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意象的空灵性

2021-02-24 07:59朱志荣
人文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空灵风格境界

朱志荣

关键词意象 空灵 非现实性 风格 境界

“空灵”一词在审美的意义上,是指意象由虚空而产生灵动的效果。其中空是形式,灵是特质,体现了一种飘逸、隽永的特征。但是在不同语境中,空灵的含义又随步移行,有着一定的差异。在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想中,空灵既指意象的一种特征,又指艺象的一种风格,更体现了主体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这三者之间,在内涵上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有所区别的。而从意象的角度看,这三个方面的含义是一个辩证的整体。

中国古代的“空灵”思想,源远流长。空灵的境界与道家贵无的思想有一定的联系,彰显超功利的特征。空灵观念的提出,则受到了佛学特别是禅宗的影响。道家的恬淡、虚无,正是空的基础。佛学“空”的思想乃至禅宗各派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虚、空的“灵”“妙”特征的阐发,都对后代的中国艺术精神,特别是意象中的“空灵”思想,散见于明清时代的文学艺术批评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道家以无为本,有无相生和尚虚守静的思想包含着空灵思想的萌芽。老子强调有生于无,“无”即是空,即是“虚”,即是空灵特征的一种表现。“橐硁”、车轮、陶器、“户牖”等,①都是因为“空”,而有其用。而空灵的空也同样使生气流通,体现意象的生命精神。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②乃是空灵的基础,故能观其妙。后世所说的空灵境界,正是一种老子所说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③ 的体道境界。《庄子·天道》中所说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④乃是主体的空灵心态,是主体创构意象的基础。一部《庄子》,鲲鹏展翅,庄生梦蝶,潇洒灵动,本身就呈现了庄子本人超旷豁达、超越生死、顺任自然的精神风采,故宗白华称庄子“超旷空灵”。① 老庄的虚静、有无思想在后世也产生了影响,如《淮南子·原道训》有:“有生于无,实出于虚。”②魏晋玄学的王弼、何晏等人继承了道家思想,阐发了以无为本、有无相生的思想,推动了佛教般若学之“空”与道家之“无”的汇通,客观上促成了后来的禅宗借鉴道家思想对佛教“空”的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佛学以“空”为性,佛门诸宗派谈空,一本而万殊,有着种种的差异。《大智度论》五:“观五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③《维摩经·弟子品》:“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④《般若波罗蜜心经》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⑤世间万相以空为本,体现了有无统一。《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中说:“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⑥ 禅宗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道家等思想,借鉴了老子“无”的思想阐释“空”,把“空”看成造化生命精神的自然体现。禅宗的即空即色,便是意象空灵的基础。后来的所谓“物象不离镜,月影不离水”的镜花水月意象之类的作品,体现空灵剔透的特点,都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成唯识论》卷一要求破除“我执”与“法执”,达到心物“二空”、⑦一切皆空的境界,同样是空灵的思想渊源。

将“空”和“灵”联系起来谈论的传世文献,始于唐代。唐末高僧德山宣鉴云:“汝但无心于事,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⑧正道出了空灵的基本特征。南宋曹洞宗的宏智正觉则说:“虽空而妙,虽虚而灵,虽静而神,虽默而照。”⑨石涛则在继承禅宗思想的基础上,强调绘画中“虚而灵,空而妙”瑏瑠的特点。宏智正觉重视清净无相,以虚空静穆为本性。宏智正觉认为,人人自性即空。“吾家一片田地,清旷莹明,历历自照。”瑏瑡他受庄子“坐忘”影響,强调静坐默照,从而“豁明无尘,直下透脱”,瑏瑢体悟到宇宙生命的特征。他提出:“正无畔岸时,全与虚空合却,灵然不是空,透顶透底去,中间无一尘。”瑏瑣强调本己之心的空与净。他的《坐禅箴》说:“水清彻底兮,鱼行迟迟;空阔莫涯兮,鸟飞杳杳。”瑏瑤体现了空灵的精神。作为南禅一脉的曹洞宗,在宏智正觉的默照禅中试图融会南北宗的精义,为意象空灵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空灵”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出现在传世文献中,则是在宋代以后。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超越传统的儒家诗教观,推崇诗歌的审美特征。王维、孟浩然等人具有空灵特征的诗歌也得到了严羽的重视。明代有人要求不在佛道“内学”和儒家“外学”之间偏废。如明代胡直《衡庐精舍藏稿》卷十九《答诸殿撰》:“然先生欲人致其知于事事物物,使不昧其则,正与尧、舜‘执中,孔门‘不逾矩无异,非止欲守其空灵而已。”瑏瑥以儒学为正宗的学者,多批评“空灵”特征。清乾隆十四年(1749)奉敕编《御览经史讲义》卷六:“是故仁义中正者,所以主宰乎吾心,皆实理也。而空灵不昧,仍属至虚,意必固我者,所以障塞乎吾心,皆虚气也。”瑏瑦这显然对非儒家正统思想含有贬义,直接批评“空灵”的蹈虚朦胧。

