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周以来的祭祀习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清代,祭祀礼器更加趋于写实风格。本文通过对三件清代铜尊艺术风格及铸造工艺的阐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云南铜器对中国古代铜器铸造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牺尊;祭祀;铸造工艺;造型;装饰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殷商的青铜时代,酒器便已流行,且成为一种体现古代礼制秩序、祭祀仪式活动里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在考古出现的大量酒器中,尊是一种最为典型的盛酒器。《说文》:“尊,酒器也,周礼六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表明尊是专供祭祀或款待宾客所用的盛酒之物。《礼记·明堂位》记载:“尊用牺、象。”“牺”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牛作为当时祭祀用的牲畜之一,与羊、豕号称“三牲”,因此古器中牛、羊形尊被称为牺尊。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流行的牺尊也叫鳥兽尊,即把酒尊铸成仿真鸟兽形状的立体造型,常见的有牛尊、象尊、犀尊、羊尊、豕尊、枭尊等,是我国古代备受推崇的礼器之一,到春秋战国以后,牺尊渐少出现。
本文介绍的三件铜尊原为新平县文化馆保管,现收藏于玉溪市博物馆,是新平县文庙创建时(明万历二十年)用于盛酒祭祀的礼器,其动物造型分别为牛、象、羊。根据文庙创建的时间以及器物造型和纹饰推断,三件器物的铸造年代大致为清代。整体而言,三件器物均为模仿商周时期的动物形尊所铸,但细看之下,动物的造型和纹饰的运用又少了些抽象写意的寓意,而多了写实的味道。下面详作介绍:
牛尊
狭义的“牺尊”即为牛尊,汉代学者王肃、唐代学者孔颖达认为:牺尊就是铸成牛形的铜尊,从牛背上凿口以盛酒。《诗·鲁颂·閟宫》说:“在《周礼》六尊之中,最华美的就是牺尊。”牺尊是三代齐国人传用不替的酒器,其制作之精、产量之丰当属齐国。
本文介绍的牛尊(图左),高31.5、长48.2、腹深21.6厘米,重8.7公斤。整体造型为一头写实风格的水牛,其体态健硕,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炯炯有神,呈现出活灵活现的真实感。牛头平抬,牛嘴扁阔,角弯曲向后(左角残缺),双耳侧立,牛鼻上套有一环与牛头绳相接至颈部,偶蹄,牛尾向右甩动,极具动感。牛体肥硕,腹大中空,背上置有一鞍,鞍上有高于牛背的椭圆形尊口(口径为12.8×10.7厘米),可盛约3.5公斤的美酒。牛背上两头翘起的船形鞍正好与高突的尊口完美结合。从口沿及与同类器的比较情况来看,可推断此器应有盖。该尊纹饰华丽繁缛,遍布全身的辔以璎珞纹装饰,垂挂于四条腿上的带穗璎珞让整个纹饰更显丰富华丽。鞍的装饰以鞯面上的如意花卉纹为主,两边边框辅以海水云纹。尊口以凸起的弦纹将纹饰分为两层,上层为三个主题开关,即波涛汹涌的海水纹和两条在繁密的云雷纹中游腾的夔龙;下层纹饰为两组对应的莲瓣、兽面纹。此尊造型浑厚,形态生动,铸造精美,包浆厚重自然。
象尊
此尊(图中)高34、长52.2、腹深22.4厘米,重9.4公斤。大象造型与商周时期比较更趋于自然写实的风格,象体丰满稳健,柔韧发达的肌肉,粗壮有力的四肢,向左甩动上扬的长鼻和尖尖翘起的长牙,自然生动地刻画出大象悠然的体态和肌肉线条。带有螺旋纹的双耳虽小,但夸张卡通的表现手法让双耳犹为显眼。细长如丹凤的双眼似在微笑,祥和的面庞与精美华丽的辔饰相得益彰。尊口呈椭圆形置于象背,丰满浑圆的腹部可盛约4公斤的美酒。该尊整体装饰与牛尊如出一辙,华丽的鞍鞯和遍布全身的精美璎珞纹辔饰尽显大象的尊贵与吉祥。鞍的装饰以鞯面上的如意花卉纹为主,两边边框辅以海水云纹,鞯面流动的线条充满垂感,整个鞯面宛若一块柔软的丝绸覆盖着象的背腹。高突的尊口与船形鞍完美结合,口沿上的纹饰以凸起的弦纹相间分为两层,上层为波涛汹涌的海水纹和两条在繁密的云雷纹中游腾的夔龙;下层纹饰为两组对应的莲瓣、兽面纹。健硕的体态、精美的浮雕纹饰,让整个象尊呈现出尊贵华丽之势。
羊尊
