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小说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2021-02-26 02:59周芷钰罗佳妮王艳哲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爱情悲剧茶花女红楼梦

周芷钰 罗佳妮 王艳哲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西方小说爱情悲剧比较研究——以《茶花女》与《红楼梦》为例”(项目编号:XSJCX10079)。

摘  要: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而悲剧收尾的爱情往往更容易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红楼梦》与《茶花女》在中西方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两部作品中都描述了主人公至真至诚的爱情,然而由于当时社会的种种外部因素,以及主人公自身的性格观念等内部因素,使爱情最终演化成为悲剧。本文通过分析两部作品爱情悲剧内外部成因的异同,探究作品的时代性以及作者的思想。

关键词:中西方小说;爱情悲剧;《红楼梦》;《茶花女》

作者简介:周芷钰(1998-),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罗佳妮(1998-),女,江苏苏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王艳哲(1999-),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2-0-03

引言:

《红楼梦》由中国清代作家曹雪芹著成,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兴衰为辅线,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堕落,讴歌了青年男女的反抗斗争精神。《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故事讲述了青年人阿尔芒与巴黎上流社会的一位妓女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揭露了法国七月王朝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批判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这两部小说都是中西方爱情悲剧的重要代表。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种状况,《茶花女》与《红楼梦》中的爱情都应属于第三种悲剧——由于剧中人不同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造成的悲剧,其悲剧的必然性使爱情悲剧本身更加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本文将从外部社会因素以及内部人物自身因素对两部作品中的爱情悲剧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两部悲剧的美学效果及其所反应的时代特性和作者当时的价值观念。

一、外部社会成因

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爱情悲剧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外部社会因素的影响,如当时的社会制度,主人公的社会地位等。首先,两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制度都存在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对于爱情悲剧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茶花女》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一个生于“七月王朝”统治末期的农家女,此时法国社会被掌权的金融贵族资产阶级占据,他们花天酒地,而普通下层百姓却食不果腹[1]。妓女是这样的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他们社会地位低下,沦为男性的玩物,因此即使当玛格丽特遇到了爱情,她也无法摆脱世人眼中对于妓女肮脏的标签。

在当时的社会,婚姻被刻上金钱与门第的烙印。阿尔芒的父亲是封建贵族的维护者,是男权主义的代表者。当得知自己的儿子和妓女相爱后,他千方百计地要求玛格丽特为了阿尔芒的前途和家族的荣耀而离开他,当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压迫时,无助的玛格丽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情,最终走向死亡的深渊[2]。

尽管中西方有着许多文化差异,然而不同的社会环境,却造就了同样的爱情悲剧。在《红楼梦》中,贾雨村徇私枉法胡乱了结薛蟠一案就能够充分反映当时政治、社会环境的黑暗腐朽。对于封建社会森严的礼教而言,所谓“才子”就是要“文章经济,官宦仕途”;所谓“佳人”,也一定要贤良淑德,尽守传统妇道。然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无论是贾宝玉还是林黛玉,都不是传统的中规中矩的“才子佳人”形象。尖锐的封建势力不允许他们所共有的叛逆性格的存在,更不容许他们之间爱情的存在。

与《茶花女》中的金钱婚姻不谋而合,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借联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在这种条件下,即使贾宝玉和林黛玉情投意合,他们的爱情也注定会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从这一点上来看,中西方的爱情悲剧某种程度上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其次,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差异对于爱情悲剧的产生也有着重要影响。玛格丽特是出生于农村的贫苦女孩,虽能凭借几分姿色红极一时,却始终是供男人享乐的商品而已。相反,阿尔芒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阶级,有体面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在男权社会的普遍观念下,他们地位悬殊,玛格丽特没有话语权,一切都是從男性的视角去解读。

与玛格丽特相比,林黛玉虽不用舍弃自身贞洁,却也无法逾越社会地位的鸿沟。首先,宝玉和黛玉家世悬殊,林黛玉年幼父母双亡,家中无人依靠,而宝玉被寄予贾府家族厚望,二人家世悬殊。其次,宝玉和黛玉的经济地位也不平等。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在当时盛极一时,且不说元妃省亲就耗巨资,府中的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相比之下,若宝钗与宝玉结合,更能助宝玉取得锦绣前程,这是贾政、王夫人等都心知肚明的。由此可见,孤独无依的黛玉与家世雄厚的宝玉终究不能走到一起[3]。

