传统上展示情节故事的框架转换为某种展示思想精神形成过程的框架;人物构造上由展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完整性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具体性转换为展示人的思想、意识形成的独立性”[3]85。

时间和空间让位于主人公的个人意识。时间跟随人物的主观感受或长或短,故事发展的空间背景受人物主观影响而任意变形。如全篇小说500多页的叙事长度讲述的只是瑞德在陌生小城三天四夜的时间跨度。除了时间,小说中的空间更是随着瑞德主观感受的变化而变化,瑞德每一次参加宴会时,描述的空间都是很狭小的门,缝隙或者黑暗压抑的长廊,这是瑞德心理压抑、恐惧、焦虑等心理环境的外化。瑞德的这种恐惧心理外化达到极致是帮助菲奥娜在朋友英奇和楚德面前证明自己就是知名音乐家的那一幕。面对英奇的滔滔不绝的指责与嘲笑,瑞德想要起身说明自己就是瑞德本人,荒诞的是,他刚要站起来时,透过对面的镜子却发现自己“满脸通红、五官挤压,出现猪一样的表情” [4] 271而自己发出的声音也只是“一阵咕哝声”[4] 271完全丧失了人的形象。

三、小说中的对话关系

巴赫金认为对话关系发生在文本范围内,各个主体的完整表述之间的赞成不赞成关系、肯定与补充关系、提问与回答关系等,这些表述之间或对应或對立。对话关系即是在一个主体的表述里,读者能听到他人的声音,或者他人话语虽没有被再现,但是被影射,“这样的言语仿佛由于他人话语的在场或预感到后者的回答、反驳而畏缩”[3]229。

中年知名音乐家瑞德与小鲍里斯、青年人斯蒂芬以及老年布罗茨基的跨越时空的对话构成了小说的脉络。瑞德与鲍里斯有着特殊的对应关系,小说中瑞德带着的八、九岁左右小男孩鲍里斯映射的是瑞德自己的童年。可以看出瑞德的“叙述自我”住在这所公寓时也是与鲍里斯一样的九岁孩子。对于此,瑞德的完整表述是,见到旧公寓像极了自己童年旧家的摆设,“心里就不觉泛起酸楚的相识之感”[4]240,这充分说明了他与所遇小男孩身份的对应于重合。小男孩鲍里斯与瑞德形成了对话关系,揭示出瑞德不幸的童年经历,因此我们可以得知,童年的瑞德,因父母经常争吵,父亲酗酒外出这种爱与亲密关系严重缺失的家庭环境,形成了其孤僻、内向以及封闭的性格。

这种对话关系,还体现在瑞德与年轻人斯蒂芬之间,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之处窥见瑞德与斯蒂芬的对话关系,小说中斯蒂芬无法决定在音乐会上,是演奏自己很容易驾驭但母亲特别讨厌的《大丽花》还是超出能力范围却能博得母亲喜欢的《玻璃激情》;瑞德也在决定演奏“周四之夜”的曲子时,不能决定是选择能够驾驭的《石棉与纤维》还是时间比较长的《风道》,他的纠结也在于母亲对两首曲子的喜好不同。斯蒂芬期待在“周四之夜”的音乐会获得成功,让父母对他重拾希望,但他的父母最终放弃出席音乐会。同样的焦虑和失望也出现在瑞德身上,他期待着父母坐着马车来到小城听他演奏,但父母最终也没能在音乐会上露面。斯蒂芬想要博得父母认可的渴望与瑞德先生如出一辙,所以,斯蒂芬与瑞德遥相呼应的对话关系展示了青年时期瑞德由于一次次的失败,遭受来自急功近利父母的伤害,可以看出青年瑞德由于家庭关爱的缺失留下的永久创伤。

