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画正解 清明上河图细节新解(4)

2021-02-25 10:35撰文赵悦文
艺术品鉴 2021年34期
关键词:风俗人物画定义

撰文=赵悦文

本文作者微信二维码 欢迎学者朋友共同研究探讨

“风俗画”定义溯源及准确描述

中国画史千年,北宋中后期郭若虚《图画见闻志》①《图画见闻志》郭若虚 卷一 叙图画名意——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年9月第一版7页在卷一叙论的“叙图画名意”一节明确把北宋之前的绘画体裁分为“典范”“高节”“壮气”“写景”“靡丽”“风俗”六类,在风俗一类里举了四幅绘画作品:“风俗则南齐毛惠远有《剡中谿谷村墟图》,陶景真有《永嘉屋邑图》,隋杨契丹有《长安车马人物图》,唐韩滉有《尧民鼓腹图》。”

为了传承与传播,专业的学者应该了解特定概念的历史,原则上应该理解特定概念第一个提出者的定义并坚持此定义,以便在传播过程中,不会因为解释不同,而产生错误。另外只有有足够必要并有足够依据,才能改写前人定义或创造新的定义。

怎样正确理解郭若虚对“风俗画”的特定概念的定义?

应该肯定郭若虚在北宋中后期就已经提出了“风俗画”的概念,这比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Genre Paintings”(风俗画)②《西方美术大辞典》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9年 362页特定概念早至少600-700年,在这里要表达的是我国艺术史学者应该遵从郭若虚的定义。

如何理解郭若虚对“风俗画”的定义,从列举的四幅画分析。作者有南齐的毛惠远、陶景真(479 年~502 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隋代杨契丹(581 年~618 年 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唐代韩滉(618 年—907 年,是继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郭若虚只对绘画作品做出了“风俗画”的定义,并且只是从绘画本体内容来定义,没有时代与作者的限定,即“风俗画”认定只要内容符合就可以。

从画名称上分析,《剡中谿谷村墟图》《永嘉屋邑图》《长安车马人物图》《尧民鼓腹图》都有相同特点,即以地点在前,表现对象为后顺序命名,体现郭若虚对“风俗画”内容的有明确的范围设定,深入分析“风俗画”定义并不限定于人物绘画。《剡中谿谷村墟图》《永嘉屋邑图》两幅图从名称看,主体是谿谷村墟与屋邑,画面如果有描绘人物,最多可以称为“点景人物”,不能说整幅画是“人物画”。因而郭若虚并没有以“人物画”为主体内容来限定“风俗画”的这个概念。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古人没有描述特定概念的意识,笔者在这里谨代表郭如虚来描述一下“风俗画”特定概念:“以特定空间与特定主体为描绘对象,体现特定空间里的真实景象与内容相对单一的绘画作品。”(这个特定概念的提出与描述跨跃近1000 年,笔者非常荣幸的在这篇文章中描述出来)。

《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吗?

据《中国美术词典》中解释,风俗画③《中国美术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名词术语流派5页: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唐代韩混《田家风俗图》、五代李群《孟说举鼎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左建《农家迎妇图》、朱光普《村田乐事图》、苏汉臣《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南宋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流行一种“堂画”,亦称“风俗画”。清末吴友如《点石斋画报》中有很多作品,均属风俗画。年画中的《姑苏万年桥》《大庆丰年》《万家村》等图,也属之。建国后的风俗画,反映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这个定义是有错误的,没有溯源郭若虚的“风俗画”定义,并且把“风俗画”限定在人物画,限定的范围是不对的。再有应该明确一点风俗画是“绘画作品”,不应该涵盖汉画像砖的拓片及年画等“图像”。

《清明上河图》是可以体现特定空间的“风俗”的。但非简单人物绘画作品。更不是明清时期类似长卷绘画简单元素的体现。举个实例,来证明贴“风俗画”的标签对研究《清明上河图》研究的负面影响。

正解

这个小标题有多重含义,请读者看后再理解一下。

图五

图七

图八

《清明上河图》卷尾有一个小铺,挂着“解”字招牌。此“解”字招牌何意,在《清明上河图》研究中是个重点小问题。在陈诏先生的《解读〈清明上河图〉》④《解读(清明上河图)》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5月第一版 79页一书中对这个问题是这样描述的:“久住王员外家”对面,屋檐下挂着一块招牌只写一个大大的“解”字。对于这个“解”字,研究者们的理解不尽一致。有的认为此处的“解字即与“廨”字同义,大概是官吏办公的地方。有的认为,“解有押送之义,如“解饷”“解差”等等,因此,此处可能是一所代办运输业务的店栈。更有人认为,“解”字可理解为大小便,如“解手”“大解”“小解”。《清平山堂话本·戒指儿记》:“小僧前日腹坏,至今未好,借解一解(按,上一“解”字指厕所)。”因此,此处似是公共厕所。但多数研究者认为,“解”有抵押、典当之义,此处应是解库,即当铺。”

那么正“解”是什么呢?“更有人”认为,“解”字可理解为大小便,如“解手”“大解”“小解”。笔者赞同这个解释并补充提供以下从画面得到的信息新论据:

与“解”字招牌应该合并观察的一个画面图像符号是斜靠立在屋檐下两块起遮挡作用的木板,同时并案观察的是《清明上河图》中有相近斜靠屋檐下各种板的画面,有如下八处(图一至图八)九处之多的近似图像,其中两幅描绘了内部的情况,画面基本体现了几个信息:

1.这类处所面向西或北,多数在重要交通路口,分布在整个画面各个位置,从描绘出内部情况来分析,一幅可能描绘的是一个人在“出恭”(图七),另一个描绘了有牲畜与人在内部。初步判断也是为人畜“方便”之所。

2.一个鼻子比较灵的画中人体现了相关氛围,在有”解”字招牌的附近,有一个捏着鼻子的人(图九)。

图九

图十

3.驴车上的大木桶可能是装“秽物”之用,后面的篮子里应该有木炭灰等掩盖气味的材料。

4.“香饮子”与坐在蓬下的一群人都是有“解”有关的人。“香饮子”可能是一种通便的饮料。坐在蓬下的一群人仔细观察姿态并不太自然。可能是喝过“香饮子”后的状态,这些人可能是船上下来的旅客,当地船主将船上客人集中安排“如厕”。

考古及一些研究资料显示,在中国汉代就出现了厕所,到北宋已经有设施非常完善的公共厕所了,在《清明上河图》的画面中的“解”新发现及确认是有考古新发现的意义。这个发现不是由考据得来的,是由画面多处信息综合分析得出,应具有相当高的合理性与可信度。

而“风俗画”体现是简单直白的,不用如此“绕弯子”。《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也一定不是这样“绕弯子”创作一幅“虚拟实景”来给观者传达信息。证据表明《清明上河图》有高度写实性。

再举个一个实例,与“解”字实例刚好相反。

未被学者看出的“蒲博”

这“蒲博”⑤“蒲博”(依宿白先生治学法)注释如下:1.《册府元龟》[宋]王钦若 等 编纂 凤凰出版社 2006年12月 卷第六十五 帝王部(六十五)发号令第四:天祐五年四月,下令曰:“兵乱以来,生灵凋耗,岂止赋租烦重,加之寇盗侵渔。又闻市井之中,多有凶豪之辈,昼则聚徒蒲博,夜则结党穿窬。若不示以严科,何以惩其巨蠹?仰法司显行条令,峻设隄防。”2.《全元诗》杨镰 主编 中华书局 2013年06月 第三十九册目录 杨维桢《柿林院》柿林院蒲博士,书算佣,双入东宫如駏蛩。麻鞋天子瘖且聋,小牝一鸣天日蒙。博士前殿,书佣后院。结交死友,标题私讌。刘柳文章,伊周庙廊。柳州蛇,朗州瘴。中风郎,夫妇高眠金匣牀。3.《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明]蕅益智旭 撰 巴蜀书社 2014年11月若居士蒲博。以盗心转齿胜他。得五钱者。犯不可悔。赙钱爲戏。名摴蒲。双陆戏。名六博。赌赙家所用马子及围棋子。象棋子。骰子之类。皆名爲齿。转齿者。偷棋换着乃至用药骰子等也。准优婆塞戒经及梵网经。则蒲博等事亦犯轻垢。今但受五戒者。容可不犯。而转齿胜他。全是盗心。故犯重也。4.《长兴学记》 [清]康有爲 着 《康有爲学术著作选》 中华书局1988年03月《学记》“四曰检摄威仪。......蒲博爲牧奴之戏,筐箧乃家人之事,至于鸎粟尤爲妖物,此皆士类所不齿,宜有郊遂之移流,吾党自能远絶,无烦忠告也”(省略百二十条,出书时补全,以飨学人,同时撑字数而已)是北宋特有的风俗,就是在街面上的赌博游戏,有临时性,节日性,必须官方授权的,图一体现的可能是官方监管的“蒲博”,有一个带官帽的人在旁站立,并且遮蓬的形状也是方的,与其他比较不同。

图十一

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

图十五

图十二“蒲博”处,一头驴伸出了个脑袋,它也参与赌博吗?还是因为它是“蒲博”行业里的一个运输工具?

在这个画面(图十五)里有两辆相同的车子,运的都是串钱,它们是“蒲博”行业的专用运“钞”车。非常有趣吧,左边的车缺少些什么?仔细看应该是头驴,不会是哪头伸脖子探头的吧?如把《清明上河图》定义为风俗画,为何有这样明确的风俗细节信息的专家们又没解释呢?

回到此文标题,在研究“风俗画”正确定义之后,再审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图像元素表达意义,就会发现体现“风俗”只是《清明上河图》的一个功能而已,并且它不仅是人物画,《清明上河图》有自己核心故事。逡巡于“风俗画”概念限定,就如“管中窥豹”,无乏“正解”的。

猜你喜欢
风俗人物画定义
太平风俗美
以爱之名,定义成长
严昊:不定义终点 一直在路上
定义“风格”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李湘《红楼梦》人物画选
张翔洲中国人物画
跟踪导练(四)4
杨文仁人物画选
董辰生水墨人物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