道家思想和佛禅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尤其显著,侧重于对艺术作品审美特征的影响。南朝宗炳的“澄怀味象”作为创构意象、呈现空灵特征的基础,显然受到了道家和佛学的影响。唐宋时期的诗词,受禅悦风气的影响,多有恬淡、静谧的作品。王嗣评注杜诗《寄杨五桂州谭》云:“气势流走,字句空灵,诗之不缚于律者。”①这里指语意空灵流畅。清代张廷玉、梁诗正等奉敕编修《皇清文颖》卷七十六高士奇作有:“七曜奎文丽日星,笔端造化蕴空灵。”空则灵气往来,故称“空灵”。② 绘画如清代戴熙《习古斋画絮》评价恽格:“南田喜用五色墨法,仿米之作实胜?烟,盖空灵之笔于云烟为宜耳。”③“空灵”一词在明清时代的文学和艺术批评中已经逐渐流行了。

“空灵”一词的使用,既包括对外在物象的描述,也包括对艺术作品中整体意象的表述。其中既包括物象之空,也包括主体对其中“灵”的效果的体验。物象之空是由物象与其所处的空间共同营构而成的,从而产生了错落有致、玲珑剔透的审美效果。空、虚对于意象整体有着重要作用,而空灵既指物象虚实结合的形态,也指主体对其效果的感受。在审美活动中,“空灵”寓于意象之中,是有无相生、物我交融的产物。空灵在有无、虚实、动静之间,使意象具有生命趣味的灵动感。

空灵剔透是意象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飘逸、灵动,不着痕迹,使灵气往来。空是形态,灵是效果。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没有将“空灵”列为一品,却有七处提到“空”,包括“横绝太空”“然空纵”“空潭泻春”“行神如空”“幽人空山”“悠悠空尘”“空碧悠悠”,④分别形容不同的风格特征,其中多数与意象的“空灵”特征有关。张问陶把空灵看成是艺术的基本特征:“诗到空灵艺始成。”⑤又徐大镛《挽张船山太守》:“诗到空灵性最真。”⑥凡此,都是对空灵的推崇,把空灵看成诗歌艺术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有灵动的特点,乃是以空显灵。空灵通过象征性思维,朦胧而多义,具有无穷的意味。对于意象来说,“空灵”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特征。

空灵呈现在意象的整体效果中。明代文学家张岱《冰雪文序》云:“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另张岱《与包严介》:“故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银屑也。”⑦推崇诗歌以空灵为妙,说明意象具有透莹澄澈的空灵特点。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三引严冬友的话说:“凡诗之妙,当在于空。”⑧把“空”作为优秀作品的基本特质。空使灵气往来,使意象的整体效果剔透玲珑。

空灵不仅仅在于物象和事象,更在于主体观照心态的明净澄澈。主体精神的宁静淡泊和怡然自得,是创构意象的基本条件。恽格《南田画跋》:“川濑氤氲之气,林岚苍翠之色,正须澄怀观道,静以求之。”⑨主体斋以静心,澄怀观道,正是创构空灵意象的基础。宗白华先生说:“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瑏瑠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创构意象,以虚静淡泊的心态为基础,通过虚静的心态,以静穆之心映照万物,明心见性,并在自然和世相中映照自我,由静观而自得。因此,空乃不滞于色相,体现了意象的晶莹澄澈,宛如镜花水月。

空灵特征通过悟在物我统一中得以呈现。空灵首先是心源之空,主体的性空则是体悟物象和事象创构空灵意象的基础。禅宗注重妙悟、重超脱的思维方式,为艺术家阐发意象中的空灵思想奠定了基础。《坛经·般若品》:“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瑏瑡主观心灵的空,是一种超尘脱俗的空,心量广大如虚空,不起欲念,充满灵性。空灵寓于主体由物我交融所创构出的意象之中。明代胡应麟说:“禅则一悟之后,万法皆空,棒喝怒呵,无非至理。诗则一悟之后,万象冥会。”瑏瑢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由悟而妙,通过妙悟而体验和成就空灵,创构意象。妙悟使物我为一,从而超尘脱俗,超越尘世的纷扰,体现了理想。

