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2021-02-26 01:47王倩陈东云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3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瑶族创新发展

王倩 陈东云

【摘要】节庆文化符号是一个综合的文化构成,瑶族节庆文化是其民族重要的符号标志。传统民间节庆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创新在新时代面临着新的困境,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重构节庆文化视觉符号,提出发展机制改革创新、文化推广创新、制作工艺思维创新、文创特色产品创新等传承与发展路径,对传承与保护瑶族民俗文化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区域性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瑶族;节庆文化符号;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3-053-03

【本文著录格式】王倩,陈东云.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对策研究——民俗文化符号研究系列之三[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3):53-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瑶族民俗文化符号的现代影响力研究”(项目编号:20XMZ041)。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南岭民族走廊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文化,自古以来是湘粤桂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之地。历史变迁和社会进程中,这一流域的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符号,有以盘王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符号、以蝴蝶歌和长鼓舞为代表的歌舞文化符号、以度戒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符号、以织锦为代表的的服饰文化符号等,这些文化符号是农耕时代的生活见证,是瑶族先民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家园,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符号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庆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关于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纵观国内符号学及符号学相关领域文学和节庆符号,中华传统节庆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交融研究相对缺乏,如何从民族节庆的角度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国民素质,从瑶族传统民俗节庆文化符号意义重构与传承创新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对策研究。

二、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创新困境分析

符号解码离不开文化结构的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符号、精神文化符号和制度文化符号。文化不能凭空产生和存在,它是根植于人的社会生活中,民族文化符号是经长期发展阶段而形成具有鲜明文化的代表符号,通过文化符号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是对一个民族或地域社会群体的思维表达、信仰风俗、审美情趣等的认知。中国传统社会是农耕社会,多是以地域社会为中心,其节庆形式有如生产形式,具有多样性的地域认同特点,且多以家庭家族为中心,经过长期积淀,节庆形式也相对稳定,因此其传播需求不是很迫切,对其符号的生产与传播并不是很在意[1]。民间节庆活动属于一种综合性质的文化现象、文化构成。瑶族民俗节庆文化种类众多,大多归类为农事型节日、祭祀型节日、社交型节日等,包括盘王节、达努节、吃新节、清明节、六月六、端午节、中秋节、中元节等,不同地域节庆习俗不同。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节”,也称“还盘王愿”,符号系统中包含节庆文化符号的视觉系统(盘王像、盘王舞)、 节庆文化符号的声音系统(唢呐乐队、吟唱)、节庆文化符号的饮食系统(糍粑、年糕、油茶)、节庆文化符号的行为系统(祭拜、祈福、还愿)、节庆文化符号的价值系统(答谢盘王和祖宗庇佑,祈实现美好愿望)。盘王节的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是增强民族向心力、维系民族团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但传统节庆文化符号的传承与创新在新时代面临着新的困境,面临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

(一)节庆符号的叙事性在时代环境下减弱

瑶族民间节庆文化活动是农耕时代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传播离不开符号,且符号意义在传播中生成。“当先民凝视与食物无关的一块石头、一棵树、一座山,并赋予其意义,当他们用树叶和木片记事表意,当他们仰望星空,将其人化、结构化为集体表象的时候,人就与动物相区别了。”[2]由于此时地域相对封闭,人们在知识结构、事物认知能力等方面都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在这一相对封闭的特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视觉符号也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文化“原则和标准”,并常以“当然”的接受方式不断传承延续[3]。历史迁徙过程中,瑶族人民融入了其他少数民族地方文化,自身文化的形成变得不再单纯化和封闭化,特别是信息化、全球化网络时代,瑤族生活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受到电视、电影、网络等的影响,传统节庆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制约,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的方式呈现多样化,进而慢慢导致传统文化根基不断被消解,节庆文化符号的参与性群体逐渐缩小,瑶族文化因子面临着湮没消亡的风险。