无论中外,或许人物性格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当时的社会制度仍然是促成小说中爱情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的大熔炉下,即使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傲立于世,他们依然是孤立无援的,这种无助的反抗更加增添了悲剧色彩。

虽然两部作品有着许多相同点,但是其外部成因也有一些不同点。从两位女主人公的成长环境来看,玛格丽特出身更加卑微,没有学识;林黛玉则出身在书宦之家,文采气质出众;玛格丽特所处的环境中,没有人真心待她,林黛玉至少有贾母的保护,还有几个能为之感叹落泪的姐妹丫鬟。然而玛格丽特身上始终带着一股坚强美好的力量,黛玉生性敏感脆弱,最终含恨离世。另外,相比之下,《茶花女》侧重于对时代背景下青年男女爱情观念的描写,通过玛格丽特与阿尔芒表现出来;而《红楼梦》既是爱情悲剧,也是一个家族的悲剧,这两条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家族的兴衰进一步加深了爱情的悲剧性与宿命性。

二、人物自身成因

《红楼梦》中林黛玉终如落花香消玉殒,泪尽而亡。茶花女玛格丽特的命运也像枯萎的白色茶花,零落于病榻之上,究其悲剧内因,可从主人公性格特点及其爱情观念来分析。

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性格是一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它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其行为中,性格有好坏之分。林黛玉和玛格丽特共有孤高傲世、敏感脆弱的性格特点,然而这和两人的身份构成了矛盾。当环境与性格不能保持一致时,性格变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性,悲剧便在这种对抗中慢慢形成了。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问菊》篇有句云:“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怎滴你开花如此迟?遗世独立愿与谁共归隐?”黛玉在此问菊,实则问自己。既已不甘苟合流俗,以清高亮节自守,却不知将偕谁共隐。在大观园里,只有黛玉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是一个封建社会反叛者的形象。然而,一个弱女是无法与封建阶级的公开斗争中取得胜利的,唯有将一腔苦闷寄予诗句,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宣言。

文学作品中遗世独立终陷入绝境的女性形象总能引起读者的思考,茶花女玛格丽特也是如此。虽为受人供养的女孩,玛格丽特身上却有独特的气质。其他出门总是带着女伴的女人不同,玛格丽特总是独自坐车到香榭丽舍大街,尽量不惹人注目。阿尔芒也承认玛格丽特身上特殊的气质,他评价玛格丽特为“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别人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其他风尘女子眼里只有金钱与欲望,玛格丽特却坚守内心最纯粹的爱情,但她的孤高傲世终究使她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撞个头破血流。

与看起来就敏感脆弱的黛玉不同,玛格丽特的敏感脆弱藏在心里。玛格丽特表面上是一副爱慕虚荣、不知廉耻的拜金女形象,可这只是她应付当时社会的面具,面具之下是一颗真诚且脆弱的心,这颗心装着对爱情最美好的向往。所以当阿尔芒对她表示细致的关心时,她心动了;而当阿尔芒的父亲迪卡尔先生用慈父般的方式规劝自己离开阿尔芒时,她又答应了。玛格丽特一个敏感脆弱的心在阿尔芒父子这里得到了呵护,为爱牺牲,她甘之如饴。

从爱情观念的角度分析,林黛玉和玛格丽特都注重爱情的真谛,追求心灵契合的爱情,超越了爱情世俗进入了精神层面。但是这种对待爱情至真至诚的精神与普世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最终导致了爱情以悲剧收尾。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之间的自由相恋是不被认可的,但宝黛二人是封建社会的反叛者。二人前世的三生石畔之缘为今生的郎情妾意两缠绵奠定了基础,两人又经过《葬花吟》的洗礼,心灵和情感上都得到了净化和升华,从而产生了精神的超越。然而这种精神契合的爱情并不能够满足贾府想要通过联姻振兴家族的利益,因此并不能够有美好的结局。

玛格丽特本可以靠着公爵的供养一生无忧,也有伯爵G先生或N先生这样更好的选择,可是她都拒绝了,选择了看似真诚的毛头小子阿尔芒,她甚至为了他洗尽铅华变卖家产,放弃所有的奢靡。茶花女的爱情认知是明确的,她重视情感的内涵,珍视纯洁不含杂质的爱,并且愿意为此付出一切。然而阿尔芒的爱情观并不坚定,他心底对于玛格丽特的妓女身份仍有所介怀[4]。正是因为两人爱情观念相悖,玛格丽特至纯至真的爱情终究输给了阿尔芒所相信的现实。