羊尊(图右)高27.7、长38、腹深18厘米,重7.7公斤。仿羊形,昂首竖耳(右耳残缺),长颈,眼圆睁,口张开,双角残缺,偶蹄。尊口为圆形,口沿处有一不规则的边沿作装饰,较长的口颈使尊口呈圆柱状高置于羊背。此尊造型优美,纹饰简朴。饰于头部的辔用圆钉纹点缀,背上简洁明了的鞍辔饰物,更好地突出了圆柱状尊口与菱形鞍和方形鞯面的完美叠加,线条明快,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悬挂于辔上的缨穗和铃铛灵动有声,鞯面边框刻画着纤细随意的卷草纹。发达的大腿肌肉,浑圆饱满的臀部线条,纤巧有力的四肢,让羊体显得精气神十足。相对牛尊、象尊的华丽繁缛,羊尊明朗的线条、干净利落的风格更加突出其形态的舒展、立体与生动。
综上所述,这三件清代铜尊既延续了商周时期青铜牺尊一贯的功能与形式,也融入了创作者新的设计理念与审美元素,具体表现为:
造型方面,由于这些器物在祭祀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因此创作者在充分考虑动物形态与器物功用的结合外,还要结合器物形态特征考虑纹饰,通过纹饰的装点使其成为美观大方、具有实际功用及特定含义的艺术品。文中的三件铜尊以商周时期流行的牛尊、象尊、羊尊为原型,吸收了商周时期注重器物功用的风格,如在尊背部开口,设盖,盛酒,所不同的是其造型上的塑造更注重自然写实手法的运用。从外形来看,三件器物动态的形象削弱了尊原有的神秘、庄重、威严的静谧感,丰富了其真实自然的律动美。如牛尊后坠的身体、前伸的蹄子,生动地刻画出牛的无奈与倔强,这种神情的自然流露与华丽精美的装饰形成鲜明对比。从鞍具来看,反映出这三种动物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中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反映出它们作为吉祥符号所赋予的象征意义。象在人们心中代表着长寿祥瑞、富贵吉祥,在象背上立瓶或尊形器,将器物的功用通过形象突显出来,以谐音注入新的内涵,表达出古人对“太平有象”生活的美好祈愿。
铸造工艺及装饰手法,采用了商周时期青铜尊普遍运用的分铸、平雕、浮雕与阴刻等方法。本文介绍的象尊和牛尊由于形体较大,所以采用了先分铸后衔接的技术,现在腹底部仍可看见两道明显的铸接痕迹。在装饰方面,两件尊其精美纹饰的装点让尊体彰显尊贵华丽之势,平雕、浮雕及阴刻等工艺的运用,让全器浑然一体,栩栩如生,层次动感丰富,呈现出很强的立体效果。纹饰的运用与商周时期抽象繁缛、神秘狰狞的风格比较,更显图案化,清新自然。除尊口部分仍保留了商周时期的经典纹饰:夔龙纹、兽面纹和云雷纹作为辅助纹饰,其主体纹饰还是以明清时期常见的简洁而精美的璎珞纹和海水纹为主。可以说,两件铜尊从设计到雕工都渗透着制作者精巧的构思和精湛的技术水平,是艺术价值很高的工艺品。
从三件铜尊的来源地——新平县文庙可推断,三件器物的功能用途显然是文庙祭祀时用于盛酒的礼器而非实用器,因此其身份地位更显尊贵。《礼记》曰:“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所谓礼器,是古代用于祭祀或宴飨等礼仪场合的专用器物,其含义是“藏礼于器”。古代文庙即为祭孔场所,明清是孔庙祭祀的高峰期,形成了一套包括礼、乐、歌、舞在内的完整的释奠仪式,为国之重典。从文献记载来看,祭孔所用的礼器包括香炉、花瓶、烛台、牺尊、壶、编钟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祭祀对象祭祀礼器的用法也是不同的。《元史·志第二十五》中记载在宗庙祭祀时:“牺尊二,象尊二,春夏用之。著尊二,壶尊二,秋冬用之。太尊二,山尊二,特祭用之。”明代文献中也记载祭祀时只有身份尊贵的皇亲贵族在祭祀天地、皇宫宗庙或是祭孔等由官员主持的公祭典礼中才能使用牺尊、象尊,而一般官员和普通人的宗祠私祭中却不能使用这类器物。通过对以上三件新平文庙铜尊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古代祭祀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从中感受到铜器铸造艺术的魅力在千年之后的传承和延续。
(作者许宁,文博馆员,单位:玉溪市博物馆,主要从事馆藏文物与博物馆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澔注,《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诗·鲁颂·閟宫,“孔颖达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