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茹 李祥耀
摘 要:文徵明的题画诗主要分隐逸诗、山水诗、花鸟诗和人物诗四类;这些诗具有简约美、绘画美、意境美等特点。其诗没有恢弘开阔的气象,较少充满青春气息的浪漫情怀,大多呈现平淡清新之美,流露出悠游江南的闲适情感。从题画诗也可以看出文徵明对陆游、苏轼、白居易、柳宗元诗歌的推崇。
关键词:文徵明;题画诗
作者简介:李芸茹(1998-),女,浙江瑞安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中文系学生;李祥耀(1978-),男,江苏赣榆人,文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2-0-03
《文徵明集》现收其题画诗四百余首。文氏题诗入画,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将诗歌与书法艺术呈现在画幅之上,使观赏者既可赏画、又可品诗、还可观书,构成了中国画的艺术特色。
一、题画诗的主要内容
(一)主要题材
文徵明题画诗的主要题材可分隐逸诗、山水诗、花鸟诗和人物诗四类。
1.隐逸诗
文徵明从青年时起,取得功名的外向欲求和向往闲适自由的内在个性就始终作为一对矛盾体存在。他不慕功名利禄,“宁庶人以厚币招致海内名士,徵仲谢弗往”[1]P306,但希望得到重用,多次参加科举未果,54岁时被举荐进京,深感官场的黑时间,便“谢病归”[1]P305,专力于诗文书画。文徵明在题画诗中透露出对隐逸闲适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桑麻鸡犬自成村,天遣渔郎得问津。世上神仙知不远,桃花只待有缘人”[2]P401、“书卷茶垆百虑融,梦回午枕住窗风。忙身见画刚生愧,安得清闲似画中”[2]P398、“茅堂梁水上,山色正当门。文简九龙堂,贤孙半亩园。竹中随客赋,树下戏禽言。乔木转苍荟,居然绿树村”[2]P873都体现了他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诗中人物也多是逃避现实而陶醉山水的“高士”,如“幽人娱寂境,燕坐咏歌长”[2]P103、“山翁拥褐不出户,坐看野人争渡桥”[2]P406、“一代高人今不见,依然劲节洒清风”[2]P119、“清真寒谷秀,幽獨野人心”[2]P1065等,从中亦能看出文氏对“高士”生活的向往。辞官归田之后,他“筑室于舍东,曰‘玉磬山房,树两桐于庭,日徘徊啸咏其中”[1]P306,隐逸于田园。
2.山水诗
文徵明性好山水,创作之暇常游览名胜,寄怀自然,他将山水自然、扁舟一叶、浪迹江湖作为理想。其山水诗多表现幽雅深静的自然境界,且山水诗贵在淡泊,飘然洒脱。如《题画》中“隔江群山百迭秋,青烟漠漠望中收。松摇落日黄金碎,江浸长空碧玉流。水阁虚名占胜槩,野情萧散在沧州。人间佳境非难觅,自是尘缘不易投。”[2]P226文徵明借诗境开拓意境,将世俗的生活气息与一股空灵气息融合交织。又如《题徐幼文山水卷中》写得十分豁达开朗,“山江郁岧荛,湖水清且深。愿兹山水间,适可谐中心。素波浩无际,灌木敷高阴。俯仰良已嘉,悠然缓重襟。白云互舒敛,游鳞或浮沉。况此有深契,逍遥弄鸣琴。鸣琴激清风,时复申讴吟。所乐自有在,匪为轻华簪。”[2]P803好山好水好风景,“愿兹山水间,适可谐中心”表达了文徵明的情感倾向和人生体验。
3.花鸟诗
花鸟作品也颇受文徵明喜爱,其题画诗中亦有不少此类题材之作,如《题画菊》、《墨牡丹》、《题兰》等。菊花在深秋不畏秋寒独自开放,文氏对其赞美有加:“篱根粲黄菊,剪剪媚霜姿。寒香万晚节,不恨秋风迟。贞坚有至性,抵死抱枯枝。岂如桃花李,飘零成锦堆。”[2]P13菊花是高洁品格的徵,残谢之后不会像桃花一样凋落花瓣,故文徵明称其“贞坚有至性,抵死抱枯枝”。“邓尉有古柏,实为群木冠。挺生岩壑间,雨露为之灌”[2]P806,柏树斗寒傲雪、坚毅挺拔,乃百木之长,素为正气、高尚、长寿、不朽的象徵,文徵明称赞其“立节贵如此,卓尔昭云汉”。除了描写花卉类,文徵明也对飞禽走兽也甚喜爱。如《画鹊》:“日光浮喜动薝楹,鸟鹊于人亦有情。小雨初收风泼泼,乱飞丛竹送欢声。”[2]P390诗歌描写了喜鹊于人有情,给人们带来欢乐,表达了文徵明的喜爱之情。又如《鹤所图》中描写仙鹤“有时起舞月在席,何处长鸣风满林。见说周旋无长物,树竿修竹一床琴”[2]P968,文徵明将仙鹤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似乎能看到仙鹤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风声随着鸣叫声响彻林子。
