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民俗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2021-02-26 01:47金慧唐瑞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3期
关键词:影视作品恩施民俗文化

金慧 唐瑞

【摘要】湖北恩施有仙居恩施之称,独具特色的恩施地域风貌和与众不同的民俗文化,让成千上万的旅游爱好者和文艺创作者沉迷其中。本文研究已运用在影视作品中的恩施特色民俗文化,对影视文本中所呈现的恩施民俗文化独特元素进行阐释,分析其中的内涵、作用,反思其影像化表达中存在的不足,辩证地看待影视作品中恩施民俗文化存在的意义,将恩施丰富的民俗文化特征置于镜头中,把当地的人文风景进行多方面的展示。

【关键词】恩施;民俗文化;影视作品;哭嫁

【中图分类号】G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3-101-03

【本文著录格式】金慧,唐瑞.恩施民俗文化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3):101-103.

基金项目:2018年湖北民族学院院内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4188043)恩施地域资源和电影美术研究”(项目编号:MY2018Q013)。

恩施少数民族有着深厚而宽泛的传统民俗文化,例如西兰卡普、土家哭嫁、土家族民歌、土家祭祀活动、土家吊脚楼、恩施当地特色节日等,还有巧夺天工的恩施大峡谷、梭布垭石林、利川腾龙洞及龙鳞宫等天然景观。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恩施民俗文化。恩施少数民族人民依托绮丽绚烂的自然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域风貌,造就并丰富了当地的民族资源。民俗文化,得以表现在影视作品中,也让其拥有别具一格的原创力和能够延绵千年的生命力,这也促使恩施民俗文化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特殊的民俗文化也为许多文艺工作者增添创作灵感,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内外的艺术作品,让恩施民俗文化展示于社会大众眼前。科技的进步、沟通的便利、政策的支持以及各界的宣传和推广,恩施的影视文化已有初步发展,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成为许多文艺工作者创作的首选。民俗是伴随着社会群体生活诞生的,与大众的日常生活,接触交往息息相关,而有的独立的、单个的生活场景却不能与民俗文化相提并论,两者大相径庭。本文重点在研究恩施民俗文化题材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主要从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民间音乐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少数民族饮食的运用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日常食事活动中长期养成的习惯和饮食行为,根据《民俗学概论》,饮食文化又分为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五种。恩施地处武夷山区腹地,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土豆、红薯、玉米等生长茂密,同时,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也能在恩施地区种植成功。研究已选用了恩施民俗文化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展现最多的是日常食俗与祭祀食俗的场景,因此,以日常食俗和祭祀食俗来进行研究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

(一)日常食俗

“民以食为天”,在影视作品中展示时,饮食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还具有一定的表意功能,成为影视作品中叙事情节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沉默的远山》中周国知与司机吃的土家干锅、腊肉;《我的渡口》中的烤土豆、山胡椒等都展现出了恩施地区的饮食文化特点。

此外,在影视作品中饮食镜头的出现不仅只是单纯的为了叙述剧中某一角色一天的生活,同时更起到了升华了主题的作用,作为一种影像艺术的表现手法而存在。在电影《沉默的远山》中,腊肉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是周国知老婆在火堆上烤着腊肉,盼望着周国知的归来,第二次出现则是妻子对丈夫的担忧与抱怨。周国知在自家艰苦的情况下将腊肉送给了村民,日常平凡食物腊肉的意义在此处得以升华,升华为一名干部对贫困家庭的关爱和无私奉献精神。电影《我的渡口》中田传杰与父亲一起吃饭时,自己的是大碗,父亲却是小碗,田传杰欲分一些给父亲,被父亲拒绝,田传杰的推,父亲的拒,更是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关爱也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二)节日食俗

在古代,节日食俗与日常食俗是有严格区分的,属于传统节日特有的食品只有在节日期间才能吃到,如今,科技发展迅速,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种特有的节日食俗在景区随处可见。在影视中运用到节日食俗,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独特的文明形态。恩施独特的节日有许多,其中女儿会最具有民族特色,也是更广为大众所熟知的恩施地区少数民族节日,在女儿会上的特色食品数不胜数,有姑娘们背的土产山货、准姑爷必吃的土家盖碗肉、去认亲时所带的茶食等。在《血誓》中出现了部分女儿会的场景,其中更是向观众展现了土家族传承千年的摔碗酒。