意象的空灵体现着非现实性特征。空灵是主体在与物象、事象的不即不离、似有似无中成就的,超越是非和功利得失。空灵在有无漂缈之间,如海市蜃楼,如雾里看花。在空靈的意象中,主体不滞于现实而超越现实,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超乎寻常的特征。艺术作品中尤其体现了一种灵动。袁枚《随园诗话》卷四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①孙麟趾《词迳》说:“空则超,实则滞。”②空灵基于感性又不滞于感性,超越滞实,超越我执。空灵要求主体顺情适性,超越现实的时空。空旷悠远,虚无缥缈,如梦如幻,通过直觉和超越实现其永恒的价值。这是一种不滞于具体的事象与物象,不滞于感性具体的物质功利的旷达。沈祥龙《论词随笔》解释清空的时候说:“空者不著色相之谓……空则灵。”③说明对于空的追求是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的。

意象的空灵特征有其不着痕迹的一面。与客观物形相比,象不拘于物,不同于形。当我们在审美活动中强调象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强调象与主体情意交融的“迹化”的特征。尤其在艺术创造中,作为物质形式的传达媒介由空灵而迹化。清代秦祖永《桐阴论画三编》云:“沈补萝凤,蹊径苍浑,干笔皴擦,极有韵致。曾见山水中幅,气息深厚,思致绵密,设色古雅恬静;所嫌刻意摹古,笔端未能融化,处处多斧凿痕迹,尚未一片空灵也。”④秦祖永评价江阴画家沈凤(号“补萝”)的山水中幅画,强调空灵的作品应当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艺象具有空灵剔透的特点。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通过灵动、巧妙的构思,形成作品空灵的效果。艺术家所传达的意象,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空灵剔透。司空图《与极浦书》所引述的戴叔伦所谓“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以置于眉睫之前也”⑤就是一种空灵剔透,“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有“韵外之致”的效果,⑥ 体现出味外之味。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⑦其中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指的就是空灵,空灵体现了兴趣之妙。这种观点在明清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王廷相说:“诗贵意象透莹,不喜事实粘著,古谓水中之月,镜中之影。”⑧他强调诗歌意象的“透莹”特点,正是对严羽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空灵作为一种风格,说的是艺术作品的“空灵”形态。明清以前,古代学者对文学风格的归纳,例如诗歌理论的所谓“品”中,是没有直接提到“空灵”范畴的。张炎《词源》评价词的时候以“清空”与“质实”对举。直接以“空灵”作为艺术风格的评价是从明清时代开始的。明代的张丑就以“空灵”评画,把空灵作为绘画的一种风格。张丑1616年著《清河书画舫》卷十二下《米庵题壁绝句二十首》:“石田画史笔空灵,天绘新图照古今。”⑨另《清河书画舫》卷十二下《铭心籍》四十七:“!林远岫空灵品,无李尊崇匪浪言。”⑩另张丑《真迹日录》卷五:“又实甫《采芝图》,全仿刘松年,设色空灵,人物奕奕有神。”瑏瑡这些主要从艺术语言的角度评价情景交融的意象中的空灵风格。其中的笔墨语言乃是对书画意象空灵特征的创造性传达。高甫《论画歌》云:“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之句。”瑏瑢这说明艺象的空灵亦可超越于笔墨语言而溢于作品之外。

清代画家黄钺仿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作《二十四画品》,其中第二十三品即为“空灵”:“栩栩欲动,落落不群。空兮灵兮,元气烟誰。骨疏神密,外合中分。自饶韵致,非关烟云。香销炉中,不火而薰。鸡鸣桑颠,清扬远闻。”①黄钺认为,绘画中的空灵,与画面上的烟云缭绕无关,而是在静寂、空旷的景致中彰显灵气。“栩栩欲动”是指生动,灵动;“落落不群”则是指超尘脱俗,不同凡响。艺术家流连于山水之间,徜徉于意象之表。其中以空显灵,有生气,有活力,体现出一种恬淡,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超越有形世界的羁绊,而自然灵气流贯其间。马远的《寒江独钓》以大片的空白,表现水天一色的情形,呈现出空灵的效果。明末清初僧人画家渐江(弘仁,俗名江韬)的山水画,便通过荒寒和静寂体现空灵。

清代诗论、词论和书论等常以“空灵”评价作品的艺术风格。清代朱庭珍《筱园诗话》卷四:“东坡一代天才,其文得力庄子,其诗得力太白,虽面目迥不相同,而笔力之空灵超脱,神肖庄、李,如鲁男子之学柳下,九方皋之相马。其性情契合,在笔墨形色之外,盖以神契、以天合也。故能自开生面,为一朝大作手。”②以庄子、李白为楷模,颂扬苏轼,称赞其超尘脱俗的性情与笔力。清代梁騋《论书帖》称程韦华:“得执笔法,学山谷,空灵瘦硬,然结体倾斜,亦未成家。”③虽然在批评程韦华的书法结体,但也以“空灵瘦硬”评价书法意象的风格。

