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英
(南阳市中心医院儿一科,河南南阳 473000)
高热惊厥是指小儿由于呼吸道感染或受其他感染性疾病影响,致使体温高于38.5℃,继而导致的全身强直性抽搐或局部阵挛性抽搐。临床案例[1]表明,高热惊厥好发于6个月至5岁幼儿,且可对小儿多系统功能造成影响,如心脏功能、脑功能等,发作时若急救护理措施得当,则患儿预后良好;但若未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长时间持续惊厥或反复多次发作惊厥易造成脑细胞缺氧损伤,则导致智力障碍、癫痫等严重后果。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高热惊厥患儿至关重要。基于此,本课题引入全面性护理对高热惊厥患儿进行干预,并评估该护理措施在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干预效果以及对其免疫功能及脑内环境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一线资料。
收集我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间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122例。纳入标准:⑴经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为惊厥者[2];⑵患儿年龄<8岁;⑶经临床辅助检查头颅CT、MRI等排除无其他神经性疾病;⑷经患儿家属同意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颅内感染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⑵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部位器质性病变;⑶伴有代谢紊乱和电解质失衡且短期无法恢复。根据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61例)与对照组(61例),其中研究组男34例,女27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为(3.41±0.59)岁;基础体温38.59℃~39.18℃,平均体温为(38.80±0.21)℃。对照组男32例,女29例;年龄1岁~8岁,平均年龄为(3.50±0.52)岁;基础体温38.60~39.18℃,平均体温为(38.76±0.24)℃。两组主要临床基线资料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继续进行研究。
入院后均对两组患儿实施急救,给予苯巴比妥钠(遂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5613)静脉助推控制惊厥,使用复方氨基比林(安徽生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4020226)肌内注射进行降温,应用20%甘露醇(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降低颅内压。
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行常规护理,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降温,观察体征,同时密切监测患儿用药反应、惊厥次数、持续时间和缓解后的意识恢复情况,做好详细记录并及时报告医生。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全面性护理的强化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健康宣教。发放健康宣教手册,耐心对患儿家属讲解和普及高热惊厥相关的医学知识、急救方法和预防措施,使家属对该病具有一定了解并能掌握基本的护理技能。(2)提供舒适环境。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以防微生物病原体滋生,保持病房整洁,避免强光、噪音刺激,叮嘱家属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为患儿着宽松、棉质衣物,床头柜应备有解痉药、退热药、压舌板等必备物品以作不时之需。(3)心理护理。对患儿哭闹及其家属紧张、烦躁、恐惧等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给予针对性的安抚和心理疏导,同时树立家属对治疗的信心。(4)饮食护理。在患儿清醒后为其补充水分,若为较大的患儿饮食以清淡、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合理搭配提高患儿食欲,若是较小的患儿则鼓励母乳喂养以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加强患儿口腔护理,避免口腔细菌繁殖造成感染。(5)院外指导。患儿出院时详细告知家属注意事项和护理要点,建议家中常备体温计、酒精、退热药、压舌板等物品,日常注意天气变化给患儿添加衣物并均衡饮食营养,增加饱和脂肪酸和蛋白质摄入,针对年龄较大的患儿进行适度锻炼,增强抵抗力。
⑴比较两组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护理效果。⑵在出院前后抽取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3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乙酰胆碱酯酶(cetylcholinesterase, AchE)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等水平,两者含量越高提示损伤神经细胞修复程度越佳。(3)在出院前后采用AQT90 FLEX免疫分析仪测定CD4+、CD8+水平,并计算出 CD4+/CD8+比值。
研究组干预后的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短,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组别 惊厥消失时间(h) 退热时间(h) 住院时间(d)研究组 3.30±0.09 26.51±6.40 5.40±1.29对照组 5.81±0.45 35.79±7.49 8.09±1.48 t 42.72 7.36 10.70 P 0.00 0.00 0.00
出院前两组CD4+、CD8+、CD4+/CD8+比较,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出院后,两组CD4+、CD4+/CD8+均出现增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CD8+均出现降低,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组别 CD4+(%) CD8+(%) CD4+/CD8+出院前 出院后 出院前 出院后 出院前 出院后研究组 30.50±3.61 42.49±5.30 26.76±2.40 16.76±1.30 1.14±0.30 2.49±064对照组 29.70±3.90 37.91±4.80 26.49±2.68 21.41±2.12 1.13±0.25 1.78±0.40 t 1.18 5.00 0.59 14.60 0.20 7.35 P 0.24 0.00 0.56 0.00 0.84 0.00
出院前两组AchE、BDNF比较,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出院后,两组AchE、BDNF均出现增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神经相关因子比较()
表3 两组脑神经相关因子比较()
组别 AchE (ng/mL) BDNF (μg/L)出院前 出院后 出院前 出院后研究组 25.90±3.28 33.87±4.03 103.30±15.40 150.49±17.12对照组 25.71±3.40 29.20±3.81 102.13±15.19 131.90±16.30 t 0.31 6.58 0.42 6.14 P 0.75 0.00 0.67 0.00
高热惊厥为儿科常见惊厥性疾病,目前研究多认为高热患儿易发生热性惊厥的主要原因是此类患者大脑皮层尚未完全分化,且大脑神经元及传导纤维结构较成年人简单,以致神经冲动容易扩散[3]。一旦因外界各种因素影响引起机体发热,极易诱发患儿神经中枢兴奋,导致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造成骨骼肌群发生短暂、不随意收缩运动,临床表现为眼球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咬、脸色青紫、突发性意识丧失、面部及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部分患儿可伴有大小便失禁。该病发作迅速、病情严重,若未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可导致患儿脑部器官不同程度、不可逆性的损伤引起严重后遗症,并且家属常出于担忧和恐惧而对患儿强行按压或猛烈摇晃,亦可对患儿造成二次伤害,为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严重危害[4]。因此,在临床急救和护理干预中如何快速有效控制患儿惊厥成为治疗关键。
全面性护理是临床医学辅助手段,主要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可通过全面提升护理水平以深化护理专业内涵,并从心理、饮食、环境、治疗操作、用药指导等方面对病者住院期间进行全程监护[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的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短,表明全面性护理措施应用于小儿高热惊厥,可显著提高护理效果,并对疾病转归产生积极作用。此外,研究组出院后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4+、CD4+/CD8+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全面性护理干预可同时优化患儿的免疫功能,进一步肯定了全面性护理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优势,同相关报道研究相似。分析原因可能为:全面性护理措施可及时、合理、全程补充外源性营养物质,促进血清蛋白质含量提高,同时亦能够使体内分解激素的水平降低,减少机体蛋白质消耗,使得抗体合成的各种酶类增加、酶活性升高,从而起到机体免疫系统迅速恢复的作用。
孟慧琴等[6]报道指出,AchE作为生物神经传导中的一种关键酶,在胆碱能突触间,可水解神经突触Ach,降低中枢神经元损伤。BDNF属神经营养因子,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维持神经元的存活、抗细胞凋亡及增加突触可塑性等作用,故脑组织中BDNF表达的增加,可反映损伤神经细胞修复的激活。本研究中,研究组出院后的AchE、BDNF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全面性护理措施的应用可明显改善高热惊厥患儿脑内环境,进而减少高热惊厥发作可能给患儿带来的永久性神经损伤,笔者推测这与全面性护理措施可有效促进患儿高热惊厥症状消退进程,加快机体中枢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恢复以及神经元自身修复程序的激活等有关。
综上所述,全面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优化高热惊厥患儿临床护理效果,同时亦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改善患儿脑内微环境,从而避免脑损伤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