(三)祭祀食俗

恩施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一直流传下来的祭祀文化也与众不同,比如独具特色的“恩施社节”,恩施当地人称为“过社”的祭祀节日,时代的更迭,最传统的“过社”习俗只在恩施的少数地区还在延续着春社日的习俗,而秋社日鲜少还有人延续这个传统。春社日,社期内,家中有一年新坟或者三年需要“圆坟”的人家,主家会邀请亲人齐聚,举行“拦社”“吃社饭”的相关祭祀活动。“吃社饭”便是这场祭祀活动中的重要食俗组成部分,主人家在田间地头采摘香蒿,经过加工剁碎,烘干,与其他的食材比如提前泡發的糯米、切碎的腊肥肠丁、腊豆干、田间挖取的野蒜苗等,搅拌均匀并采用特质的蒸笼蒸熟,分享给前来参与过社的家人食用。这种“社饭”因为含有蒿,而能做社饭的蒿也只生长于社期且具有一定的药理价值,奇特的香蒿的清香被当地人所喜爱。在当代,这项只在特定时期才会进行的祭祀食俗,经过演变和推广,食材被处理的越来越精细,受众也越来越普遍,不仅只存在于需要这项食俗的祭祀活动,而且成为一种恩施地区的特色美食,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并喜爱,每每社期到来,总能在普通农家,或是餐饮酒店见到。由于影视作品的传播有其独特的主流性因素,祭祀食俗还未广泛的运用和出现在主流媒体的影视作品中,如何将这些祭祀食俗更好的运用和呈现在影视作品中值得思考和研究。

二、民族服装、饰品的运用

民族服饰文化分为民族服装与民族饰品。民族服饰是民俗文化的一块瑰宝,不同于语言的直接交流,民族服饰也在润物细无声的展示出每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是民族独特性的重要标志之一,一群穿着民族服饰的人站在一起,仅凭不同的民族服饰就能区别他们所属的民族是什么。 各地存在着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及特殊的地理环境,但是在如今大融合的时代,只有极少数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人群服饰中还保留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恩施本地特色的民族服饰更多只出现在特殊表演场合或者风俗习惯保存的较好的比较原始的偏远地区,以及影视作品中。通过展现恩施民俗题材的影视作品能更好的让观众深刻领悟当地的民族文化,也为当地特色民俗的保存的传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民族服装

在传统文化中,土家族的服装非常有特点,男子通常穿着青布或蓝卡基对襟短衫,裤子则是典型的白裤腰,腰围常比自身腰围大,甚至有两倍宽,大裤脚,大到可融三条腿在内,不用系裤腰带,采用松紧带。女子则是穿着胸襟衣和裤子,不同的是腰身要比男人的稍小,颜色更多,赤橙黄绿青蓝紫都可以做成裤子,已婚的女子多穿青蓝绿色。

在影视作品中,为了拍摄的戏剧性,在大量保留传统服装特征的同时,也稍做改变。 如《男人河》中,巴茶衣服颜色便区别于其他女性,一身红色上衣配上青色的裤子,扎着两条辨子,显示出了土家族姑娘的活泼灵动。剧中男主因为年轻,所以上衣穿着无袖对襟,服饰简洁,体现出男主粗狂自然的性格。老人则身穿长袖对襟和内褊。除了男女土家族服装,在《飘洋过海来看你》中拍摄到了土家族新娘,可以看到土家族新娘服装与汉族新娘服的区别,土家族新娘服比汉族的新娘服宽大很多,上衣领口小,袖口的宽度大,衣襟边与袖口边都用彩色丝线,绣着花朵等装饰物,衣服边缘还用丝线绣了五颜六色的格子,下裙长度到脚踝,裙边也有丝线绣的图,汉族新娘头上是红色的盖头,而土家族新娘则为红色的包头,或者头戴红色的花朵。《妹娃要过河》中演员的服装十分华丽,土家族的特色织锦更是有明显的表现,阿龙在被老夫人绑在大厅中时,影片中用了特写镜头,用以展现老夫人观赏阿朵送给阿龙的定情信物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西兰卡普也被称为“花铺盖”,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织物,颜色绚丽,花样繁多,在当代很多的装饰物,包括服饰等物品上均能见到西兰卡普的衍生品和饱含了现代设计的图案存在。

(二)民族饰品

如《我的渡口》中,土家族人民头上爱包青布帕。这青布帕不仅可以作为装饰和抵御风寒外,也可以在劳动时,作为腰带,拴在腰杆上,既能增加腰杆的力量,显得人有精气神,孔武有力,又能作为临时别挂,悬挂镰刀、斧头的地方,同时,在地里捡到散落的粮食也可随意的别在腰带上。

通常土家族的已婚妇女必须在脑后挽上发结,会在头上包青丝或青布帕,发结上罩 一个纱状罩子(俗名笼子)再横别一个簪子,簪子的材质为玉石、银子、锡等,家庭困难的便只能用锡簪,家庭条件较好的除别簪外,还会竖插另外一根簪子,竖插的簪子用金银玉晶等制成,都贵重,然而未婚的姑娘不用包帕以及挽发,她们将头发扎成辫子,带着各式各样的发饰,穿着靓丽的上衣和赤橙黄绿蓝任意颜色的裤子。如《血誓》中的阿朵头发高高扎起,后面的头发扎成几个小辫,头上带着各种发饰装饰。作为影视作品的戏剧性的设置,用民族服饰和饰品,增添角色的独特性,让角色在人群中一眼即被注意,也区别于其他的角色,让人印象深刻。