在诗歌作品中,王维诗歌就是一种空灵的风格,体现了空寂、静谧的特点。王维诗歌在空寂之中具有灵动和生意的特点,故学界大都认为王维作品的诗风和诗境都体现了禅意,今人多以“空灵”风格评价王维的诗歌,并且与禅意相联系。王维《辛夷坞》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中通过芙蓉花、涧户等景象,激发起欣赏者通过想象创构出空灵的意象。而王维《终南别业》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中流露出诗人作为隐居者的惬意,兴致所至,从中展现了顺任自然的豁达,在心物交融中展现出空灵的兴味。王维《青溪》云:“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景色的素雅恬淡,心情的轻松愉悦,正构成了情景交融的空灵意味。

作为一种风格,空灵与结实(或质实、充实)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在艺术作品中,作为风格的空灵体现了一种尚虚无的趣味。张炎《词源》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④这里所推崇的“清空”词风,是与“空灵”相近、相通的概念。他推崇“清空”的特点,一是不着痕迹,二是浑然一体。这同样是空灵艺术的特点。明末清初的张岱在《跋可上人大米画》中说:“天下坚实者,空灵之祖。”⑤这种说法准确与否又当别论,但空灵与结实确实是有机统一的。而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则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⑥他只把求“空”作为学词初级阶段的追求,但从一个方面也说明空灵与充实是统一的,空灵是基础。刘熙载认为空灵是相对的,空灵与结实是统一的:“文或结实,或空灵,虽各有所长,皆不免著于一偏。试观韩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⑦张炎、张岱、周济、刘熙载的看法虽不尽相同,但还是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空”在与实的统一中使作品充满生意,使靈气往来。

空灵的艺术风格往往在静穆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宁静、平淡、简约是空灵的具体体现。空灵既是宁静性情的表达,也是浪漫气质的一种体现。清代王礼培《谈艺录》称:“所取在意象之间,所寄在空灵之表。”“宋人以体量为形,以空灵为神。”⑧这里的“形神”之喻是否恰当姑且不论,但其中强调意象的空灵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气质,是有道理的。主体在宁静中成就空灵,在静谧之中彰显灵动,在平淡之中呈现潇洒。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认为钟繇、王羲之书法“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①便体现了空灵的书风。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价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尤觉空灵蕴藉。”②空灵蕴藉,说明空灵中包含着委婉、含蓄,不着色相,空灵之中有寄托。其中的空常常表现为一种洗练,通过洗练体现理想。

意象的空灵是一种境界的追求。中国艺术对空灵境界的追求,正是对审美境界的一种追求。宋元时代的艺术受禅宗的影响,追求不着色相的淡远意境,提倡所谓“平淡”“逸格”,都是在追求空灵的境界。苏轼《送参廖师》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以心灵为镜,静观万物,映照万物,有自得之趣,体现了一种禅境。清代秦祖永《桐阴论画》云:“胡元润玉昆,性情孤癖,画亦如之。用笔设色,好作缥缈虚无态,余昔藏一长卷,用淡墨渲皴,深得元人神趣,境界极空灵淡荡,作家窠臼,摆脱殆尽,真逸品也。”③秦祖永还说:“(汤)乐民写《月洞观梅图》,士女清逸雅秀;洞外梅花用脂粉点染,境界极空灵飘渺之趣。”④可以看出,强调境界的空灵之趣就包含了意象的“空灵”作为意象的特征、风格和境界这三者的统一。

空灵是一种澄明之境。空灵的意象剔透澄彻,成就了超诣之境,主体对空灵境界的追求,体现了境界的层次,彰显了诗意的人生。禅宗“万古长空,一朝风月”⑤的境界,就是空灵的境界。这种境界不仅是物象的色空,而且是主体的性空。明代画论家沈颢《画麈·称性》:“太虚片云,寒潭雁迹。”⑥这是一种荒寒的空灵特征。主体对空灵的体验与追求,体现了主体的精神境界。

空灵通过悟得以达成,升华成一种境界。空灵是主体妙悟、豁然开朗的结果,通过比兴的思维方式,由悟进入空灵境界。孙麟趾《词迳》说:“天以空而高,水以空而明,性以空而悟。”⑦他认为进入空灵的境界需要通过悟的方式。这是意象的内在追求,呈现出高蹈的空灵境界。

