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心豪
声乐艺术在我国有着非常长的发展历史,同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也在多年发展中形成了较为突出的特色。目前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体系中已经产生了很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声乐作品,同时这些声乐作品也具有比较突出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韵味。声乐作品《伤逝》是施光南创作的作品,在我国民族声乐和民族歌剧中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因此针对声乐作品《伤逝》的全面分析与深入探讨,能够深层次挖掘这部作品的艺术内涵,并立足于声乐演唱角度全面展示这部作品的艺术水平。下面也主要立足于这一点,谈一谈声乐作品《伤逝》的艺术韵味和演唱技巧。
声乐作品《伤逝》改编于鲁迅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一对民国时期的恋人子君和涓生自身思想觉醒的故事。声乐作品《伤逝》在创作的时候,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期我国经济形势得到了较好的转变,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部作品在创作的时候融入了革命歌曲的一些特点,使得这部声乐作品具有非常显著的时代特征[1]。不仅如此,声乐作品《伤逝》在创作的时候也融入了西方音乐演奏的技巧,将西方音乐的精华部分融入其中,使得整部声乐作品具有更为显著的艺术审美价值。施光南在创作声乐作品《伤逝》的时候,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得作品中旧社会青年群体的热血形象跃然而出,同时也使得声乐作品更加契合小说的主旨内涵。
声乐作品《伤逝》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创作的作品,通过歌剧的形式传达了新型音乐创作理念,同时也实现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跟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在声乐作品《伤逝》中,主人公就是子君。她身上有着善良勇敢、勤俭节约等很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由于这些传统美德的影响使得子君在任何事情上都表现得毫无怨言,在跟自己男友分手的时候也选择了默默承受。但是在后续社会环境变化、新思想和新潮流不断涌入的背景下,子君的思想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此后子君的人物形象开始变得更有激情,同时她身上也爆发出了非常显著的人物性格矛盾。这也使得子君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促使声乐作品《伤逝》具有了更好的艺术价值。
立足于整部声乐作品《伤逝》来看,其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这部声乐作品非常贴合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艺术生活基础[2]。第二,声乐作品《伤逝》在演出的时候,所使用的舞台布局、灯光工具、人物角色设计等内容都跟我国传统歌剧有着非常大的区别。这部作品融入了较多西方特色音乐元素,同时多体裁音乐元素的融入也使得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因此这部作品也是我国民族歌剧音乐体系进行创新发展的重要尝试。第三,声乐作品《伤逝》将传统的分场与分幕设计转化为了呈现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的结构体系,能够更好展现人物内在情感。第四,声乐作品《伤逝》也融入了西方歌剧特色,同时也构建了多种乐器相互融合的场景,使得声乐作品表现得更加立体。
施光南在创作声乐作品《伤逝》的时候,也展现出了很多创作艺术特点,这里也进行综合的分析。第一,民族性艺术特点。对于声乐作品来说,调式调性是展现音乐思维和艺术特点的重要模块。而施光南在创作声乐作品《伤逝》的时候,就使用了我国特色的五声调式和相关变化调式,使得具有我国显著民族音乐特色的宣叙调和咏叹调,能够跟西方声乐奏鸣曲式结构较好结合在一起[3]。第二,戏曲艺术特点。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施光南在创作声乐作品《伤逝》的时候也引入了我国传统戏曲声乐模式。比如男主人公涓生在演唱《刺向我心头的一把利剑》的时候就使用了戏曲拖腔等技巧。这也使得声乐作品添加了更多的艺术内涵,实现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文化跟西方歌剧音乐体系的融合。第三,中国式思维。西方音乐人在创作歌剧的时候非常重视音乐元素,并将其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手段。而施光南在创作声乐作品《伤逝》的时候则融入了中国歌剧创作模式,将人物形象特点和他们的心理变化当做第一位,并依托于此进行音乐元素的转换,使得整体演出表现得更加和谐。
