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儒男
(青海民族大学,西宁 810000)
1.人的现代化研究。英格尔斯最早提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1〕。我国从近代开始,像梁启超等先知就认识现代国民意识才是扭转国家文化困境的关键,直到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能力、人的需要和主体意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等等深刻影响着现代化进程。国内学者也一致认为人的现代化对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学者们认为“人的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前提和动力”〔3〕;“人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4〕。从整体到局部,人的现代化时刻作用于社会发展进程。当前,我国学界对于人的现代化内涵的解释,学界至今没有一个定论,但对概念的阐释和运用也没有太大的差异。从狭义层面来说:有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主要指“人口素质的现代化”〔5〕。在中观层面,有学者将人的现代化的标准分为“人的再生产现代化、人的结构现代化、人的素质现代化和人居生活现代化”〔6〕。也有学者认为,实现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四个方面的现代转型”〔7〕。从广义上讲,有学者提出,“人的现代化是指人的自我世界的现代化,即观念现代化、需要现代化、素质现代化、能力现代化和行为现代化”〔8〕。本研究从较为赞同人的现代化主要指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和人的素质现代化的观点。
2.公民政治价值观研究。国外学者Matt Sleat提出,“任何价值都必须符合政治领域的价值,它必须与作为人类活动的政治的构成特征相关联,具有可解性。”〔9〕PeterEgge Langs ther提出,“不同的政治价值观进而影响民众的政党偏好,不同政治价值观会影响选举行为。”〔10〕国内对政治价值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是政治价值观内涵研究:其一,孔繁斌〔11〕夏增民〔12〕李忠军〔13〕等认为,政治价值观是评价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的价值标准。其二,袁潇、风笑天〔14〕等学者认为,“政治价值观是“指人们对政治生活、政治系统及其运行状态的一种价值期待和评估,是关于政治系统运作目标及其责任履行机制的一种理想化诉求。”其三,郑建君〔15〕认为,政治价值观是指公民个体关于政治系统及相关事件的价值倾向,是公民个体对所处政治系统与社会政治环境的主观认知与偏好。同时,国内学者对政治价值观的测量维度也是根据定义的不同,所选维度略有差异。主要是以下这些维度。李路路〔16〕等认为政治价值观基本模式由五个维度构成,分别是政体偏好、政府偏好、政治重要性、政府信任度和政治顺从。赵孟营〔17〕对北京市公民进行政治价值观测量时,以权威观、权利观和法治观为测量维度。夏凌翔〔18〕划分为七个维度,分别为政治立场、政治价值判断、政治认同、政治满意度、政治宽容、政治偏好、政治预期。肖唐镖〔19〕从民主观、法治观、权利观、政府观、政党观五个维度对我国农民的政治价值观进行测量。综合以上学者对政治价值观的界定,提取出这三个内涵:其一,政治价值观是评价政治系统各要素的标准;其二,政治价值观反映了公民对政治运行和政治发展的主观期待;其三,政治价值观体现了人们对当前政治生活的看法、态度和价值取向。在把握和结合以上观点内涵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政治价值观是在现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社会个体基于自己的公民身份对当前政治生活的一种主观看法和态度倾向,输出的是公民对所属政治体系的政治期待和政治诉求。”
现代人是我们这个新时代所需要的富有开放性、独立性和前瞻性的发展型创新型人格。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培养出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公民能力、公民行为的人,即现代公民,这是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因而,人愈是富有独立创新的思想观念,愈是对政治体系或政治系统有较大的期待和较高的诉求。故提出假设1。
H1:观念现代化正向影响公民政治价值观
H1a:观念现代化正向影响公民政治信任
H1b:观念现代化正向影响公民政治信念
H1c:观念现代化正向影响公民政治效能感
人的现代化是保守思维向开放先进思维的发展。现代的生产方式要求现代人必须对世界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创新才能不被现代社会所淘汰,而前现代的生存方式连同依附型的前现代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被抛弃。因而,人的思维达到现代化水准,能够影响公民对政治世界和政治生活的看法和态度。故提出假设2。
H2:思维现代化正向影响公民政治价值观
H2a:思维现代化正向影响公民政治信任
H2b:思维现代化正向影响公民政治信念
H2c:思维现代化正向影响公民政治效能感
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会提升个人的公共理性,使公民在公共领域或公共生活中能抛开“独己”的心理而更多的考虑到集体利益和公共利益。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够革新人们传统公权力的观点,能对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有正确的认识和价值判断,能够不断提升对政府机构和政治领导人的信任;增强对国家伟大发展目标和发展前景的信念;个人效能感的不断增强,可以无形中增强个人的政治效能感。故提出假设3。
H3:素质现代化正向影响公民政治价值观
H3a:素质现代化正向影响公民政治信任
H3b:素质现代化正向影响公民政治信念
H3c:素质现代化正向影响公民政治效能感
1.变量操作定义
文章从观念现代化、思维现代化和素质现代化三个维度测量人的现代化。从政治信任、政治信念、政治效能感三个维度测量公民政治价值观。
表1:指标体系
2.样本数据分析
数据来源点选取青海省乐都区的碾伯镇和达拉乡来作调查比较,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其一:乐都区作为青海省最早撤县建区的行政单位之一,其发展速度在省内各市州县中较为靠前,近年来,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区域内人均GDP都高于青海省平均发展水平;其二,乐都区同时也是集城镇、川水地区和脑山地区为一体,区域内发展差异明显;其三,选择碾伯镇和达拉乡是因为在样本选取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较明显的反映现代化发展水平和发展差异。碾伯镇是乐都区的区政府所在地,其发展形态和生活状态接近都市生活圈。达拉土族乡,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距城区31公里。相较之下,碾伯镇和达拉乡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水准、收支水平、受教育水平、信息化程度等都会有明显的不同。因此,选择乐都区碾伯镇和达拉乡作为样本数据获取的来源地。
