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子君 施丽
基金项目:本文为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码S202010496059。
摘 要:作为自然界中永恒存在的个体,在无限的宇宙中有无数的星星,它们有着自己的独特规律,是不为人所改造的独立存在,人们羡慕它闪耀的光芒,失意时抬头望着它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思念亲人时望着它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星星自然而然就成为作家笔下具有象征意义的实物载体。东西方文学中各类诗人作家笔下的星星意象不尽相同,在表达情感等方面却有共同之处。本文分析东西方各类诗集和文学作品的星星意象,力图找出星星意象的类相似性及人类共同的情感。
关键词:星星;意象;相似性
作者简介:邹子君(1999-),女,汉族,湖北黄冈人,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翻译;施丽(1999-)女,侗族,贵州镇远人,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2-0-03
前言:
人类和星星之间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巴比伦人把星星称为“天上的羊”,把行星称为“随年的羊”。中国古代把人间帝国建制搬上了天空,将星空想象成一幅巨大的天上人间图像。中国古代星空划分和命名体系是在“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下建立。人类祖先对星空的想象都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不同的生存环境及生产特点,决定了星空文化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多彩。如今,星星不仅是自然界独立存在的天体,也逐渐成为一个被人类赋予丰富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文化载体。各类星星由具体转为抽象,成为一幅人类精神世界的“手可摘星辰”图。星星既不像月亮般性情多变,也不似太阳般热情如火,因而深得文人的喜爱。古今中外,无数名人骚客对星星进行浓墨重彩的描述,传达人类共同的情感:永恒与孤独、离别与思念、希望与梦想等不一而足。
一、永恒与孤独
无数颗星星在茫无际涯的宇宙中运动着,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因此,在东西方文学作品中,星星被引申为永恒和孤独的象征。中国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嫦娥》就融入了孤独与永恒的星星意象。“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这两句描绘的是主人公夜不能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然的心境。[1]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却终不能如愿,独处孤室的不寐者看着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晨星,也将隐没,消失于视线,却永刻于心头。“晓星沉”,表明时间已到将晓未晓之际。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几乎可以触摸到。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他将这种孤独寓于星辰之上,可以说是诗人精神的永恒与孤独。
“灿烂的星!我祈求像你那样坚定——”是英国著名诗人济慈发出的叹息。1819年,济慈对十八岁的芳妮·布劳恩一见钟情。《灿烂的星星》[2]便是写给她的一首情诗。《灿烂的星星》[3]是一首五音步抑扬格的十四行诗。前八行写出了星星像个隐士般永恒于世的特点。但在永恒孤独的星星面前,诗人不愿像“高悬夜空”的星星那样永恒而坚定地“用圣水冲洗人所卜居的岸沿或者注视飘飞的白雪,象面幕,灿烂、轻盈,覆盖着洼地和高山”,却想拥有星星的永恒与坚定。后六行阐释了原因,因为作者渴望像凡人一样拥有俗世爱情,“只愿坚定不移地以头枕在爱人酥软的胸铺上”,永远感受着爱情的幸福与甜蜜。丹麦诗人英格尔·克里斯坦森将星星比作是一片蓝灰色的海洋以及土地,忧郁的蓝灰色给人沉寂、肃穆之感,土地给人以宽厚、钝重之形,恰似天体给人的永恒之态。星星的闪烁像消失的灯塔被作者用心捕捉,却又无法捕捉。真实的星星就那样遥不可及的挂在天上,意象的星星就在天上永住与现实世界永隔。前苏联诗人帕斯捷尔纳克[4]曾这样写道“这些星星应该哈哈大笑,宇宙啊——實际是荒凉的地方。”面对苏联政府和文化界的批判,帕斯捷尔纳克注定成为了一颗渺小且孤独的星星,即使散发着光芒,却也掩盖在群星的光辉中无人问津。偌大的宇宙,当下却无一个伯乐去为这颗星星正名。直到诗人病逝22年后才渐渐恢复名誉。就像梵高等身后才出名的大家,生前必有无数个不被理解的孤独,希望破碎的永恒。
