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菊
摘要 简要阐述了林业生态现状,分析了林业生态失衡原因,如林业资源过度消耗、林木生态时程长、林区运维不全面、科技先进性不足,探索了林区生态改善的具体路线,如采取多层级资源开发模式、落实园林绿化各项工作、合理进行养护与采伐管理、积极引入先进科技等,从而增强林业生态修复能力,维护林区生态性。
关键词 林业;园林绿化;养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10–0185–02
国内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形成了多重破坏。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增加了森林资源的紧缺性,演变成土壤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造成了生态恶化现象。因此,相关部门需从林业生态性角度出发,积极构建开采制度,完善管理体系,形成完整的林业生产模式,带动国内林业发展,改善林业生态性。
1 林业生态现状
国内森林资源占全部国土面积的1/5,加强林业产业规划,成为激活国内林业生态性的有效措施。在林业资源保护各项工作中,需要扩大森林规模,增加森林面积[1]。从种植、栽培等多个视角,确保森林资源的培育效果,构建林业完整体系时,需要将生态与产业有效融合,推进林业生态发展。产业体系的有序运行,能够补充林业生态建设所需资金,积极解决荒漠化、泥石流等生态问题。加强林业生态性建设,切实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空气质量。
2 林业生态失衡原因
2.1 林业资源过度消耗
引起林业生态受损的原因较多,较为关键的因素是林业资源消耗过多。部分地区侧重于经济发展,并未重视林业生态的各项保护工作,在生态保护缺失的情况下,过多消耗了林业资源,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部分地区进行林业资源开发时,尚未形成完整的林业保护机制,无法合理开发林业资源,导致林业资源出现负增长现象。
2.2 林木生长时間长
在采伐全部林木时,用时不足一星期,采伐速度较快。然而,种植栽培相同的森林资源,需要较长的生长时程,高达数十年。近年来,国内各项经济活动交易次数有所增加,部分地区在采伐林业资源时,并未进行合理规划,过量采伐与生长时程的时间差距,导致了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降低了林木资源的环境条件,发展成林业生态失衡局面。
2.3 林区运维不全面
林业生态修复工程,具有较长周期特点,更需要持续性地管理与养护。然而,国内部分地区,侧重于短期经济的产出,并未以长期视角,关注林业生态问题。由此形成林区运营和维护不到位、资源管理不全面等问题,削弱了林业生态规划效果。
2.4 科技先进性不足
林业生态保护工作中,应引进多样化科技,便于工作人员动态掌握林区状况。在资金不充足、人员专业性不强的情况下,推迟了科技引入的规划。资金不充足是引起科技配置不全面的主要因素。在科技引入后,人才专业性不强,无法发挥智能监管优势,并构建出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壁垒。
3 林区生态改善的具体路线
3.1 采取多层级资源开发模式
无序开采林业资源,引起林业资源量不充足的生态现象,增加了林业生态失衡的严重性[2]。对此,相关单位需要以长远发展的视野,加强林业生态保护,提升林业保护工作的全面性,构建多层级林区开发体系,有序打造常态林业保护体系,积极扭转林业生态失衡局面。积极学习多层级资源开发技术,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方案,有序开发林业资源,避免出现资源枯竭问题,为林业构建保护屏障。构建林业生态监督体系,持续更新林区管理体系,给予林业生态有效的监督,切实增强林业保护效果,有序开发林业资源,维护林业生态平衡。
3.2 落实园林绿化各项工作
林业资源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过度的采伐行为难以保障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效果。因此,在林业保护、生态改善各项工作中,开展必要的园林绿化工作,合理控制草坪面积,植入多种花草与树木,丰富林业资源,增加林业储备量,跟进经济建设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防止林业生态体系失衡。在进行园林绿化各项工作时,结合区域绿植生态特点、林业土壤属性,积极进行园林设计,最大程度地改善林区土壤生命活力。例如,对土质较差的林区,采取矮植栽培,逐步改善土壤质量。经过3~5年,改种矮树,深入激活土壤养分。矮树种植3年左右,改换杨树、柳树等树种,逐步恢复林区生态性。