为了更好明确声乐作品《伤逝》的演唱特征,这里也引入了两个音乐选段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结合声乐作品《伤逝》的音乐体系来看,最终选择了《一抹夕阳》这个经典片段进行演唱特征分析。
《一抹夕阳》是子君独唱的女高声咏叹调,具有非常强的抒情特征,体现了女主人公向往爱情并将自身喜悦表达出来的情感。整个乐曲分为五段。
在演唱引子段的时候,整体节奏比较缓慢,同时旋律听起来也比较悠扬。在演唱的时候,应该注意音乐旋律的变化,能够展现出子君等待涓生到来的激动与紧张心情。
在演唱A 乐段的时候,整体音乐处于中低区,演唱者应该维持较慢的速度,注意突出女主角的内心情感变化。在这段音乐开始的时候,乐谱就标记了mp 的力度,提示演唱者应该使用中弱力度进行演唱。在具体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也应该注意控制气息的平稳性,使得演唱过程表现得更加流畅[4]。需要注意的是,有很多演唱者在这个时候都过度重视强音的演唱,导致在演唱弱音的时候导致声音的质感下滑。因此这个乐段演唱的时候非常考验演唱者对于情感和声音的控制能力。
在演唱B 段的时候,整体音乐处于高音区,同时主人公的情绪在这个时候也变得非常激动。因此演唱者在具体演唱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关注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这段音乐主要可以分为上下两端。在演唱上段的时候,演唱者应该注意音乐乐谱中的休止符。此处主要体现出了女主人公的剧烈情绪变化,在演唱的时候要避免出现拖长音的情况。不仅如此,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还要注意节奏精准、咬字清晰和收音干净,提高演唱的综合成效。除此之外,演唱者还应该维持“啃”的动作,使得口腔能够保持打开的状态,使得八度跳音的演唱活动能够直接展现出来。在演唱下段音乐的时候,演唱者也应该注意女主人公情绪的变化。这段音乐使用了较多三连音接长音的模式。使用长音元素能够更好展现出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同时这个音乐段落也是整部音乐的高潮。特别是在“唱不尽姑娘的心声”处进行了三连音加切分音的节奏,使得音乐演唱可以更好凸显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对于演唱者来说,在演唱这个音乐段落的时候,演唱者应该投入更多的热情,同时还要充分把握女主角的情感变化,保证每个音的准确性。与此同时,在演唱的时候,音越高的时候就需要进行气息下沉,凸显气息使用与旋律变化的反方向特征。
A1 段跟A 段的段律和歌词基本上保持一致,但伴奏方面,A1 段表现得更加流畅。在演唱A1 段的时候,需要演唱者关注情感的变化,跟A 段的演唱区别开来。特别是后面两句重复演唱“我的心啊,难以平静”的时候,应该注意两句的情感区别。其中前面一句是整个乐曲情感的延续,而后面一句则是情感的抒发。这种音乐设计使得女主人公的情绪变得更加丰满,同时也容易让观众更好沉浸在音乐氛围当中。
在尾部的演唱中,演唱人员应该做好演唱收尾活动。尾部段落本身就是对最后一句的音乐扩充,同时在情感上也逐步趋于情境。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这一段的时候也要调整好自身的情绪,并逐步把控演奏活动趋于平静。
对于演唱人员来说,在演唱声乐作品《伤逝》其他音乐选段的时候,也应该充分重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同时还要在演唱的时候全面投入其中,并且还要控制好气息与旋律的协调与平稳,实现对声乐作品《伤逝》演唱的二次创作,提高演唱活动的总体成效。
施光南创作的声乐作品《伤逝》具有非常显著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我国民族歌剧发展中的重要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民族歌剧艺术体系的创新发展。在演唱声乐作品《伤逝》的时候,演唱者应该深入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立足于情感内涵进行声乐演唱。这也需要演唱者全身心投入其中,同时还要把握整个演唱活动的情感节奏,才能够较好保证演出效果。在演奏其他声乐作品的时候,演唱者也应该注意体会人物角色的情感波动,并依托于此调整声乐演唱的技巧,使得声乐演唱活动可以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