无论是东方诗人心中的孤独与苦闷还是西方文人对永恒的渴望与内心的寂寞,星星使他们产生了情感共鸣。即使星星孤独地挂在无垠的天空显得如此渺小,但是此刻也许除了星星外,再无他人对他们投以慰藉。无论是内心的孤寂,爱情的渴望还是无人赏识的痛苦,星星永远都是永恒的代表与孤独的良药。
二、离别与思念
星星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它是美丽的象征,也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它寄托了人们的相思,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中国作家迟子建的笔下创造出的星星意象数不胜数,《北极村童话》[5]中,纯真的小女孩有提及到她妈妈生下她时梦见一颗星星扑到怀里,从此就在小女孩心中埋下了一颗思念的种子。小女孩在姥姥家里看见的大部分东西都被她比喻成了星星。例如,在第五章中她将鱼的鳞片比作金光闪闪的星星,在第八章中将星星比作蜡烛的火苗。接触到所有的事物都能联系到星星,这也许是她太思念母亲的缘故。此外,星星还代表着天人永隔的离别。逝去的亲人会在天上注视着你,如果你想他了,就抬头望着天上的星星,最亮的那颗就是你思念之人。在迟子建的《雾月牛栏》[6]中,宝坠在继父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去见他时,首先经过的是洒满星光的冰冷的院子,在开门的一瞬间他害怕了,因为他知道继父即将离开人世,他受不了房间里沉甸甸的气息和继父离开的事实,即使不是生父,却胜似生父。进门之前的景物描写暗示着继父即将与家人天人永隔的事实,让他感到害怕想止步于门外。中国宋代诗人刘著在他的一首词《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中也写到了星星。“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由当年写到此夕。[7]茫茫百感,袭上心头,除了诗和酒,世上没有什么能寄托自己对南方女子的思恋,消遣自己的愁怀。于是,借酒浇愁,苍茫无际的天野,有星光作伴,月色相陪。
星星挂在高空,遥远又寂寥,挂在天上纹丝不动,就像不在身边的一群心上人,與地上的凡人彼此相望。凡人借星星表达对他人思念的柔情与分别的痛楚,星星静静地看着,仿佛给予凡人杯水车薪般的共鸣。小王子[8]眼里的星星是“如果你爱上一朵生长在某颗星球上的花,当你抬头仰望满天繁星时,你会觉得很幸福,因为仿佛所有的星星上都开满了鲜花。”小王子对远在母星的心爱的玫瑰花的思念纯粹而暖心,你在或不在都没关系,每颗星星都像极了你在的地方。而海涅眼里是“星星们动也不动,高高地悬在天空,千万年彼此相望,怀着爱情的苦痛。”[9]海涅早年先后爱上两位堂叔妹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不幸的爱情让他领会到爱情的真谛:尽管年华不再,岁月更迭,人类的爱情应像那璀璨的星河,耀眼夺目,永不褪色。无论以何种形式相爱,真正的爱情必将刻骨铭心,历久弥新。
东西方经典小说里,虽并未大篇幅描写星星但都或多或少地提及星星。离别与思念从未有国界之分,笔者指间婉转着的对亲人、情人的怀恋之情却总能通过星星远远的飘来。没有国界的星星恰是这夜间微妙感情的最佳呼应者。
三、希望与梦想
星星是黑暗中的光明,当你迷路时,抬头望望天上的北极星,你就会找到出路;星星是心灵的归宿,当你失意时,试着对星星倾诉、呐喊,它虽然不会跟你抱怨,但它是最好的倾听者。在中国作家迟子建笔下,《清水洗尘》[10]中对于星星的描写大都寄予了主人公天灶的希望与梦想。在这个作品里,星星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是天灶帮妈妈把她洗澡的脏水倒掉时,他想起了小伙伴肖大伟的各种嘲讽。在他所处的时代,全家人每年只有到过年的某一天才能洗一次澡,而天灶都是用家人洗过的脏水来洗,并且他每年都是烧水的那个人。而肖大伟却可以自己洗一盆清水澡,来自大伟的嘲讽就如晴天霹雳般直击天灶的心灵。“夜色已深,星星因黑暗的加剧而显得气息奄奄,微弱的光芒宛如一个人在弥留之际细若游丝的气息。”这样的描述可以说是天灶心中梦想的破灭。而第二次出现的星星的描写是天灶在不断努力地争取并且得到了妈妈的允许后,他笑了,在他看来,灶炕就是一个永无白昼的夜空,而火星则是满天的繁星,这个星空带给他的是温暖的感觉。