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秀,汪春青
(安徽省胸科医院,安徽 合肥 230022)
耐多药结核病(MDR-TB)为临床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对于进行积极治疗并加入合理护理管理才能保证治疗效果。近年来,我国耐多药结核病发病率升高,传统机械按照医嘱护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要求,需要持续性改进护理质量,适应新的要求方可控制疾病发展。根据以上情况,本次重点分析持续性质量改进对于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护理中作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我科室接受治疗的68例耐多药结核病治疗的患者,入选标准:传统药敏试验证实为异烟肼耐药且利福平耐药,结合分支杆菌复合群鉴定为“结合分支杆菌”;患者同意本次护理方法,无精神障碍。排除标准:脑部疾病及精神障碍;药物或者酒精依赖史。将以上68例患者按照治疗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具有患者34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1例,年龄23-65岁,平均(42.84±3.24)岁,对照组男2 0例,女14例,年龄2 4-6 8岁,平均(42.85±3.23)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进行组间互相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比如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针对性护理,根据医嘱用药等,观察组患者加入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具体护理如下:①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小组由具有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技能扎实的护理人员构成,小组成员上岗前做好培训工作,对小组成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②全面分析患者病情。通过病例查询、与患者交流等形式了解患者疾病情况,同时了解患者用药史、家族史,认真做好相关内容及数据的归纳总结。③持续质量改进计划合理制定。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制定合理护理方案,将护理常见问题融入其中,通过相关材料详细阅读,总结方案内容。相关内容首先为不良反应情况,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建立针对性不良反应护理方案。然后用药依从性护理。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时,由于需要长时间治疗并且治疗效果不显著,患者会产生抵触心理,此时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焦虑,向患者说明通过治疗后获得满意效果的病友治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④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课采取多渠道进行,包括一对一宣教,跟踪式卫生宣教等,并将相关知识制定成小手册分发患者,患者可以随时查看。
1.3 观察指标。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使用耐多药治疗知识度问卷(MDR-TB)调查患者相关知识情况,包括基础知识、化疗方案、毒副作用、合理饮食、合理用药。按时复查等,总分为100分,≥85分为认知度高,70-85为认识度中,<70分为低认识度[1]。使用生化量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2]。
1.4 统计学分析。相关数据均纳入统计分析软件SPSS 22.0中分析比较,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并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以卡方检验分析,数据经过比较后P<0.05为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耐多药结核病认识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于耐多药肺结核认识度高患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耐多药结核病认识度比较[n(%)]
2.2 生活质量比较。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s)
?
结核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长期服药后容易导致耐药性发生,从而引发多耐药结核病发生。该疾病具有较高传染性且治疗时间长,在进行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会随之升高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加重患者负担[3-6]。
传统按照医嘱护理不能适应多耐药性结核病管理,因此本次笔者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护理质量[7-11]。建立小组成员专职从事于质量改进及跟踪,提高项目进展顺利度;全面分析患者病情根据具体病情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给予患者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于疾病以及治疗认识度,提高治疗依从性。通过以上护理干预后患者对于疾病认识度提高且生活获得较大改善,研究结果与罗秀丽报道基本一致[12],均说明该种护理模式有效性。最后笔者认为:在对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护理时加入持续性质量改进护理干预,明显提高患者对于耐多药认识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