3.3 合理的养护与采伐管理
在林业养护工作中,需要从栽培、水肥、光照、整枝等视角,逐一落实,确保林木生长的健康性。在采伐管理时,依据林业资源的储备情况,合理规划采伐区,维持林业生态性,规避过度采伐问题。
3.3.1 养护管理 (1)合理选种。结合林区土质、降水量等多种因素,综合选种,确保绿植成活率。(2)土壤管理。新苗圃管理时,采取秋夏翻耕形式,整平土地,提高树木成活力。如果土壤质量欠佳,改善土质时施用充足肥料,必要时添加酸碱拌合物。如果土壤为酸性,适当使用石灰进行调和;如果土壤为碱性,可使用草炭灰,改善土质。(3)育苗管理。结合各类绿植生长需求,进行肥料添加、整枝管理,补充绿植生长需求的养分。(4)除草管理。每30 d进行1次除草、翻松土壤。
3.3.2 采伐限额管理 (1)采取限额采伐管理形式,确保采伐数量的规范性。例如,某地区林业采伐量控制在20%以内,以此维护林业生态性,减少林木生长受到影响。(2)定量发放采伐资质。对未申请采伐资质的单位,禁止采伐,增加采伐管理的严肃性。(3)提升采伐机制完善性。在采伐完成时,年内积极落实造林更新任务,相关单位对于采伐申请、造林更新各项工作,给予采伐量控制、更新时间督促,确保林区采伐管理质量。
3.4 积极引入先进科技
引入先进科技时需林业产业补充资金,确保科技配置的完善性。与此同时,加强人员技能管理,积极发挥科技智能优势,构建林业保护的智慧屏障,减少病虫害、暴雨狂风等问题的侵袭,积极制止私自采伐行为,维护林业生态平衡。
(1)合理劃分林业保护区。增设林区观测站,便于精准获取林区生态情况,积极采集林业资料,为智慧管理林区提供基础资料。
(2)遥感技术。借助遥感技术的信息采集优势,加强环境资料采集,有效清查生态资源。此种技术可与地理信息平台联合使用,确保信息采集的全面性,提升数据存储格式的标准性。与此同时,加强技术融合,形成林区信息共享机制,为林业生态管理给予科技支持。
(3)GPS定位技术。该技术与遥感、地理信息形成了智慧监管体系,能够有效分析林区火灾险情、准确锁定火灾方位、动态测定林区资源的生长情况,便于人员制定全面的保护方案。其四,通信技术。有效整合各项监测信息,形成林区信息覆盖网,加强各部门协同办公,切实维护林区生态性,发挥科技优势。
4 结束语
围绕林业生态开展各项保护工作,可推动国内环保事业发展,助力社会经济有序进步。在改善林区生态问题时,相关人员需深入分析生态受损的原因,从源头进行整治,完善林业制度,开展园林与绿化各项工作,践行全面的运维管理,引入智能科技,制定防火、防洪等应急方案,彻底修复林区生态。
参考文献
[1] 崇兴花,马松珠.林业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农家参谋,2021(17):165-166.
[2] 方武.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园林绿化的发展[J].河北农机,2021(7):130-131.
责任编辑:黄艳飞
Reasons of Forestry Ecological Damage and Improving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DONG Yu-Jv (Cao County CaoSub-district Office, Cao County, Shandong 274400)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ed the forestry ecological situation,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forestry ecological imbalance: excessive consumption of forestry resources, forest ecological duration, incomplete forest operation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explored the specific route of forest ecological improvement: adopt multi-level resource development mode, implement landscaping work, reasonable maintenance and cutting management, actively introduce advanced technology, enhance forestr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bility and maintain forest ecology.
Key words Forestry; Landscaping;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