柴火在燃烧也意味着他的梦想在燃起。最后一次出现的星星则是他终于在澡盆里洗着清水,仰望着星空,那经久不息的星星穿过茫茫黑暗飞进他的窗口,同时也飞进了他的心口。此时他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星星也为他欢喜。现代中国诗人江河在《星星变奏曲》中运用了很多星星意象。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11]诗的最后一节:“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芒果街上的小屋》[12]里的十几岁的主人翁埃斯佩朗莎说过:“那些住在山上、睡得靠星星如此近的人,他们忘记了我们这些住在地面上的人。他们根本不朝下看,除非为了体会住在山上的心满意足。”对于生活在底层的主人翁和她的伙伴而言,星星便是那幸福与希望,每靠近一点,就被希望的光辉拥抱得多一点。埃斯佩朗莎渴望改变自己的现状,内心否定芒果街众人对自己的刻板印象,热诚地追逐着一切美好的事物,梦想着有一天离开芒果街。即使生活困顿,周围人鱼龙混杂,偷车的男孩、被迫说英语的胖女人以及在街灯下独舞的马琳都没有改变她的想法。最终,她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芒果街也不再是她想逃离的噩梦,而是梦开始的地方。
不断追逐着梦想与希望,光明也陆续露出头角。东西方不同作家在作品中刻画的逆境中找寻希望的主人翁形象无疑给广大读者以心灵震撼。主人翁们喜欢将希望比作星星,实现梦想便是摘星的过程,一种看得见的浪漫。现实中的人们何尝不是这样,一颗流星的划过便是无数梦想的实现。
总结:
星星意象的产生是由过去的知识体系和社会环境形成的,这些意象就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内部世代相传的传说或故事。奇妙瑰丽的想象与星星相结合,恰好抒发了人类微妙的情感,造就了不凡的艺术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难找出它们所代表的情感相同之处。从现实距离的角度来说,人们往往在处于人生低谷时,将自己代入星星角色,所以在与夜晚星辰相伴时感到孤寂。从心理距离的角度来看,星星已经化为人们心中永恒的一种思念,它是亲人或情人的化身,是现实中的人对离世亲人或情人的思念与祝福。从星星自身来说,它是黑夜中为人指明道路的物体,它发出的光芒似乎照进了人们内心深处,指引着人们走向正确的路、希望的路,这对东方人如此,对西方人亦如此。
参考文献:
[1]印德超.满怀孤寂向谁诉 欲语还休——李商隐《嫦娥》诗鉴赏[J].语文月刊,2008,(5):10-11.
[2]张萌,王谦.追求永恒之旅——济慈《灿烂的星》赏析[J].群文天地,2012,(3):269-270.
[3]尹书琪.明星闪烁,雪花飞扬——济慈《灿烂的星》和徐志摩《雪花的快乐》比较赏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7,5:97-98.
[4]https://baike.baidu.com/item/鲍利斯·列奥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772586?fr=kg_general.
[5]迟子建.中国好小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04-21.
[6]迟子建.采果浆的人:迟子建短篇小说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3.
[7]刘著.鹧鸪天 雪照山城玉指寒[J].意林文汇,2016,(22):1.
[8][法]圣埃克苏佩著.小王子:精装版(尹丽丽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10:73.
[9]https://m.pinshiwen.com/waiwen/aiqing/2019052665193.html?from=singlemessage.
[10]迟子建.中国好小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123-132.
[11]范剑萍.究其言,竟其情——以《星星变奏曲》为例谈现代诗教学内容的确定[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3):24-27.
[12][美]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潘帕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2006: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