(二)节庆符号的活动形式发生变化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对传统的节日饮食、节庆仪式、节庆物品等有着更高的要求,原生态的和具代表性的民族节日活动形式普遍单一、繁琐,很多节庆形式发生变化,审美意识、视觉传递、思维习惯的差异,阻隔了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月三”,吸引年轻人的并不是民间节庆文化活动本身,而是节日所带给人们的实惠和便捷,而传统节庆活动的形式发生了改变,聚会、旅游、购物、休假成为节庆符号的主要形式和表达方式。传统节庆文化符号在现代社会中的视觉符号认同度降低,传统的节庆文化符号逐渐改变甚至消失,而新的且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则不够聚焦不够统一,在认同感和自觉性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节庆符号认知度不足

节庆符号认知度不足主要表现在文化差异性上。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符号认知度与受众者的年龄、环境、性别、受教育程度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受众学历越高则对节庆符号了解程度越高。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在文化符号的喜好上差别显著;从各项调研结果来看,冬奥会的信息传播确实触达了一定人群,在冬奥会举办理念和冬季运动知识的普及上也达到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但在解读文化符号意涵、拓展传播渠道上仍存在改进空间[4]。能够引起受众者共情共鸣的往往是受众本身密切相关的文化符号,而节庆文化符号的传播辨识度较低,难以发挥符号表征性和意涵性,在时代和语境下受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使传播者与受众者对节庆文化符号感知、接收与接受产生了错位。

(四)节庆符号的视觉重构与再现缺失

文化的审美适应性包括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人文适应性。瑶族民间节庆文化符号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封闭的地理环境与落后的观念文化造就了多样的传统节庆活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已不是过去,而是现在的、互动的、应用的。瑶族民间节庆文化符号在时代背景下未能使应用功能得到拓展、延伸和变化,本土文化符号、中华文化符号、东方文化符号未能被突出强调,文化符号的互促性未能得到发挥,文化符号的调节与创新应用未能得到转化。文化符号的强调、发挥、转化,需在视觉符号上重构组合,以现代人所接受的视觉感知、以时代所呈现的视觉表达,统一和再现本土文化符号、中华文化符号、东方文化符号。

三、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的传承创新路径选择

瑶族节庆文化符号是一种社会活动和实践,融入了民族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它反映了社会群体的价值观、态度、村规、民约,是社区和民众生活的一部分,其节日种类丰富、表现形式多样化。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可见度,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多元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认同感、自觉性和自信心。一是要提高文化自觉,尊重传统民俗文化,维护和改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条件和实践环境,保护和培育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生态;二是要采取综合措施,帮助年轻人用好时代创造的条件,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当代审美能力,促进文化传统与时代环境相适应,融入当下生活形态,成为当下生活方式。传统民俗文化符号在现代生活中不断的丰富发展,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必须依规施策、创新机制。

(一)发展机制改革创新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大多以口传为主。在无文字民族中,口耳相传、动作或图像等,同样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由此形成现在称为神话、传说、古歌、史诗、谣谚以及以象征性物象、图像、乐舞和仪式等为基本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提出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目前广西成功申报的关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等非遗项目共有9项,包括多声部民歌(瑶族蝴蝶歌)(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瑶族长鼓舞(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瑶族盘王节(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瑶族服饰(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等。丰厚的非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创作资源。目前,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进入乡土教材。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加强对民俗传统文化的保护,应制定传承项目的研修和培训计划。

提高传承瑶族节庆文化符号实践能力是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一是实施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结合学研产融合之路,让学校成为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持力量,组织师生参与瑶族节庆文化活动,共同感受民俗传统节庆文化符号魅力,学习与归纳瑶族节庆文化符号语构,理解和探究文化符号语义,实践与转化文化符号语用;二是提高瑶族节庆文化符号在当下生活形态、生活方式、当代审美的实践应用能力;三是提高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力,找到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文化融合的切入点,顺应时代需求、角度转换、思维创新;四是提高把控整体局面的能力,在现有的瑶族节庆文化符号基础上改变与拓展、改革创新。