4.人物诗
人物诗也是文徵明题画诗中的重要内容,如《采莲图》、《采桑图》、《题太白像》、《寒林钟馗图》等。《采桑图》首句“茜裙青袂谁家女?结伴墙东采桑去”[2]P83,但笔锋一转“采桑日暮怕归迟,室中箔寒蚕苦饥。只愁墙下桑叶稀,不知墙头花乱飞”写出了采桑女为生计忧愁不堪。末句“一春辛苦只自知,百年能着几罗衣?”表达了文徵明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无言的怒斥。在《寒林钟馗图》中,他先以“朔风吹沙目欲迷,官柳摇金梅绽蕊”[2]P833渲染一种诡异迷惑的气氛,紧接着引出钟馗,描写其外貌“终南进士崛然起,带束蓝袍靴露趾。手执硬黄书一纸,若曰‘上帝锡尔祉。”而“肯放妖狐摇九尾?一声爆竹人尽靡,明日春光万余里”则突出了钟馗正气浩然与刚直不阿。
二、题画诗的文学特质
(一)题画诗的美学特征
题诗入画,不仅提高了文徵明的画作品格,更使画作呈现出“画上有诗”的美学意义。
1.简约美
画作篇幅大小有限,要想使题画诗具有“锦上添花”之美,语言须简单明了,格调要高妙绝伦,故“一语惊人”便是题画诗的要点。如《题枯木竹石》:“乔木倚苍石,众卉不可干。不有萧萧者,谁应伴岁寒?”[2]P379全诗仅四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枯木静静生长在苍石旁,周围的百草对其不敢侵犯,没有草木摇落的声音,谁来陪伴自己度过这寒冷的季节?文徵明借物咏志,表达了自己如枯木一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抒发了难以找到同道中人的抑郁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坚硬顽强的性格。“随意作焦墨,山干树亦枯。直须一斛酒,浇过看模糊”[2]P1065这首是文徵明的《题画》,从寥寥几句诗中我们于空寂中感到了一份隐居生活的清新脱俗。诗句语言浅切平易,通过“随意”、“干山”、“枯树”、“一斛酒”、“模糊”描绘了山人逍遥自在的生活,表现了内心洒脱之情,语言明了,格调不凡。
2.绘画美
诗人“使笔如画”,使题画诗艺术地再现画中的景物和情趣,造就一种诗的绘画美,诗人题画是在绘画作品的艺术思维上的二度创作,好的题诗源于画作但常高于画作。如《题画》诗曰:“烟敛秋山明,雨歇寒皋静。幽人坐忘言,微风进渔艇。木落川原空,斜阳堕虚影。”[2]P810诗将画中富有肃秋气息的晨雾、秋雨、幽人、凉风、落木、斜阳组成一幅秋风萧瑟的风景图,并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生机蓬勃的意境。秋日清晨的烟雾慢慢散去,朦胧的小山渐渐明朗清晰的出现在眼前,秋雨已停歇,寒皋也随着雨声的消逝而变得安静。幽居之人坐在小渔船中享受着微风的轻抚而忘其所言。树叶凋零,原野也变得空荡荡的,西斜的太阳坠落在虚影之中。题诗所具有的绘画造型美,给人以诗情画意的艺术享受,一幅美妙绝伦的秋景图跃入眼帘。又如《题画》中“仙人原自爱蓬莱,瑶草金枝次第开。欸乃一声青雀艇,逍遥乡屧凤凰台。”[2]P1094一幅仙人图跃然纸上,自古以来仙人都对蓬莱情有独钟,那里的瑶草、金枝次第开放。当他们“欸乃”一声似乎便能呼唤青雀小船,踩着乡屧自由自在地走在凤凰台上。
3.意境美
意境美,就是诗歌中的思想境界和寄托,这是题画诗的灵魂。文氏题画诗思想内容意境高远,历千百年人们依然能从诗中感受到独特的思想境界和魅力。如《参竹齐图》诗云:“何事可相参?萧萧竹数竿。虚心聊自倚,高节许谁干?有斐得君子,清真托岁寒。”[2]P849文徵明以竹子代表所认同的节气与精神,在赞颂竹子“清真托岁寒”的高尚品格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清高”“有节”的高贵品质。诗人借竹而“发之”,表现了与世无争、看淡生死与名利、“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达智慧,其美意无穷。又如《采莲图》中:“横塘西头春水生,荷花落日照人明,花深叶暗不辨人,有时叶底闻歌声。歌声宛转谁家女?自把双桡击兰渚。不愁击渚溅红裳,水中惊起双鸳鸯。”[2]P83诗中“横塘”、“春水”、“荷花”、“落日”渲染了春天落日歸山的温暖和煦之景,而采莲女宛转的“歌声”将画面化静为动,唱着歌划着桨,鸳鸯在水中嬉戏玩闹。诗中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文徵明用轻松明亮的文字刻画了采莲女归家的情景,抒发了内心对闲适安宁生活的向往,表达了高尚意境之美。
