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希侠
(廊坊市京东中美医院影像科 河北 廊坊 130000)
前列腺癌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老年男性中发病率极高,发病率随老年人年龄增长而递增[1]。传统的诊断方法为直肠指诊、血清抗原检查及超声检查[2],上述检查方式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检查结果的准确率不尽如人意,现代临床中急需一种更加便捷、可靠的检查方式,磁共振波谱检查法由于可以更为直观的展现病变位置及代谢情况,同时具有无创诊断、敏感度高、特异性明显等优点,所以在临床诊治中更为广泛的应用,本次研究通过对72 名研究对象的磁共振波谱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本次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本次研究选取2018 年5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确诊为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患者各36 例,均行核磁共振波谱检查、实验室检查。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①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核磁共振波谱扫描检查结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两项检查阳性患者,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扫描检查的敏感率及特异率;②比较两组患者经过核磁共振检查后(胆碱+肌酸)/枸椽酸盐(CC/C)指标数。
本次研究中将核磁共振检查后CC/C >0.99 的患者视为磁共振波普呈阳性。
数据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次研究中,72 例患者中经病理学诊断前列腺癌患者36 例,经核磁共振检查前列腺癌患者34 例,本次研究中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4.4%、87.68%。
观察组患者的CC/C 值(1.88±0.48)高于对照组患者CC/C 值(0.74±0.12),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
前列腺癌的致病因素虽然尚未完全阐明,但国际医学上将其致病因素大多与年龄、种族、地域、遗传及基因突变有关,而饮食与肥胖为其主要诱发因素。绝大多数的前列腺癌患者为前列腺腺癌,占比95%以上,其他导管腺癌、黏液腺癌、小细胞癌等只占比3%左右。随着对前列腺癌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临床治疗中可以将其划分为(1)潜伏型,此类患者一般肿瘤较小且一般情况下无不良症状,绝大部分情况不会出现转移,终身不被发现;(2)临床型,该型患者症状主要为尿路梗阻,尿频、尿急、排尿不便等,一般情况下该型患者症状较为明显且转移较晚,临床治疗预后较好;(3)(隐蔽型)该类型前列腺癌很难在早期被发现,症状出现较晚,且癌细胞转移时间较早,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发生扩散甚至到前列腺之外,更加严重的患者出现癌细胞骨转移,对患者的危害性为三型中最大。另有研究表明,家族成员患有前列腺癌,其他成员前列腺癌致病概率远大于未患前列腺癌家族的成员[3]。
大部分前列腺癌生长速度较慢,转移较晚,完全可以通过定期体检来进行预防,由于年龄是前列腺癌最大的危险因素,所以建议45 岁以上的男性患者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直肠指检来提早发现,上述两项数据出现异常时,可以考虑行核磁共振波谱检测、穿刺活检、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确诊,其中核磁共振波谱检测有着时间短,无伤害的优点,且其在确诊敏感性和特异性上表现优异,可以作为实验室检查前的辅助检查手段[4],如果检查结果接近国际标准的0.99 呈阳性,则需要进一步开展相关诊治工作。
核磁共振波谱检测原理是判断病患CC/C 值是否达到国际标准的阈值0.99,国内外的各项研究结果均有证明,患有前列腺癌患者的CC/C 值通常在1.8 左右,而患有前列腺增生的患者检查的CC/C 值通常小于0.8,由于两种患者的CC/C 指标差异较大,判断依据更为明显,方便医生对患有前列腺疾病的患者进行区分,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检测得到的指标明确,结果明显,医务人员可以较为直观地通过CC/C 值再结合患者本人的病症进行综合判断,可以尽早确定患者病情,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
本次研究中,研究结果显示,72 名患者中经核磁检测确定34 名阳性患者,通过病理学诊断确诊36 例阳性患者,核磁共振波谱诊断的敏感度高达94.44%。此项数据表明,核磁共振波谱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临床使用可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本次检测呈阳性的前列腺癌患者的CC/C 值为(1.88±0.48),这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数据一致,这一数据真实的反映了前列腺癌症患者的癌细胞的活跃程度的增殖速度[5],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以数值的模式方便而直观地显现患者前列腺状态,为医务人员病情判断提供有力依据。
本次研究中,经病理学检查呈阳性而核磁共振波谱检测呈阴性的2 名患者均无明显症状,为(1)潜伏型患者,生理机能及泌尿生殖系统均无明显异变,未发现细胞转移,推测其CC/C 指标较低一方面由于潜伏型前列腺癌患者的癌细胞增殖速度及细胞活性均低于临床型和隐蔽型两类前列腺癌症。其他34 例前列腺癌患者中临床型及隐蔽型患者分别为22 例:12 例,其中临床型患者只有3 例出现转移现象,与患者本人了解,此三例患者病程较长,均超过5 年,但由于症状较轻,未能及时入院进行治疗。12 例隐蔽型患者中,出现癌细胞大面积扩散转移的患者7 例,其中骨转移1 例,经治疗后电话随访发现,此类患者预后较差。
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疾病的诊断过程变得简洁、方便,但仍要考虑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检查数据各有差异,同时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下,检测的化合物或代谢物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化学位移,检查结果可能与患者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别,需要在进行核磁共振的检查工作中,严格规范操作,避免人为操作失误导致不良事件出现。
王振强等[6]学者通过联合T2WI 与磁共振波谱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方式,证明磁共振波谱成像能够显示病变位置及其代谢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该学者选取了80 例患者,对其联合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T2 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波谱成像诊断,联合应用m敏感性h 和准确性显著提高,但与单独应用磁共振波谱成像诊断方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高于T2WI 的诊断方法。
夏金祥等[7]学者通过分析磁共振检查中患者患有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的CC/C 指标差异,分析指标原理的通知确定两种疾病的大概数值。该学者选取24 例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患者检查CC/C 指标,患者前列腺增生发生时,体内枸橼酸盐(Cit)增多,所以前列腺增生患者的CC/C 指标要低于前列腺癌症患者。
本次研究中的结果与上述研究项目的结果相符,可以证明本次研究内容的科学性。随着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应用技术不断深入发展,不但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率,还可以直观的为医生展现患病部位及周围情况,为后续的进一步诊治工作提供了便利,可以有效的帮助医生进行病情判断。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检验检测技术手段和仪器的不断进步,减少了活体穿刺检查,一方面患者可以很方便进行无伤检查,另一方数据化的诊断为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了可靠的参考保障,随着核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预见诊断敏感率与特意率会进一步提高,更加贴合患者、医务工作者的需求,在诊断、治疗疾病的同时减少患者所受伤害。就目前来讲,在前列腺癌诊断及病情判断过程中,使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无创伤等优点,安全性较高,应用范围及前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