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语言,在跨文化交际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本文对跨文化敏感度下英语文化词汇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通过解读跨文化敏感度、挖掘英语文化词汇教学工作的现存不足。采用引导学生认知跨文化差异在英语文化词汇中体现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中,遵循实用性原则、适度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创设多元化的英语文化词汇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逐步适应文化、理解文化、感知文化。同时,强化英语文化文章阅读教育工作力度,将文化词汇放置于英语文章中,结合文章内容及其阅读语境,对词汇进行更深层次含义的解读,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词汇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教学方法;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适度性教育原则;英语文化词汇;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3-131-03
【本文著录格式】夏万春.跨文化敏感度下英语文化词汇的教学方法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3):131-133.
引言
各大高校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时,已基本意识到了英语教学对学生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因此也提出了多样式的教育手段,在课堂中辅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英语文化词汇进行理解与记忆,并希望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与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步,从而使学生在社会中能够更快速的适应跨文化交流[1]。相比市场内跨文化交流中其他语言类型,学习英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尤其在进行市场跨文化交往过程中,无论是使用简单的信息交互语句,或是应用具有深意的复杂长句,都需要学生掌握足够多的英语词汇。由此可见,要学好英语,还应当做好前期的基础保障工作。但在英语文化词汇学习过程中,此种类型的词汇并不是学生通过简单的阅读,或死记硬背的方式便可以完成积累的,而是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地理解跨文化的意义,摆脱跨文化敏感度对其学习的局限,通过逐步深入学习的方式,掌握英语文化词汇的记忆规律[2]。但在深入对教育市场教学工作的实际调查时发现,大部分高校的英语文化词汇教育工作并未完全落实,因此,本文将基于跨文化敏感度视域下,对英语文化词汇的教学方法展开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致力于通过此种方式突破外来文化的次元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
一、解读教学中的跨文化敏感度
为了更好地落实英语文化词汇的教学方法,国内外教育学家对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较多的社会文化学教授、心理学研究教授,对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深度解读。综合现如今市场内的研究与输出成果,可知跨文化敏感度的本质是一种对社会文化差异不断适应的过程,也是现实结构与外来文化差异两者持续融合的过程,可将这些过程认定为一种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在学生群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呈现的方式是不同的,而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反映或了解学生个体对待地域与外来文化的接纳能力,同时也能够从侧面感知学生群体社会交往能力与世界取向潜在价值观[3]。总之,跨文化敏感度概念的提出,是相关教育学家与研究学者,通过长期社会实践与实地调查后得出的。综合上述分析,提出本文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定义:跨文化敏感度不仅是异地文化信息交互过程中的有效推进过程,其自身也属于促进文化交流的关键动力。
综合市场有关教育学研究学者的输出成果可知,Bennett建立了与之跨文化敏感度模型(也被教育市场称之为DMIS模型)。在后期对此方面的研究,有关人员按照社会相对主义理论,将跨文化敏感度的发展划分成6个持续阶段,分别为:定义社会文化不存在差异的跨文化否定阶段、跨文化认知度较差的外来文化防守阶段、跨文化可忽略的最小阶级化阶段、认同跨文化差异的中性接收阶段、对于外来文化呈现积极接纳的正向调试阶段、融合现有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良好交融阶段。
二、英语文化词汇教学工作的现存不足
尽管大部分高校已经正确地意识到开展英语文化词汇教学,对树立学生正确文化认知的重要意义,但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仍存在“过于重视语法讲解,而忽视对文化词汇解读教育”的问题。甚至有关市场调研人员在进行高校英语教学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职业英语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汇,并潜移默化地将此种刻板的学习方式传递给学生,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文化词汇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记忆层面,并不理解單词所传递的文化理念。大部分英语文化单词中涵盖跨文化意义的表达,但通过教师错误的教育方式,学生往往无法对单词进行正确的解读,甚至会在翻译文章过程中,由于某个单词的错误理解,对文章整体出现感知层面的歧义。
例如,一个相同的英语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是不同的[4]。而学生习惯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单词,经常在面对词汇组成接近的单词中出现记忆混淆问题。相比长篇英语文章,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文化单词的学习更为简单,但这也正是学生在学习中极易忽视的一个侧重点。
同时,由于西方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无论是两个国家的生活方式或是两类群体的思维习惯均不相同。因此,倘若学生一味地采用惯性思维阅读文章或记忆单词,那么便无法正确地理解外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高校教师在英语文化词汇教学中,也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根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更多的文化层面教育,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为学生解读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甚至存在较多的职业英语教师,其自身对跨文化的认知较少,也正因如此,导致教师无法在教学中,将英语文化词汇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正确传递给学生。
三、跨文化敏感度下英语文化词汇的教学方法
(一)引导学生认知跨文化差异在英语文化词汇中的体现
语言是承载社会文化信息、反映当下社会群体生活交互现状的主要载体,因此,也可以将其定义为一种文化符号。而不同的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中所代表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倘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树立对外来文化的正确认知,那么便无法正确地解读英语文化词汇所具备的内涵及其所指示的思想。因此,在对学生开展英语文化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跨文化差异在英语文化词汇中的多元化体现,以此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更加有助于学生对英语文化词汇的理解与英语交流表达能力的提升。
基于概念意义层面分析,英语文化词汇是具有抽象性特点的,词汇的表达含义与客观事物之间也是不存在关联的。正确地解读英语文化词汇概念意义,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影响因素。在此过程中,学生倘若无法正确地解读不同词汇在语境中所代表的文化概念,那么便会在文化交往过程出现表达层面的冲突。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使用“爱人”這一单词代表其个体的配偶。包括一个家庭中的“妻子”或“丈夫”,但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敏感度视域下,“lover”却常用于代表“情人”。再例如,“drugstore”这一英语词汇,在话语表达中表示为“药店”,但相同的单词,在外国却被代表为超市售卖的“食品或饮料”等。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不可通过自身对文化的理解认知解读文化词汇。