从文徵明的题画诗可以看出,题画诗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和高雅情境在诗坛画苑独树一帜,它所具有的美感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3]P45
(二)题画诗折射的诗学追求
前人曾评价文徵明的诗“雅饬之中时饶逸韵”[4]P136、“徵明秉志雅洁,其画细润而潇洒,诗格亦如之”[4]P189。从文徵明的题画诗中可以看出其诗没有恢弘开阔的气象,较少充满青春气息的浪漫情怀,大多呈现平淡清新之美,流露出悠游江南的闲适情感。他常用浅切平易的语言、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来表现自己退避政治、希望归隐、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游山玩水效法陶渊明的“旷达”生活态度。如“春山沉沉春雨晴,白雪深处闻鸡声”[2]P819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读者眼前立刻展现了一幅初春积雪未融,春雨过后晴空万里之图,在这空旷幽静的山上传来鸡的鸣叫声,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如“幽人睡起日亭午,坐看凉影流空庭。心闲无营静于洗,有时清风落书几”[2]P836,诗人心无旁骛,静赏大自然风光,远离世俗喧嚣,内心得到净化。
文徵明的诗学思想从何而来呢?他曾对友人何良俊说:“吾少年学诗,从陆放翁入,故格调卑弱,不若诸君皆唐音也。”[4]P1990从中看出文徵明的诗歌创作与陆游密切相关,且与宋诗有渊源。陆游的诗大体上是宏伟豪放、热情洋溢的,其晚期的诗中有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而文徵明正是受其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影响深远。除了陆游给文徵明影响,文徵明也在苏轼清新豪健的诗中找到了一股朴质清淡、空灵隽永之气,在《题东坡画竹》[2]P830中云“眉山一代称文雄”,对苏轼充满了赞赏与仰慕之意。随后中晚唐的白居易、柳宗元也成了文徵明诗歌创作学习的对象。白居易的讽喻诗和闲适诗享誉中外,而文徵明的诗歌创作则学习其闲适诗的淡泊平和、闲逸悠然,其闲适诗多写个人闲居独处之感悟,本之于安分知足,济之以家给身闲,文之以殇咏弦歌,饰之以山水风月,诗风浅近平淡。如《小池》二首其一:“昼倦前斋热,晚爱小池清。映林余景没,近水微凉生。坐把蒲葵扇,闲吟三两声。”表达了知足常乐的心态,向往闲情逸致的生活,抒发情志雅致无比。而文徵明的“关门不遣闲人到,时诵离骚一两章”[2]P52亦传达出一股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没有闲人的打扰,按自己的心意生活,时而游山玩水,时而创作诗词歌赋,不食人间烟火。柳宗元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也为文徵明称道,柳宗元喜欢使用“哀猿”、“孤城”、“寒月”等带凄清情绪与奇险的意向,在设色上亦喜爱使用翠、碧、青等冷色调。而文徵明的题画诗中使用冷色调的词语也非常频繁,如“幽人”、“幽鸟”、“寒烟”、“寒月”、“夜深”、“深寂”、“枯藤”、“枯鱼”等。如《题云林山水》中文徵明写到“茆亭人稀到,幽襟可尽欢。水流云外乡,猿啸谷中寒。”[2]P567可见文、柳诗在设色、造语、意境上颇为相似。文氏清丽抒情的诗风,大体是受陆游、柳宗元、白居易之影响。
注释:
[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2]文徵明.文徵明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朱彛尊.静志居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