与外部成因一样,两部小说虽然有许多相同点,但是两部小说所反映的人物爱情观念也存在区别。与林黛玉的爱情观念不同,玛格丽特的爱情观念受基督教的影响,体现了基督教自我奉献精神。“当天主允许一个妓女萌生感情的时候,这种爱情起初是一种宽恕,后来几乎变成对她的惩罚”,玛格丽特的妓女出身影响了她的爱情观念,她极其珍视两性的和谐与尊严。所以为了在阿尔芒心里实现崇高的自我,茶花女答应了迪瓦尔的请求,并在弥留之际给阿尔芒留下了揭露事实的日记。茶花女为了理想而爱,为了更好的爱而牺牲自我,从某种层面来说,她对爱情真谛的追求体现了其对女性自我意识和情感认知的关注,她的爱情理念超越了世俗的泛解而进入了精神层面,并充分诠释了崇尚自我奉献和博爱隐忍的宗教人本意识。

三、《红楼梦》与《茶花女》中的爱情悲剧美学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悲剧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主人公自身因素的共同结果,是由于小说中人物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造成的。不可否认,小说中的主人公确实具有反叛精神,也都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对爱情的信仰与当时的社会与权威者进行了斗争与反抗,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压迫下,他们都存在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其反抗精神终究带有软弱妥协的态度,因此使爱情以悲剧收尾[5]。

《红楼梦》中无论是黛玉还是宝玉,都对封建大家长制仍然存有幻想,都还希望得到封建家长的支持与援助,都有着本阶级的软弱性,因此虽然宝黛的爱情至真至诚,对于生活有着无限美好向往,但他们的理想化爱情终究以悲剧收场。这种真挚情感的幻灭和理想的残破带给读者极大的冲击,使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怜悯之情,同时也让读者对于爱情的真谛产生新的认知。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表面浮华世俗,内心却追求真情,阿尔芒对待玛格丽特的感情是十分真诚的,但是其性格中也有着不成熟、虚荣和猜疑,他对于玛格丽特这样的身份也还是有所介怀。由此可见,社会上这种门第的成见是根深蒂固的,即便是阿尔芒,也难以摆脱这种思想的影响,也难以真正脱离自身阶级奢靡享乐的生活习性。因此,无论是《红楼梦》还是《茶花女》,主人公都有着反叛精神和对自由恋爱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又不可避免地都带有自身阶级的软弱性和空想妥协性,难以真正摆脱现实的束缚。

因此,两部作品都将主人公之间绝美真挚的爱情展现在读者面前,与當时社会普遍的利益至上的爱情价值观念形成显著对比,却都以悲剧收尾,让读者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与青年男女的挣扎,在叹惋之余,对于爱情的真谛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从而更加珍视真挚纯粹的感情,使内心情感得到升华。同时,主人公对于当时社会的反叛与抗争也带给读者一种振奋的精神和力量,使读者能够从悲剧中获得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希望与动力。

结语:

《红楼梦》中宝黛爱情的悲剧不仅是青年男女的悲剧,更是作为封建反叛者的失败,曹雪芹借此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残酷,暗示封建社会没落的必然,同时也传达作者对于当时破除封建社会不抱希望的消极态度。与曹雪芹对于社会的批判相比,小仲马的本意其实并不在于批判这个社会,而更多的是从道德的层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他并未真正脱离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价值观,其思想仍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保守性,其对于社会批判的态度并不是那么明显[6]。

总之,中西方小说虽然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但是小说中描写的爱情悲剧也具有相似机理和美学效果。作者通过展现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和主人公的反抗与妥协,表达了自身的社会批判,或是通过小说传达出了自己的道德诉求,使得作品本身更加具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吕华玲. 浅析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原因[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4:53-53.

[2]苏丽敏. 从《茶花女》分析男权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悲剧[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 29(010):175-176.

[3]唐晓琴. 《论封建婚姻观——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J]. 文教资料, 2010, 000(012):10-11.

[4]金羽炜. 简析《茶花女》玛格丽特的女性主义爱情观[J].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2015:102-104.

[5]程海峰. 论《红楼梦》"木石前盟"的悲剧美学[J]. 中国美学研究, 2016, 000(002):P.61-73.

[6]伍联群. 论杜十娘与茶花女的文化悲剧意蕴[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140-144.

猜你喜欢
爱情悲剧茶花女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别样解读《红楼梦》
茶花女吊灯
《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及叙事艺术
关于伦理之理的理性思考
简析《花月痕》中韦痴珠和刘秋痕的爱情悲剧
浅析《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和润叶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