在调查对象背景信息的获取中,主要考量了居住地、年龄、月收入、职业四个基本信息,共发放了500分问卷,后剔除无效问卷56份,得到有效问卷444分,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8.8%,符合社会调查有效性的要求。被调查者的主要样本特征为农村人口占56.5%,城镇人口占43.5%;年龄18-25岁的占16%,26-35岁的占23.2%,36-45岁的占24.5%,46-55岁的占27%,55岁以上的占9.2%;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占12.4%,500-1500元的占20.9%,1500-2500元的占27.7%,2500-3500元的占10.8%,3500-4500元的占11.3%,4500-5500占8.8%,5500元以上的8.1%;职业为农民的占46.4%,事业单位人员占8.1%,公务员占6.1%,个体经营者占11%,其他职业的占28.4%。
本研究对观念现代化、思维现代化、素质现代化、政治信任、政治信念、政治效能感六个构面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根据信效度检定(详见表2),参数显著性估计下,非标准化因素负荷量都为正数且非标准化的值都是显著的。六个构面下不同观测变量的标准化的因素负荷量(Std.)>0.6,符合标准。六个构面题目信度(SMC)都在0.5以上,代表题目有足够的信度。六个构面的组成信度(CR)>0.7以上,代表有足够的内部一致性。六个构面收敛效度(AVE‘平均变异数萃取量’)>0.5,代表构面之间的收敛效度较好。
表2:模型信效度检验
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首先要报告模型适配度,良好的模型适配度是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必要条件。本文以绝对拟合度指标(Absolutely Model Fit)和增值拟合度指标(Incremental Model Fit)对模型进行拟合度评价。绝对拟合度指标是指样本共变异数矩阵被模型共变异数解释的比例,主要指标有有X2(卡方值)、X2/df(卡方/自由度)、GFI(配适度)、AGFI(调整后的配适度)、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SRMR(标准化的均方根)。增值拟合度是指研究模型的适配度与统计基本模型比较所改善的程度,指标中选取最常用的IFI(增值适配指数)、CFI(比较拟合度指标)、TLI(亦为NNFI,非规范拟合指数)三个指标评价。因为每个构面恰好为三个题目,若删减题目会造成分析失误,因而在模型修正过程中依次增加了e19和e20、e20和e21、e19和e21的共变关系。经修正后,此模型的各项拟合结果均在SEM模型的拟合标准之内,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表3: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
利用AMOS21.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下的因果路径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第一,观念现代化对公民政治价值观影响显著。观念现代化→政治信任、观念现代化→政治信念、观念现代化→政治效能感,这三个构面路径的非标准化和标准化路径系数均为正数。第二,素质现代化对公民政治价值观影响显著。素质现代化→政治信任、素质现代化→政治信念、素质现代化→政治效能感,这三个构面路径的非标准化和标准化路径系数均为正数。第三,思维现代化对公民政治价值观没有明显影响。思维现代化→政治信任、思维现代化→政治信念、思维现代化→政治效能感,这三个构面路径的非标准化和标准化路径系数虽均为正数,但路径系数载荷值较低,且思维现代化对政治信念和政治效能感的P值>0.05。
表4:路径分析结果表
本研究以理论文献为依据,提出人的现代化对公民政治价值观会产生显著影响的研究假设。根据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本文的假设1得到可靠验证,且H1a、H1b、H1c三个子假设也都得验证。即人的现代化观念,能够一定程度地改变人们的传统臣民思想,能够影响现代公民对政治世界和政治生活的看法和态度,提升政治信任感、强化政治信念感和公民个体的政治效能感。同时,本文的假设3亦得到验证,且H3a、H3b、H3c三个子假设也都得验证。即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能够增强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公共理性和个人理性,对于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有一定裨益。本文的假设2是人们的思维达到现代化水准,会影响人们对政治生活的看法和判断。此处,假设H2没有得到可靠验证,H2a(p<0.05)得到验证;H2b(p>0.05)和H2c(p>0.05)没有得到验证。可能的原因有三:其一,样本数据缺失值带来的结果偏差,但这种原因的可能性较小。其二,在观测变量的题目设计上欠妥,问卷呈现的关于思维现代化的问题与政治信任、政治信念和政治效能感三个潜变量的相关性不强,没有体现出思维现代化和政治价值观之间的耦合共变。其三,人们回答是否听取别人意见、惯于遵循传统还是现代、是否关心与自己不相关的事情这三个层面的问题时,还是较为倾向于这样的答案,如坚持自己的意见、更多的遵循传统和对自己不相关的事情不发表看法,因而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对于是否应该信任政府机构和政治领导人、是否有较强的的国家发展信念、个人是否有较强的政治影响力和政治回应力之间没有产生相应的解释力。尽管H2没有得到验证,但思维现代化对公民政治价值观还是有影响,只是在本模型中的三个观测维度不显著而已。
在人的现代化对公民政治价值观影响的最终模型中(如图1所示),3个子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即观念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人,思维现代化和素质现代化水平也相抵较高,同理,思维现代化或素质现代化水平较高的人,也会带动其他层面的现代化水平。从6个构面之间的回归系数来看,回归系数越大,表明影响力越大,从最终模型中可以看出观念现代化、思维现代化和素质现代化对政治信任、政治信念和政治效能感都有一定的解释力。因此,本文的基本假设人的现代化影响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假设是基本成立的,人的现代水平的高低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图1 人的现代化影响公民政治价值观的最终模型