影视作品的美术设计,可谓是所有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占据了重要地位的部分,充满了民风民俗的影视作品中,民族服饰以及民族饰品的加入和设计,无疑也是为服化道增添了亮点,为整个影视作品增加看点和记忆点。

三、民族音乐的运用

恩施民族的歌谣、神话、传说都是代代口口相传,其唱法及歌词极具方言特色,这里的山歌展示出大山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美融合,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是恩施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施民俗文化影视作品将民族文化传递,创作者能与地方音 乐和地方民族特色结合,创作出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的作品。

(一)婚丧嫁娶

恩施地势多山,因生活在大山里,交通不便,山歌也应运而生,形成了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歌。其中最有特色的该是婚丧嫁娶时唱的民歌,比如女儿出嫁唱的“哭嫁歌”、红白喜事唱的“开席歌”“劝酒歌”。例如《飘洋过海来看你》中,纯子第一次来神农溪便遇见了新娘唱哭嫁歌,歌词便是:“我的个娘啰,我舍不得你啊,舍不得家,我的个娘啰……”

女儿出嫁唱哭嫁歌,一是父母抚养女儿多年,如今要嫁到别人家去,父母不舍;二是以前家中人口众多,家庭贫穷,女儿担忧;三是女儿感谢父母,父母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还未尽孝就要嫁到别家去,心中难免有愧疚之情。

(二)祭祀祈福

土家族的祭祀活动中,一直流传着祭祀歌曲,在祭祀过程中由梯玛(老土司)演唱敬神之歌“梯玛神歌”。梯玛神歌历史悠久,涉及土家族的起源、繁衍、生产生活、战争等多种学问。梯玛神歌主要是依照它所特有的活动特性来影响其内涵,因此促使其表达含义与内容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口耳相传的祭祀音乐在生活中逐渐丢失,目前能欣赏到的音乐更多的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或可见于一些景区表演场合中。如《血誓》中龙潭山山主因戾气太重,要求梯玛为他作法驱邪。祭祀时梯玛身穿八福罗裙,头戴凤冠帽子,手持八宝铜铃,一边跳舞一边唱歌,唱的是梯玛神歌中驱赶邪恶的“解邪歌”。

(三)民俗民歌

恩施民歌内容大都是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很多都是生动形象的采用了男女对唱的方式,真实地反映了恩施少数民族民俗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造就了恩施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影视作品中也经常出现对唱民歌的画面。如《毕兹卡的年轻人》中几位年轻人逛街遇见正在对山歌的男生。

现如今,耳熟能详的民歌众多,描绘恩施土家族苗族青年男女双方追求自由恋爱并向往幸福生活的《六口茶》,歌词一问一答,醇香浓厚,余音绕梁,使人神清气爽,恩施“六口茶”实际上也寓意着“热情欢迎,友谊长存”之意;利川民歌《龙船调》,歌中描绘了一位活泼美丽的年轻女子乘渡船回娘家,請船夫渡江的生动画面。“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哟喂),妹娃子去拜年(哪喂)!金哪银儿梭银哪银儿梭!阳雀叫(哇咿呀喂子哟,那个咿呀喂子哟)!妹娃要过河哇,哪个来推我嘛?我就来推你嘛!艄公你把舵扳哪!……”[1]歌词通俗,朗朗上口;恩施土家族民歌中的经典曲目还有《黄四姐》,叙述了恩施青年男女互相追求自由恋爱,并相互赠送定情信物的故事。

恩施民族音乐是民俗影视作品现成的素材,民歌中的歌词唱腔,男女对唱旋律特点,是恩施热情好客、质朴纯良的民族风情的特色代表,能很完整的体现出恩施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男女对待情感的态度。

虽然,地处武夷山区腹地的恩施,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被外面的世界所认识,关于恩施民俗文化展现的影视作品也逐渐增多,但是,在对恩施民俗影视方面的挖掘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对其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随着世界一体化程度加深,各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导致了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给各地区的本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很多原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丧失其本性,最终造成了许多文化趋同甚至逐渐灭亡。恩施逐渐出现于世人眼中,各民族文化同样也会对恩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一定的影响,当下需要深思恩施民俗题材影视如何获得新发展及新传播,并且能更大程度的保留该地区民俗文化的原始、神秘和独具特色。

参考文献:

[1]牟利璘.土家族民歌《龙船调》歌词的纯理功能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9(5):58-60.

作者简介:金慧(1989-),女,土家族,湖北恩施,讲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

猜你喜欢
影视作品恩施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盛夏的离别
飞檐走壁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恩施富硒土豆丰收
浅析中国影视戏剧与曲艺艺术的融合
视频剪辑技巧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探讨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家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