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一部分。中小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利于为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养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中小学学校可以从成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导团队、完善教育课程体系、培养教师队伍、丰富文化实践活动、建立家校社共育合作机制五个方面优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促进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3-104-03
【本文著录格式】崔红伟.新时代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优化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3):104-106.
2010年教育部发行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首次提出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要的专项教育列入地方课程[1],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命题[2]。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强调“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3]。这些政策的提出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高到一个重要地位。学校要提高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视程度,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小学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贯彻落实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
一、建设高水平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导团队
组织的领导部门在组织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和指导,没有良好的顶层设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学校需要成立一支素质高、领导能力强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导团队。领导小组要加强与学校各部门管理者的共同协作,保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学校的办学状况制定工作方案和具体的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既要对学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又要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并做好监督和考核工作。
成立领导机构有助于加强学校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的质量。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领导队伍的建设,精心挑选领导队伍的成员。成员可以从校内素质高的、掌握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的老师中进行挑选,也可以直接从外部进行招聘。当然还要考虑领导班子成员的多元化,既应该有少数民族老师,也应该有汉族老师。各族老师之间相互合作交流,能碰撞出更好的火花。这同时也体现了学校遵循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也给同学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体系
(一)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属于学校教育的重要范畴。所以,学校应该遵守《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要求,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让在校的学生系统的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小学阶段,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和视频,教唱儿歌和讲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民族知识启蒙。可以向学生展示少数民族服饰、建筑、饮食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这一大家庭是由56个民族构成。让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歌曲和舞蹈,让学生知道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向学生讲解民族英雄故事,初步让学生体会到各民族之间是团结互助的关系,各民族应该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共同进步。
中学阶段,教师要引导學生学习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让学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自觉树立起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我国由多民族构成,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各族人民团结而奋斗的责任意识。
(二)编订校本教材,丰富课程内容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编写中学、小学各一册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各地可结合实际编写地方补充教材[4]。以校本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建设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的补充。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重要论述为依据。根据教育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重要文件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水平,以维护民族团结为目标,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编订与本地区文化有关的读物,以供学生阅读。学校要因材施教,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针对性。在制定校本教材时,融入优秀的中华文化和历史英雄故事,融入我国的民俗风情、民族团结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而制定。此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加深对各民族的了解,扩展学生的视野。
校本教材和课程作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补充,完善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而提高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三)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渗透
课堂教学始终是学校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场所,除开设专门的课程外,也可以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进行学科渗透,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有效途径。如在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和中学的语文、政治和历史课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如果讲到有关地理方位和历史相关的知识时,可以把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融入到学科当中,既能让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能让学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另外,数学课上的各民族小朋友友好相处的例题,英语课上对少数民族词汇进行补充,音乐课上对民族歌舞的展示等都是教师在学科中进行渗透的例子。教师要具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敏感性,找准时机,结合具体的案例,及时在其他课堂上对学生渗透民族团结进步知识。
三、培养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民族团结的素质对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教师培养制度,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水平和能力素质[4]。所以,学校应该依据国务院的要求,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制度,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队伍。
学校可以通过外部力量加快优秀教师的培养。学校应该划拨专门的教育经费,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请校外培训专家对学校老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从校外招聘和向督导机构求助也是有效的培养方式。学校通过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招聘外部优秀教师,从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学校也可以向教育督导部门求助,通过督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状,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能仅仅依靠校外力量,学校内部也可以自行对教师进行培养。学校要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呼吁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专业知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此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素养。学校要多组织教师参加实践活动,组织老师外出参加学习研讨会、经验座谈会等活动,也可以组织任课教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田野考察实践活动,让他们走进村寨,联系当地民族群众,调查和了解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传统和时代特色,丰富教学素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另外,学校要多给予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化实践活动
实践是学生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的认同能巩固。”[6]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以文化人,就要让学生知道各民族优秀的文化。让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爱我中华文化的素养。因此,学校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高度重视文化的育人作用。除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文化知识外,文化实践活动也是让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校园内部的文化活动
在学校内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首先,学校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民族团结文化氛围。学校要合理利用空间,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师生共同行动,对学校教室、餐厅、宿舍以及校园的环境进行布置。如张贴有关民族团结的标语,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宣传民族政策、民族知识以及法律法规。办民族团结黑板报,设计海报,对民族民间乐器、歌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介绍。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园的广播和刊物对民族团结进步知识进行宣传,让学生加深对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增强文化认同,慢慢的树立民族团结进步意识,从而逐步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学校要在校园内充分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学校庆祝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并积极开展文艺汇演,进行民族文化宣传。歌唱、舞蹈等节目表现各民族的文化。利用红歌、诗歌朗诵等活动表现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奋斗的革命友谊。学校可以邀请社会上的民俗专家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表演和技艺讲解,传播民族文化。通过庆祝民族传统节日,使民族学生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也使各民族学生之间增进了解,同时也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发扬。创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读书月活动和集体观看电影也是传播文化的渠道。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电影,每月介绍一个民族英雄,让学生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是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历史,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初高中生参加辩论赛等活动,针对各民族文化等主题展开讨论。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意义,使学生自觉树立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意识,做出拥护民族团结的行为。
(二)校园外部的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依托少先队和共青团等组织,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学习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观摩学习,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纪念馆、博物馆、民俗馆等地感受民族文化,了解民族历史,增进文化认同,开阔眼界,丰富课堂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民族团结进步,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社会这个真实的环境中感受民族团结。
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的采访和学习,成立民族文化调研小组,引导学生参与民族地区志愿服务活动。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实地调研,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和风俗,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五、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家校社共育合作机制
坚持全方位育人的原则,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要发挥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家校社共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三方合作机制,学校在家校社共育合作机制之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连接社会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言献策。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相互依靠,互为基础,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自身的民族团结知识越丰富,孩子的民族团结素养就越高。家长要创设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定期邀请家长参加主题班会,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向家长讲授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和法律知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国家观。父母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慢慢受到熏陶,从而逐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教师要定期开展家访工作,和家长做好沟通交流工作。了解各个家庭和学生的意识形态。家长也要配合学校的工作,尤其是部分民族地区文化水平不高的家庭更应该配合学校,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全社会应该积极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制作符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栏目,报纸杂志以及网络教育媒体对教育板块进行设计,增添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栏。通过大众传媒宣传民族团结进步,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和自豪感。博物馆等教育基地要定期免费发放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读物,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其中 [7]。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六、结语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具体实践,对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放在学校建设的重要地位,发挥中小学在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中的积极作用。各个学校应该优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路径,在领导队伍、师资和课程建设、活动等方面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08-11-26),教育部政府门户网,http://www.moe.gov.cn/srcsite/A09/s3081/200811/ t20081126_77787.html.
[2]本书编写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EB/OL](2019-10-24),https://www.neac.gov.cn/seac/xxgk/201910/1138132.shtml
[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N].国务院公报.2015-8-11(25).
[5]王宏昆,李险峰.云南省边疆地区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状况和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2017(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7]刘志轩.当代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培养的思考[J].民族大家庭,2010(02).
作者简介:崔红伟(1993-),女,汉族,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