瑞德与将来自己的对话关系是通过他遇到的另一位人物老布罗茨基实现的。中年的瑞德沉迷自己的心灵创伤,无法走出迷境,这种糟糕的情况导致他与自己的家庭疏离,被自己的社区和家人孤立。瑞德的創伤在布罗茨基的身体伤口上得到体现,布罗茨基在小说中经常纠结于自己身体上的老伤疤,与瑞德无法释怀过去的心灵创伤,状态如出一辙。而小说最后柯林斯小姐要彻底离开布罗茨基时,对他的控诉:“你的伤口,你那愚蠢的小伤口才是你的真爱。那伤口,它才是你唯一的挚爱”[4]566,暗示了瑞德永远无法释怀的创伤,布罗茨基最终的精神病院归宿昭示着瑞德永远无法得到慰藉的心灵。

四、小说的未完成性

对于小说的未完成性,巴赫金认为,小说中主人公“都深切地感到自己内在的未完成性,感到自己有能力从内部发生变化,……只要人活着,他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他还没有完成,还没说出自己的最终见解”[3]77,另外,复调小说“以思想形象为表现中心,各种思想在复调小说中发出不同的声音,它们各有其合理性,相互争执不下,不能统一,使小说成为开放的格局,呈现出未完成性”[6]120。

小说中的瑞德是一位世界知名的音乐家,然而在整个小说中,他莫名闯入小城,随波逐流,完全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控制,他遇到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自然发生,无端结束,更是未完成在小城重要的音乐会“周四之夜”演奏一曲的唯一任务。瑞德一直追求的周四之夜的演奏未能完成,而且他帮助当地人解决危机也一直未能完成,最后他面对妻子和儿子的挽留,义无反顾地踏上前行的电车赶往下一个未知地。小说以中年音乐家瑞德来到无名欧洲小城完成音乐演奏为主线,通过所遇人物,映射瑞德过去的创伤,最后,小说的结局具有开放性,瑞德踏上开往下一站的电车,驶向未知,给读者留下无限猜测。

五、结语

《无可慰藉》是石黑一雄的唯一一部试验性小说,“石黑一雄是一位擅长将流行体裁整合成自己风格的作家。”[7]6复调理论自巴赫金提出起,一直风靡至今,石黑一雄作为当代最具有敏锐感受力的作家不可能不受之影响,另外,石黑一雄在接受访谈时,也提到自己喜爱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并承认受其影响。小说轻情节重思想,轻内容重对话,每个人物形象具有本身的未完成性以及整个小说的开放性、不确定性结局,形成复调式的艺术特色。石黑一雄运用这种复调,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瑞德无法逃离的心灵创伤,折射出现代社会中现代人的异化状态。作为处于全球化视野下的当代小说家,再加上其身份的多元性,石黑一雄对于独立声音、平等对话、混合附和的多元复调性实践恰恰彰显的是其独特的时代嗅觉。正如基尔波京在评价陀氏小说复调性所说的“作家的出发点是同时共存地体验生活的人们所具有的平等权利”,这同样也是石黑小说复调性所传达的,每一个个体的思想都是有价值的,都有发声的机会,共同形成一个更加多元的地球村,这也是对石黑一雄一直坚持的国际化书写的回音,表现了石黑一雄作为全球化时代、特殊多元文化身份作家的独特艺术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凤亮. 复调: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J].外国文学研究,2003(1):92-97

[2] 米·米·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铃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3]陈晓.狂欢、反叛的复调——也谈《紫色》的魅力[J].外国文学,1999(4):83-86.

[4]石黑一雄.《无可慰藉》[M].郭国良,李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5]米·米·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6]俞超,张素玫.复调小说主人公独立性问题试析[J].文艺理论研究,2003(4):115-120.

[7]郭国良,李春. “‘宿命下的自由生存”[J].外国文学,2007(3):4-10.

猜你喜欢
复调巴赫金
重新为巴赫金画像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浅析复调钢琴作品的教学方法
宗教音乐人
论《穷人》的复调结构
浅析巴赫金的转折人生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