空灵是一种追求,尤其是在艺象的创构中。中国古代艺术家受到禅学的启发和影响,追求空灵的境界。王维诗的意象追求空灵寂寥的风格,在形神兼备中成就主体空灵的人生境界。这是一种生气流动,超越功利,超乎寻常的理想境界。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这就是一种类乎禅境的空灵意境。

空灵境界是一种虚实相生的妙境。笪重光《画筌》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⑧此妙境即由意象所呈现的空灵之境。意象的空灵正在于虚境与实境的统一。主体创构意象,是在虚实相生、动静相成中实现内在心灵对外在现实的超越,显得悠远而有余味。清代蒋和《学画杂论》:“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⑨主体虚而能含,艺术中虚实结合是空灵意象生成的特点。方士庶《天慵庵笔记》云:“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景也。化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瑏瑠创作者利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幽远的意境,欣赏者也在虚实结合中重构意象。因虚而滞实,方灵韵生动,化生出无穷的意味。

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留白,便是一种“空”的形态,使画面更为灵动,目的在于使灵气往来,从而使欣赏者透过实象感悟空灵。山水画中的无画处,生气往来,给人灵动的感觉,以获得画尽意在、意味深长的效果。当然,空灵依然是有依凭的。恽格说:“古人用笔,极塞实处愈见空灵。今人布置一角,已见繁缛。虚处实,则通体皆灵,愈多而愈不厌。玩此,可想昔人惨淡经营之妙。”①清代范玑《过云庐画论》说:“虚处实则通体皆灵。”②成就空灵的境界,虚与实是相互依存的。象有实象、虚象之分,意象的创构乃是化实为虚。孙衍縂《石林画诀· 取神》:“以虚运实,实者亦虚,通幅皆有灵气。”③如北宋僧人画家惠崇的《沙汀烟树图》,寒汀烟渚,传达出荒寒的意趣,造就了呈现一片生机的空灵境界。北宋赵令穰的《湖庄清夏图》中描绘城郊的江湖小景,暮色朦胧,幽静清丽,其中大片的留白,织成了空灵优雅的境界。宗白华论述了中国画留白对于成就空灵的价值和意义,他将中国画里的空白看成是“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的‘道”,进而营造出虚灵的节奏。④ 同时,空灵也与简约相关联,中国画重简略繁,正是为了使画面空灵。司空图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⑤刘熙载所谓“律诗之妙,全在于无字处”,⑥朱光潜所谓“无言之美”等,都是空灵特征的一种写照。

空灵是主体由虚实相生的外在景致激发想象力在心中成就的。在意象创造中,空灵与想象密切相关,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产生灵动的效果。王夫之《古诗评选》卷四评潘岳《内顾诗》:“‘精爽交中路,想象空灵,固有实际。”⑦清代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想到空灵笔有神,每从游戏得天真。”⑧因此,空灵不只是主体对空灵物态、世态和作品中艺象空灵的一种简单的反应,更是主体心无挂碍,以虚静澄明之心在审美活动中通过想象力造就起来的。空灵境界灵想独辟,其效果的呈现,离不开主体想象的创造。

灵动是其生命意识的体现。空灵的境界气韵生动,一气相贯,包孕着万有的生命精神,体现着忘我的特征。灵为生命的灵动,灵气往来,包含着无限的生机,体现着生命的节奏。空灵的含义,本身意味着意象生意盎然,由生意而灵动,体现着生命的律动。董蓕《养素居画学钩沉》认为:“画贵有神韵,有气魄,然皆从虚灵中得来。”⑨这里就包括绘画艺术在空灵中体现神韵和气魄,包含着生命意识。

总而言之,空灵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有着一定的差异。空灵不仅是意象的基本特征,也是指主體对意象风格的追求,更是主体在意象创构过程中对境界的追求。当我们以空灵表述意象的特征时,我们侧重于强调意象的超现实性的审美价值;当我们以空灵表述艺术作品中的意象风格时,我们侧重强调主体个性特征和审美趣味;当我们把空灵看成是一种境界的时候,我们侧重强调意象创构中主体的创造精神和人生境界。意象的空灵特征是普遍的,并无有无之别;意象的风格是多元的,并无优劣之分;而空灵的境界则在普遍特征的基础上,有层次高低的差异。因此,空灵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追求的一种效果,也是一种风格,更体现了一种境界,因而成就了作为意象层次的意境。既然我们使用同一个词汇,这三者之间无疑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共同点。

猜你喜欢
空灵风格境界
艾如:暖如一抹秋阳
艾如:暧如一抹秋阳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万籁无声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最高境界
空灵
最高权力