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胥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肾内科,山东 济宁 272000)
对于肾内科患者而言,病情通常较为严重并且复杂,对此在对其实施治疗基础上,配合展开全面护理干预同样意义显著,但是期间往往会呈现出系列不良事件的现象,从而使得护理质量表现出一定程度降低,对此确定有效方式展开肾内科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意义显著[1-2]。本次研究将针对肾内科患者探析优质护理管理模式运用可行性,以实现肾内科护理管理质量的显著提升,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98例肾内科患者数字奇偶法分组;管理组(49例):女18例,男31例;年龄19-81岁,平均(52.19±2.79)岁;对照组(49例):女17例,男32例;年龄20-82岁,平均(52.22±2.82)岁;纳入标准:①表现出较高肾内科管理依从性;②均接受肾内科护理管理;排除标准:①对于管理要求无法积极配合;②存在意识、认识以及基础交流障碍等;就两组肾内科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均衡性显著(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展开护理管理,主要就肾内科护理工作常规给予对应要求,对于系列规范需要充分遵循;管理组:采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展开护理管理,具体见讨论。
1.3 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肾内科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穿刺点出血、换错药以及坠床)发生率、护理质量得分(护理文书、分级护理、病区管理、抢救护理以及消毒隔离)。
表2 两组肾内科患者护理质量得分临床对比(±s)
表2 两组肾内科患者护理质量得分临床对比(±s)
?
1.4 判断标准。对于两组肾内科患者护理质量得分,分别于护理文书、分级护理、病区管理、抢救护理以及消毒隔离几方面展开模糊数字评定,越高分值对应肾内科患者越优护理质量[3]。
1.5 统计学分析。对于两组肾内科患者护理结果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2.0展开处理,计数资料(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行χ2检验,以n(%)表示,计量资料(护理质量得分)行t检验,以(±s)表示,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两组护理不良事件主要体现为穿刺点出血、换错药以及坠床几方面,最终发现管理组肾内科患者总不良事件率(6.12%)低于对照组(26.53%)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肾内科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对比[n(%)]
2.2 护理质量得分对比。管理组护理文书评分、分级护理评分、病区管理评分、抢救护理评分以及消毒隔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2。
针对肾内科患者在开展护理管理工作期间,优质护理管理模式有效运用效果显著,具体为:针对肾内科护理工作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对应完成护理方案制定,对于护理目标进行充分完善。期间就不良事件引发原因需要充分明确,此外对于肾内科患者而言,因为呈现出较为显著特殊性,表现出较大护理难度,对此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就患者基本情况进行结合,对肾内科疾病特点进行分析,以确保优质护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4-6]。具体开展护理工作前,需要利用查阅资料以及咨询等系列方式对应完成优质护理管理方案制定,并且针对肾内科护理人员在固定时间展开培训工作,使其综合素质以及个人工作能力显著提升。此外就安全意识沟通水平与不良事件处理能力需要进行充分培养。在护理期间对于护患关系可以充分维护,对于不良事件出现能够给予防止,此外对于优质护理管理内容需充分落实,就患者需求护理人员及时了解,对其给予充分满足[7-14]。
总而言之,优质护理管理模式的有效运用,可实现肾内科患者不良事件充分减少,并同时使得护理质量评分显著提升,最终实现肾内科患者有效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