2020年,我国实现了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伟大目标,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在党和政府以及各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下,人民的生活水平迈向了新的台阶。在偏远省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跳脱传统人格的现代人个逐渐凸显,人的现代化发展趋于稳定。无论是人的知识、技能的与时俱进还是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前瞻性,都使人们以往较为闭塞保守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尤其是对政治价值观的变迁,但公民的政治价值观是要长期建设和投入的政治文明建设任务,而人的现代化是人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中更好地推动公民政治价值观的正确发展是非常大的机遇。
在我国,人的现代化与公民的现代化是有机统一的,无论是人的现代化还是公民的现代化最后都会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所以人的现代化就是以形塑合格的政治人格和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为终端目标。人的现代化发展对政治价值观的影响是一个由浅及深且忽隐忽现的影响作用,可以借助现代人格中的科学且先进的思想,去战胜腐朽且落后的心理。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否培养出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公民能力、公民行为的人,即现代公民,这是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从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来看,之所以充满了艰难曲折,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意识和转变为现代的政治人格和公民身份,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那国家在任何领域的建设和目标都将指日可待。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够赋予这种制度真实生命的广泛的现代化理论基础,享受这些现代化成果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新时期下探索中国积极公民身份的培育维度和路径是当前国家政治建设需要特别重视的内容。
从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发展的研究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政治文化会经历从村民文化—臣民文化—公民文化的历史变迁,而这种政治文化变迁的结果就是—文化世俗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即指在扬弃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构民主化和法理化的政治文化。鉴于我国的国情,这种转变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和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是显著的。虽然,党和政府一直强调公民政治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偏远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对于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和特有的宗教文化是极力保护的。这对于培育积极的公民文化有着无形的困难,在民族地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始终存在着哪个优先的问题,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如何统一的问题。所以民族地区始终有“难点在于治理、根源在于思想”的治理难题。但是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从少数民族群众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和参与度来说,其政治价值观还是在发生悄无声息的转变,造成这一转变的原因,不能不考虑到从传统人格到现代人格的形成锻造中,人们现代世俗心理的不断强化。人们对物质条件有了一定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后,带来了民众对政治参与和自我表现的需求增多,开始将目光投向于未来可期的领域。这无疑将有利于培养更多参与型的公民,培育积极的公民文化。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要求公民在社会主义传承、建设、发展和创新的道路上,要始终以道德建设为基础,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不忘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下,坚持提升和兼顾公民道德认知与道道德实践相结合。〔20〕当下国内外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道德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提升各个领域的品行和德性建设,督促公民个体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准则,在波诡云谲的国际政治处境中,能够始终以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和发展为己量,为己任。同时,我国历来对公众科学素质提升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中写道:一个国家想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达到10%。〔21〕近年来,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家和社会要通过非正规与非正式的教育方式,夯实中国民众科学文化的基础和终身吸纳科学文化的能力。一个愚昧的民族,一个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的民族是无法立足于世界之林的。高素质的国民是国家兴旺强大的基础,只有实现全民族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实现我国综合因力的进步提升,才能形成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