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金钗 刘建阳 徐桂花
1.浙江省衢州市中医医院 (浙江 衢州, 324000) 2.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
呃逆俗称打嗝,又称“哕”“哕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机体自身难以控制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病症[1]。若呃逆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 h,发作频繁,症状顽固,且一般的临床治疗无特效时则被称为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呃逆作为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症之一,若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则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睡眠及情绪等,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采用揿针疗法辅助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顽固性呃逆,在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失代偿期肝硬化且合并顽固性呃逆的患者64例。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组患者男22例,女10例;年龄35~70岁,平均(58.7±11.2)岁;病程7~18年;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2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6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原发性胆源性肝硬化2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对照组患者男23例,女9例;年龄34~70岁,平均(59.3±13.5)岁;病程8~16年;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21例,丙型肝炎肝硬化5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原发性胆源性肝硬化1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因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的失代偿期肝硬化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顽固性呃逆者;②年龄30~75岁;③患者自愿参与,同意签署知情告知书者。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脑、肾等重要器官衰竭、肝性脑病及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②中枢神经系统性疾病易致呃逆者;③因使用某些药物所致的呃逆患者;④纵膈肿瘤或肿瘤转移至纵膈者;⑤有精神疾患者或伴有意识障碍者;⑥施针处皮肤红肿、破损、溃烂、瘢痕者;⑦晕针或对针刺治疗存在恐惧或抗拒者;⑧依从性差者。
1.3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均衡膳食、情志疏导及避免相关因素的刺激等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胃复安针(上海华氏制药有限公司天平制药厂;国药准字H31021439,10 mg/支) 肌肉注射,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呃逆的频率及程度确定剂量及频率,必须严格掌握胃复安使用的剂量,严防椎体外系反应的发生。患者治疗期间所用药物,均由本院住院药房统一发放。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揿针疗法治疗。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使用揿针疗法治疗本病的目的、意义、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取穴:膈俞、胃俞、内关、中脘、足三里五穴。先定位并对所取的穴位进行消毒,再将揿针(清铃牌:0.2×1.2 mm)埋在穴位上,在贴片上轻压以确保针支已插入皮肤内,每1~2 h按揉1次,每次1~2 min,操作者可根据患者发生呃逆的频率及程度增加按揉的次数及时间,每24 h更换1次,1周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所需时间、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1.4.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3]。痊愈:呃逆完全消失。显效:呃逆频率降低≥1/2,发作间隔时间延长≥2倍。有效:呃逆频率降低≥1/4,发作间隔时间延长≥1倍。无效:呃逆频率治疗前后无变化或者治疗后呃逆频率升高,发作间隔时间无变化或治疗后发作间隔时间缩短。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临床症状缓解所需时间 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后腹胀缓解所需时间及呃逆缓解所需时间。
1.4.3 肝病患者生活质量评定 参照Younossi等[4]编制、吴创鸿等[5]翻译和修订的CLDQ问卷进行评分,主要用于评估患者在过去2周内肝病相关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可以特异性的评价慢性肝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填写问卷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所需时间及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所需时间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素问·宣明五气》曰“胃为气逆,为哕”,认为呃逆乃中焦受邪,胃失和降,其气上逆,发为哕,俗称“打嗝”。现代医学称呃逆为“膈肌痉挛”,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顽固性呃逆从西医学角度分析其发病机制:由于病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胆酸刺激、情志不畅等导致膈肌强烈性痉挛所致;而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可能与机体久病正气亏虚、浊毒上犯动膈;恼怒伤肝、气机不利、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等因素有关。从中医发病机制来看,临床的治疗应以“和胃降逆,调畅气机,宽胸利膈”为原则。本文笔者采用揿针疗法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顽固性呃逆,正是从中医的辨证施护着手,故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也较为显著。
揿针又被称之为图钉型皮内针[6],即微型针灸之一,它是皮部理论和腧穴理论相结合的具体运用[7],亦是中医外治方法之一。揿针在埋入皮下后,通过给皮肤和络脉产生持续而稳定的针刺刺激,从而持续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调整经络脏腑功能,激发人体正气,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8]。本研究选取膈俞、胃俞、内关、中脘、足三里五穴行揿针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顽固性呃逆。其中膈俞穴为血会,位于第7胸椎棘突旁,其具有宽胸利膈、理气活血、降逆止呃之功效,是治疗呃逆的主穴[9]。顽固性呃逆其病位虽在膈,但病变脏腑主要在胃,中医学认为胃俞穴主治胃的气机紊乱,具有理胃气之用[10],故针灸胃俞可起到和胃理气之功效。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亦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其通于三焦经,可疏利三焦之气机,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之功效[11]。中脘穴为六腑会穴,属胃之募穴,可通过六腑降低胃逆,从而到达健脾和胃理气之功[12]。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属胃的下合穴,针之此穴能有调理脾胃,扶正培元,调理气血,升清降浊,和胃降逆之效[13]。故上述诸穴联合使用揿针疗法,共奏和胃降逆,调畅气机,宽胸利膈之功,从而能够有效的控制呃逆及相应的临床不适症状。
揿针疗法在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顽固性呃逆上以中医外治法为基础,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这与杨旭晖[14]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中得出的结论相一致;与此同时,揿针疗法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顽固性呃逆上的运用亦能迅速的缓解患者因呃逆引起的临床不适症状;且在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CLDQ项目均分提高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揿针疗法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顽固性呃逆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