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珊珊
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和“南海圣境”之称。景区总面积41.9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普陀山岛12.5平方公里。作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已被列入首批国际佛教旅游目的地创建名录,并相继获得了联合国全球优秀生态景区、全国文明景区示范点和全国文明旅游先进单位等殊荣。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彰显了普陀山古朴典雅的气质内涵,有句话说“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普陀山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吸引着人们前来观光礼佛。
生态良好、山海兼胜,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普陀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为动植物生息繁衍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栖息环境。植被总面积达96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3.4%,是浙江海岛植被资源最丰富的岛屿之一,素有“海岛植物园”之称。岛上有台湾蚊母古树群、红楠古树群、罗汉松古树群等多个重要植物群落,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315株,普陀鹅耳枥、舟山新木姜子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9种,舟山獐、穿山甲、黄嘴白鹭等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30余种,忠实记录了大自然的变迁过程。岛上丘陵、海湾、沙滩、岩壁、洞壑、奇岩、礁石,错落有致,给人以无限遐想。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文化底蕴深厚。岛上寺院林立,梵刹壮观,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善男信女礼拜观音,游山览胜。他们在这里兴修寺院,泼墨题书,勒石刻碑,为普陀山造就了丰富的人文景观。众多书画名家,如陆游、赵子昂、董其昌、康有为、丰子恺和吴昌硕等都先后登山游历,留下大量的诗文书画和摩崖石刻,为普陀山增添了无穷魅力。历史上普陀山有三大寺、88庵、128处茅棚,目前区域内有50余座寺庙、庵堂和茅棚对游客开放,其多为明、清、民国时期建筑,可谓是“山逢曲处皆有寺,路欲穷时便遇僧”,史称“震旦第一佛国”。近年来,普陀山谨记习近平总书记“使舟山的海洋旅游业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叮嘱,致力于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统筹整合起来,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提炼和开发,大力推进“文化普陀山”建设,创作了舞台剧《佛教盛典——观世音》、电影《不肯去观音》、歌曲《观音在哪里》,出版发售《普陀山志》《普陀山大辞典》等文化丛书,并以文化主题的发掘和提炼为切入点,成功举办了观音文化节、千人斋等经典品牌活动,创新打造“千手茶会”“普陀山文创市集”“莲花洋圆梦之旅”和“普陀山素食文化博览会”等文旅新品牌,同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中国港澳台的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景区知名度和名誉度持续提高。
严格保护、科学发展,生态惠民久久为功。多年来,普陀山以推动建设品质、精致、清净的“世界佛教观音文化圣地”为目标推手,坚持以保护与发展为使命,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道路上取得新的突破。在全国景区率先推行“三支清香”文明敬香,近5年已累计投资超2亿元,坚定不移开展精品园林建设、古树名木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护林提质工程,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景区总体呈现“山清水也秀”的良好生态。围绕“提质扩容”,陆续完成了一批与旅游经济、景区环境、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建设,如码头、停车场、游步道改扩建,顺利融入长三角“三小时旅游圈”。立足鄉村振兴战略要求,依托景区旅游地域优势,普陀山积极打造龙湾精品“渔家苑”、前山活力“商住圈”、中山休闲“禅游区”、合兴旅游“新地标”,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特色化区块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以“拜观音、吃海鲜、看海景、戏沙滩、住渔家”为重点的旅游休闲产业,将区域旅游资源串珠成链,为推动全域旅游打下了牢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