(二)文化推广途径创新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从以上纲要文件和会议讲话中,国家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形象、共享中华民族文化符号。

文化创新,要立足实践,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应扩大传播途径,加强文化交流,创新传统文化传播路径,使传统的表演艺术和口头文学换发新的生机,让民歌、民舞、节庆文化以既有传统印记,又融入当代审美的形态重新走进千家万户。地方政府可大力宣传,积极创建文化展示中心,培育地方传统特色项目,组建专题博览会,举办传统节日活动赛事。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进行可保存、可再现、可视化、可转化、可传播、可推广的资源整合和應用,活力再现的传统文化对弘扬优秀道德价值、培育社区文化沉淀、培育良好民风习俗,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制作工艺思维创新

依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的内容和要求,深入文化精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全面实施,富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现代气息的手工艺品成为消费者的钟爱。围绕振兴传统工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在2021年“中国非遗保护的认识与实践”论坛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念和观点:一是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二是振兴传统工艺要“用”字引领,为生活而作,为日益丰富的需求而作,“用”字引领,不仅是有用,更要好用,不仅是现在的功用,更要开发新的功用;三是工业化背景下手工技艺的本质,是凝聚着手工人的智慧、才艺和经验的精湛,手工技艺对创作和生产过程的介入。以上观点主要阐释了时代、应用和技术的重要性,要正确认识非遗的保护和继承,有效促进非遗的转化发展与创新。

(四)文创特色产品创新

“将听觉信息视觉化,用物象和图像作为媒介,通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视觉“组词”和谐音、形容、比喻、象征等视觉“修辞”手段,把口述的内容变为具象的可视符号进行远距传播和错位传播,是“史前”文化和无文字民族最有趣的发明[2]。瑶族节庆文化活动中的仪式、巡游、餐饮、戏剧、歌舞、织锦、刺绣等符号可转化为游客参与互动和体验的文化旅游项目,通过节庆符号的文化特点,让游客在活动中增加体验性和参与性,与地方优秀文化近距离接触和感受,整合与优化瑶族节庆文化符号特色,共享特色旅游文化符号资源,加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象征的指喻可以在人类的方方面面得到表述和理解,如在语言、历史、科学、艺术、神话和宗教等方面。在卡西尔那里,符号(sign)和象征(symbol)似是而非,相互关联,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前者属于物理的、物质的、操作者的;后者则属于人工的、设计者的,是人类意义的[5]。文创特色产品具有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以直接的或是间接的功能性和潜在隐性象征,将文化符号的精神和情感运用在所需产品中,符合心之所需的设计才是有灵魂的产品。传承与保护瑶族节庆民俗文化符号,需树立瑶族节庆文化符号转化发展与创新意识,多维拓展文化符号表达方式,让民俗、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用品。

四、结语

丰富多彩的瑶族节庆文化符号往往有着生动的历史故事、民间故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寄托着瑶族人民的美好愿望。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的可见度,呈现瑶族传统民俗文化符号的多样性,传统节庆文化融入新理念、新保护、新思路,要有文化自信、具备中华特色,一是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二是要注重民族文化传承,三是要强调民族文化创新。

参考文献:

[1]田兆元.中国春节:节庆符号背后的文化叙事[N].文艺报,2019-02-01.

[2]邓启耀.非文字书写的文化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3]周著.传统民间节庆中的视觉符号意义重构[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5(1):77-80,86.

[4]崔潇,张茜.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符号的受众认知[J].青年记者,2020(27):37-38.

[5]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J].民族研究,2003(2):5-20.

作者简介:王倩(1984-),女,湖北荆州人,硕士,副教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研究方向为民俗文化符号、视觉文化符;陈东云(1983-),男,广西梧州岑溪市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瑶族舞蹈、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瑶族创新发展
粤北瑶族学生文化传承观的调查与研究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基于三维扫描技术的唐陵雕塑数字化保护研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态壁龛探究
《我的房你的房他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