除上述提出的内容外,英语文化词汇潜在的文化概念差异还体现在英语词汇空缺层面。提出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我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存在差异所导致的[5]。例如,部分汉语词汇在英语对应的表达,是没有对应词汇的,出现此种客观性空白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在于不同国家对世界的交互载体认知是不同的,或者可以直接将此种空白定义为两个国家的生活方式存在差异所导致。例如,“pink lady”这一单词,在对其进行常规解读时,常称之为“粉红女郎”,但在跨文化认知的理解下,这一词汇代表的是一种鸡尾酒的名称。再例如,“beaver”这一单词表示为“河狸”,这种动物最早产自北美洲,并且此种动物在筑巢方面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因此在使用“beaver”进行语言表达过程中,常将其应用在“过度讨好他人”的情境中,属于一种贬义表达词汇。倘若学生在阅读与此方面相关的文章时,无法正确地理解“beaver”在跨文化视域下的含义,那么便也无法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深层次意义。此外,部分汉语表达词汇在英语单词中也存在空缺,尤其是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例如,粽子、中国功夫、观音、少林寺等。这些词汇具有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由于外国在此部分不存在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因此,在此种文化被传出国外后,相关汉语文化词汇在英语表达中常用音译的方式代替。例如,“中国功夫”在英语单词中被表示为“Chinese kung fu”。
总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英语文化词汇中,应当正确地认知跨文化敏感度视域下不同词汇所代表的深层次含义,只有学生对外来文化树立了正确的认知,才能够使学生具备英语文化词汇学习的主动意识,也因此才可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创设多元化的英语文化词汇课堂教学情境
在学生具备了对跨文化敏感度的正确认知后,要求高职院校职业英语教师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英语文化词汇课堂教学情境,以此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来英语文化。在开展与此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创设情境,或在英语教育课堂导入文化类词汇应当遵循的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育行为的“实用性原则”。在深入对学生群体的跨文化认知考察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文化词汇所代表的含义“空洞”“抽象”“难以理解”,而要转换学生的此种错误认知,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对不同学生群体在校内对应的专业进行挖掘,尝试将英语文化词汇与学生专业知识建立某种直接联系。或联系生活实际,将词汇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可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产生认同感。同时,教师应当遵循“适度性原则”,基于学生惯性思考层面入手,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展开教育工作。传递跨文化敏感度理念的过程亦是如此,不应在课堂上直接为学生讲解英语文化核心知识,应当通过适度的引导,使学生对外来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化文化内容,逐步将文化内容与英语词汇联系在一起,通过此种方式,便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接纳知识、理解文化。此外,教师还应当遵循“整合性原则”,在讲授英语文化词汇时,应当注重导入的文化内容与本民族语言的贯通与融合,避免学生在学习英语文化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错误性认知。总之,创设多元化的英语文化词汇课堂教学情境,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并不是教师单纯地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英语视频、英语情境对话便可以达成的,而是要在多种原则与方法的支撑下,把握并控制教学进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逐步适应文化、理解文化、感知文化,从而确保英语文化词汇教学可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
(三)强化英语文化文章阅读教育工作力度
在完成上述相关教育工作研究的基础上,高校应持续强化对英语文化文章阅读教育的工作力度,并明确要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或提升学生英语表达水平,应当在教育过程中,将文化词汇放置于英语文章中,结合文章内容及其阅读语境,对学生进行词汇更深层次含义的解读,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词汇所代表的文化意义。
在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化文章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资源,不应当受限于课本教材,而是应当将阅读范围扩展到真正的英语类型期刊(此过程所指的期刊为国际类期刊,并不是由中国人翻译成英文的文章),通过此种方式,使学生真正感知外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文学著作、观看英语新闻等,并要求学生遵循适度学习原则开展阅读工作,使学生在学习中放平心态,更好地感受跨文化差异。
四、结语
在全球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往工作持续深化。与此同时,跨文化交流趋势不可阻挡,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流语言,更是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占据了越发重要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词汇储备量,本文基于跨文化敏感度视域下,对英语文化词汇的教学方法展开深入研究,并在此次研究中提出了引导学生认知跨文化差异在英语文化词汇中的体现、创设多元化的英语文化词汇课堂教学情境、强化英语文化文章阅读教育工作力度等措施。总之,英语文化词汇教学工作的实施应当遵循语言类课程的教学规律,并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对外来文化内涵的导入。尽管现如今教育市场内相关方面的教改工作实施并未完善,但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相信在后期的英语文化词汇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更多的优秀英语外交官人才。
参考文献:
[1]施莹弘. 高校英语词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初探——以《新冠肺炎疫情英语词汇》为例[J].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21(1):125-128.
[2]许吉庆. 语料库数据驱动学习在ESP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物流英语词汇教学为例[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2):126-128.
[3]闫宇. 基于国际农产品贸易合作的英语词汇翻译教学创新——评《英语翻译与教学创新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20(7):1531.
[4]仇晨霞. 农业国际合作视野下的大学英语翻译词汇教学——评《英语翻译与教学创新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20(7):1508.
[5]李梅,何佳. 多媒体教学中认知负荷和词汇呈现方式对高校大学生英语词汇记忆的影响[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0(6):56-59.
作者简介:夏万春(1978-),男,河北唐山,讲师,研究方向为基础英语教学,经贸翻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